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新世纪内蒙古东部地区藏传佛教略述

    时间:2021-06-05 16:03: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赤峰地区现正常使用和基本保护的藏传佛教寺庙有29所。赤峰市境内藏传佛教进驻历史悠久,个别寺庙可追溯至辽代。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大体分为3种:一种是“汉式”;一种是“西藏式”;一种是“汉藏混合式”。藏传佛教在赤峰地区影响久远,寺庙是赤峰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承传、发扬的场所,是各族信众精神寄托的圣地。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维护信众的合法权益,是赤峰市民族宗教事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藏传佛教;赤峰市;寺庙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10-03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是藏民族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是指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文化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佛教密宗的一派,起源于西藏。元代由西藏传播至青海、甘肃、内蒙古。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奉喇嘛教为国教,清代统治者继续提倡喇嘛教。清代初年,达赖喇嘛来到北京,封为“西天大喜自在佛”,总管喇嘛教。当时章嘉呼图克图第十世在青海,亦请入北京,封为“大国师”。据清朝末年统计,在内蒙古境内建立喇嘛庙达一千多处,遗憾的是大部分庙宇被毁于“文革”。赤峰市境内藏传佛教进驻历史悠久,个别寺庙可追溯至辽代,如巴林左旗格力贝尔召庙、喀喇沁旗的龙泉寺(现封存)、始建于辽代,兴盛于元、明、清三代,并于清朝改为藏传佛教的寺院。宁城县法轮寺建于辽、金、元时期的灵隆寺废墟上。这些寺庙的历史本身折射出地域文化变迁史,记录了藏传佛教替代地域本土宗教形态的独特历程。
      赤峰地区现正常使用、保护完好和基本保护的藏传佛教寺庙29所。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一座城市,蒙语译为乌兰哈达,因屹立在城区东北隅赭红色山峰而得名。共有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12个旗县区。古老的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如两条主叶脉横贯东西,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支脉纵横交织,相伴着高高的兴安岭、蜿蜒的燕山、辽阔的草原,展示着它的勃勃生机和神奇魅力。赤峰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处,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4.1万。自古以来居住着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多个民族。1000年前,契丹族首领耶律阿宝机在这里建起了雄峙万里的大辽王朝,这里相继出现蒙元文化、明清佛教与王府文化。现有蒙、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杂居于此繁衍生息,其中蒙古族86萬,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在此期间,基于特定原因进入本地域的藏传佛教文化与赤峰传统文化相融相汇,逐步衍生为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的深层地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大体分为3种:一种是“汉式”,建筑风格是内地广大汉族地区的抬梁式、穿斗式木结构形式。大经堂和佛殿都做成楼阁式、歇山重檐顶等。代表建筑有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福会寺大雄宝殿、灵悦寺大雄宝殿;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荟福寺大雄宝殿等。一种是“西藏式”,其建筑风格是土﹙石﹚木混合结构,密肋平顶。即内外墙体和内部的木构架共同承重,外观是厚墙、窄窗、平屋顶,与内地广大汉族地区的抬梁式、穿斗式木结构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形成的原因与藏族地区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有关。代表建筑有赤峰市阿鲁科尔旗根培寺庙、罕庙;一种是“汉藏混合式”,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组合。内蒙古地区喇嘛庙建筑接受了藏族文化,又吸取汉族文化,将汉、藏建筑风格揉合在一起,在建筑上有许多创造,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也吸取汉藏的技术做法,代表建筑有赤峰巴林左旗格力贝尔召庙。
      一、国家级保护寺庙7所
      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庙(宝善寺),1651年始建于阿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47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巴拉奇如德庙有显宗学部、密宗学部两大学部。寺庙有巴拉奇如德活佛一位转世体系,共转10世。其前五世转世于藏区,第六世开始转世于蒙古地区。“文化大革命”寺庙受损严重,仅存两座殿宇及一座活佛。1978年修缮、重建寺庙,1985年恢复法会。
      巴林左旗格力贝尔召庙,1975年重建于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哈布其拉嘎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300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系蒙古地区至今发现的惟一的佛教石窟。格力贝尔召有1位转世体系,共转2世。其第一世活佛为来自喀尔喀的僧人,后经清廷批准,成为该寺活佛。其转世被认定为巴林左翼旗贝子古日扎布之三子,贝子不愿其子坐床,遂命寺庙不准再请活佛。“文化大革命”寺庙受损严重,石窟佛像破损不堪。1988年建全殿宇恢复法会。
      巴林右旗东瓦房庙(荟福寺),1706年始建于大板镇荟福社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7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25平方米。密宗学部,有堪布活佛1位转世体系,还有1位呼比勒汗。堪布活佛共转4世,米纳格上师呼比勒汗共转5世。“文化大革命”寺庙部分受损,1982年开始恢复寺庙法会,重建天王殿,修缮其余殿宇。
      翁牛特旗查干布热庙(梵宗寺),1743年始建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北大庙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7050.37平方米,建筑面积3751.1平方米。查干布热庙有显宗学部、密宗学部、试论学部、医药学部。寺庙有2位葛根,1位呼比勒汗共3位活佛转世体系,西活佛共转9世,东活佛第一世名荣五,未再转世,呼比勒汗共转5世。“文化大革命”寺庙受损严重,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殿。1998年起修缮寺庙建筑并恢复法会。
      喀喇沁旗福会寺,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大庙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6136平方米,建筑面积2063平方米。福会寺无活佛转世体系,住持喇嘛均为历代喀喇沁王的直系亲属。亲王贡桑诺尔布执政时期,其叔父贡其格扎布任住持喇嘛,达赖喇嘛曾赐予堪布称号。1997年起开始修缮并恢复一年一度的福会寺庙会。

    推荐访问:新世纪 内蒙古 东部地区 藏传佛教 略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