•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时间:2021-06-20 08:01: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针对明朝中期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准低下,特别是官员阶层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情形而提出的,对当时不知而妄行与空想而不行两种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其宗旨是针对道德实践中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发的,其用意是在于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王阳明“知行合一”在道德教育的意义有两点:首先是人人心存善念,其内涵为澄清道德意念与纯化道德动机;其次是人人践行善行,其内涵为以“道德认知”引导“道德实践”和以“道德实践”扩充“道德认知”。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良知;道德认知;道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B2482;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1-0011-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1.003
      一、绪论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研讨会”,特别指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挑战。为迎接这个挑战,世界各国纷纷研拟对策,从改革教育寻找出路。在美国,超过三十个州正大力推动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长三大领域。英国从2002年开始,把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放到中学实施,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灵、道德以及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先进国家无不强烈意识到“教育是无法逃避的道德事业”“品格教育是良好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因此,必须在教育中重新注入品格的陶冶与道德的启发,更重要的是为全世界失落的青少年建立坚实的人格基础,突围日益艰辛的人生困局。
      在这个道德频受污染的世界中,要维持学生的伦理观,道德的力量是他们所最需要的。所幸,道德议题并未遭到全然的忽视。我们处在混乱的时代,若想成功地帮助子女不但在思考上遵守道德,而且在行动时践履道德,为人父母者需要的远比这些还多得多;再者,除非孩子知道如何正确行事,否则他们的道德发展便是有瑕疵的。我们都明白,品格真正的基准在于行动,而非仅及于思想[1]19-2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柯尔斯(Robert Coles)专门研究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发展指出,青少年很多的行为问题,导因于他们内在缺乏道德感的指引,产生虚无的焦慮。他们需要可以相信的价值观,藉着这些价值观克制行动、怨恨、绝望。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容易让学生变得虚无,因为价值观变得怎么样都可以,他们失去是非、善恶、对错的中心标准。因此,学生在面临价值观认同与思辨时,容易变得虚无。以初中和高中的青少年学生为例,他们接受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生命观和价值观的理清和重建,但是中国的中学教育却只有成绩和升学率,其他的学习内涵被漠视了。
      我们各级学校的道德教育,一向偏重他律训练及德目训诲说教;而较忽视自律行为陶冶与道德判断力之启发。如此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得我们的学生在面对社会急遽变迁、价值混淆的时刻,是无法调适与应变的。只有切实自律的道德教育,才有完整的道德人格。实施道德教育主要目标也在贯彻知行一致的自律道德[2]1-2。今天我们审视道德教育,必须强调课程的多元整合,从体验着手,落实在生活上,并培养道德实践能力。道德教育要超越认知的领域,不是只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要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决策的能力,让学生对对错做出评断,并参与道德的实践。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两个很鲜明的特色,一个是注重辩证思维的优良传统,另一个是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认识世界和认识人自己的目的,都在于指导人生实践。因此,对于认识和实践,或知与行的关系,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重要哲学问题[3]110。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提出是针对明朝中期社会风气败坏,特别是腐败官员口是心非,言行二分,满口天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人欲当作天理;满口大公,实际上是把个人的一己之私当成了公,要其他的“私”都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私欲[4]129。因此,提出“知行合一”的本意,在于纠正士人知识分子风气中最坏的一面:虚伪欺诈。而提出“知行合一”的宗旨是针对道德实践中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发的,其用意在于强调道德的实践性。
      关于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是否能相互配合?苏格拉底(Socrates)基本上主张“知德合一说”,他认为有道德上的认知,必然就有道德的实践。凡是能分辨善恶的智者,必定能行善而避恶[5]146-147。要把生活的善与世界的善,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树立理性的奠基。真正的道德是理性的,真正的知识也是理性的,而理性是普遍的,统一的,因此,美德与知识就是合一的[6]42。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与行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德合一”说颇多类似之处。德国哲学家康德(I. Kant)主张自律性的道德,亦即在认知道德原理后,自己担任自己的道德立法者、实践者和裁判者。如此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在我们身上才能没有冲突、没有矛盾[7]104-105。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论内涵
      为了安定国家社会秩序,挽救明朝的危机,王阳明抓住了“人心”对于贯彻于“天理”的重要性。而出于对实践道德论证的需要而去探讨本体问题,他之所以迫切要求把主观与客观合一,旨在说明:仁义礼智不只是客观的道德规范和统治阶级对人们的制约,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要求,是人心固有的天然本性[8]221。
      王阳明所谓“知”,指价值判断而言,即“知善知恶”之“良知”;而所谓“行”,指意念由发动至展开而成为行为之整个历程言。所谓“合一”,乃就发动处讲,取“根源义”;不是就效验处讲,因之不是取“完成意义”。[9]433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宗旨是针对道德实践中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发的,其用意是在于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王阳明试图用知行本体的合一担保和促使人们切实践履,实现知行工夫的合一。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说对 启示 意义 王阳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