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析媒体“遗忘”宗教的原因

    时间:2021-06-05 16:02: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除了极少数报刊涉猎宗教话题外,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对宗教话题集体“过敏”。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让媒体对宗教话题“脱敏”呢?作者认为,除了国家和宗教事务部门继续拓宽民众正确了解宗教的途径,让宗教政策更加广为人知外,媒体人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抵抗力来进行“脱敏治疗”。
      关键词:媒体 宗教 过敏
      作者简介:张世辉,《中国民族宗教网》主编。
      
      2010年2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在与学者座谈时,呼吁媒体对其管辖下的宗教事务“脱敏”,其在《求是》发表文章,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希望媒体“不要一看涉及宗教就怕出事,不敢刊登不敢报道”。作为国家管理宗教事务部门的最高官员,在不同场合发表这种公开呼吁,媒体对宗教的态度可见一斑。媒体对宗教“过敏”的现象,学者们也早有关注,学者魏德东曾在2010年3月2日《中国民族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媒体要对宗教‘脱敏’”。由此可见,对宗教“过敏”,并不是一家两家媒体的“疾病”,而是传统媒体的“通病”。细数我国的传统媒体,除了《中国宗教》、《世界宗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中国民族报》、《人民政协报》、《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天风》等屈指可数的几家涉猎宗教外,大部分一遇见宗教话题,就会绕道而行。借用当下时髦之语:宗教成了“被(媒体)遗忘”的对象。
      
      一、宗教“被遗忘”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和众多的民间信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约13万处,教职人员约36万人,宗教团体近5500个,宗教院校110多所”。从世界范围来看,更是宗教林立,它们成为人类文明极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宗教所包含的恢宏的历史、传奇的人物、绝妙的艺术、悠久的传说、深奥的教义、丰富的典籍、精美的塑像、空灵的音乐……无不引起读者的兴趣。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和丰富的内容,大众媒体为何会视若无睹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革”期间)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社会主流思潮对宗教的总体态度以“破”为主,宗教被看成是旧社会的流毒,是封建、迷信与糟粕的代名词,很多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也因此受到牵连。这在民众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宗教的疑惧态度直接导致媒体对宗教“禁语”。正如魏德东在文中所言,“一些大的主流报纸,甚至在内部明确要求,不能在刊发文章中出现‘宗教’二字”。这反映了当今中国传统媒体对宗教的态度和思想,这也成为很多媒体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教话题的尺度不好把握,不适合报道。
      二是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曲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正如潘岳先生所指出的:“在这里,马克思用形象化的语言显示宗教具有‘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的重要社会功能,在马克思的原意中,对宗教的这一功能并无褒贬之意,况且比喻性的描述也不能作为本质判断。但列宁在解释这句话时,创造性地加上了‘麻醉’两字,即改为人们所熟知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把原来‘人民对宗教的需要’变成‘统治阶级利用宗教麻醉人民’。主语换了,意思也就全变了。更为不幸的是,列宁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由此引申出来的又一结论便是:‘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我们应当同宗教做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见《列宁全集》第17卷)。从此,‘宗教是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成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标准理解,也成为我们制订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宗教被视为‘毒品’,被视为旧社会的残余,被视为与先进阶级、先进政党、先进制度格格不入的异物,被视为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意识形态。”虽然新中国几代领导核心都强调,不了解宗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在不断地完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然而,在社会普遍认识领域,“宗教鸦片论”仍有市场。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自然对宗教的相关话题进行“屏蔽”。
      三是千百年来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不问红尘”形象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宗教也在努力使自己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然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宗教不问世事、与红尘无涉的超凡脱俗形象仍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宗教也仍然被视为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力量、是社会的另类——出家人;宗教也视普通民众为俗家人。传统观念常常根深蒂固,没有也不可能一时之间得到彻底的解决。这就导致社会与宗教之间缺少一种正常的沟通与互动,两者之间也就存在那么一段距离未能跨越。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很多人来说,无论他是否拜佛敬神,当着众人之面却愿意与宗教划清界限。记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京展出时,笔者前去采访,发现其他展台人满为患,与宗教有关的展台却冷冷清清。笔者现场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参观者(有大学生、专家学者、军人、普通市民,也有媒体同行),当问及“是否看了宗教文化的展览内容”时,他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没有”、“不知道”、“不感兴趣”、“对不起,您找别人吧”。有位年轻军官的回答给笔者的印象尤为深刻,他非常严肃地“正告”笔者:“您不要问我这样的问题。我是军人,共产党员,我们不信教,也不感兴趣。”社会如此,媒体岂能独善?
      四是长期以来对宗教不宣传、不报道的潜规定,加深了宗教的敏感与神秘。正如新华社记者吴宇在《探寻宗教报道新视角》一文中所分析的:由于“长期以来,受有关政策禁锢和纪律规定的约束”,我国媒体对“宗教题材报道,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仅数量很少,而且‘浅尝辄止’,缺乏内涵和趣味”。魏德东也指出:“有关宗教事务的媒体数量极少,不能充分地反映我国当代宗教的发展。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份以宗教为主题的报纸。”“在书籍出版方面,对于宗教主题审查过严”,“绝大多数的出版社或受到约束,或自我规避,导致宗教类图书的出版非常困难”。这种流行于媒体间的潜规定人为地加剧了媒体对宗教的敏感与神秘,使媒体轻易不敢接触宗教话题。
      五是现实报道中因触及宗教禁忌和民族风俗而受到的严厉惩处,让媒体人心有余悸。改革开放以来,涉及民族风俗报道而受到惩处的媒体和媒体人,绝大多数都是不小心碰上了宗教禁忌;而个别地方出现的民族纠纷,也几乎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2008年7月,一本名为《图释世界史》的书隆重出版。这本来是件好事,用图说的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告诉给读者。然而,编撰者没

    推荐访问:浅析 遗忘 宗教 原因 媒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