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仁波切”泛滥考验藏传佛教

    时间:2021-06-05 00:02: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15年年末,知名演员张铁林在白玛奥色法王指导下举行“坐床”仪式事件引爆网络。大陆藏传佛教界人士纷纷表态,指这种行为纯属“瞎闹”,而其“上师”白玛奥色(本名吴达镕)也被扒出并非活佛,实则是一名“散养仁波切”。这再度引发民众对“朝阳30万‘散养仁波切’”现象的关注,也将舆论导向如何甄别真假活佛的话题。
      “30万”的数字固然夸张,却道出了以北京朝阳区为代表的都市藏传佛教,在汉地兴起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光怪陆离。坊间早有段子传播:“在北京朝阳区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数以千计的‘仁波切’,其中约80%说话带东北口音且长相有浓厚的在《乡村爱情》演员海选第二轮被刷掉的感觉;约90%从来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本佛经且对任何佛学相关的问题都会回答——这是密法不可说;约100%只有在听到‘供养、双修’的时候会精神振作。”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这种现象不但极大损害了藏传佛教应有的形象,严重的还可能威胁国家安全。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是人们对密宗上师的一般称谓。在藏语语境中,并没有“活佛”这一称呼,相近含义的词汇是“祖古”,指“转世修行者”。“祖古”也往往被称为“仁波切”,但并不是所有“仁波切”都是“祖古”,它还包括了通过个人修行,获得广泛尊重的非转世僧人。将汉语语境中的“活佛”,与异文化中的“仁波切”直接等同,其实是一种误译。但或许正是这一误译,让汉地社会更容易地接纳了藏传佛教。
      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名流入教的话题早已不新鲜,即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拥有一位自己的宗教导师,也属司空见惯。这其中最典型又大行其道的当属藏传佛教“仁波切”。在文化从业者黎宛冰看来,这种“仁波切”崇拜是中产阶级标榜自我身份、树立人格偶像,以此区别衮衮大众的时髦选择。
      昂贵的信仰
      据黎宛冰观察,真正求神拜佛的草根没空也没机会认识上师,真正能够亲近上师的人,是艺术家、明星、小知识分子、商人等社会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因为信仰藏传佛教是一种昂贵的消费,供养一个“仁波切”,一年花掉百八十万稀松平常。以金钱为壑,造成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身份隔绝感。
      但当信仰需要花钱的时候,一下子就变得暧昧起来,尤其是当下“仁波切”奇缺的卖方市场。《凤凰周刊》2014年文章《失控的“活佛”》曾报道,“活佛”是一项颇有利润的事业。“一般活佛名号值10万-20万,中等活佛有花几十万的,大活佛就更贵了”。这种情况下,活佛认证的权力寻租“事业”也应运而生。
      仅以西部某县20多个经国家批准的转世活佛来说,其中不乏上面“盖帽”盖下来(意为上级直接指定而要求基层办理)的活佛。他们说“嗨,把这个喇嘛的材料报上来!” 这个就是所谓的活佛转世的开后门。
      大陆现在到底有多少政府认可的活佛?目前官方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中央统战部微信公号给出的数字是“近千名”。“199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四省藏区已批准新转世活佛近千名”。如果概念上,“仁波切”是活佛的子集,那“仁波切”的数量就更少了。
      相比中国大陆急速膨胀的中产阶级人群,这个数量显然太少。《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资产为1万至10万美元的中产阶层比2000年翻了一番,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约3亿人。这么少的“仁波切”,当然无法满足这么多急需抚慰的心灵,越来越多的山寨活佛和“仁波切”就被制造出来了。
      在藏地,能够被称为“仁波切”的人极少。因为只有学识和人品均堪称当世楷模的人,才可以被称为“仁波切”。即便在西藏或是印度等地的佛学院成为“堪布”(类似博士,是佛学的最高学位),都不一定能够被称为“仁波切”。比如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藏地民众对他的称呼是“班禅仁波切”。他坐床时还不到6岁,就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学习。1999年6月24日,十一世班禅在扎什伦布寺首次为600多名僧人举行了长寿灌顶,全部仪式持续两个小时。据知情人透露,原来准备请他看着经书念诵其中的25页,谁想他却将这1万多字的经文如行云流水般一气背诵完,无一差错。当时他年仅9岁。
      和十一世班禅夜以继日地苦修比起来,目前活跃在内地的大量速成“仁波切”,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尽管笼罩着众生无法直视的光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速成的“仁波切”们也要吃饭。在蜂拥至汉地后,发展供养关系就成为他们敛财的遮羞布。依靠富裕者的慷慨馈赠存续发展,本就是藏传佛教长期以来的底色,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仁波切”们更将这一关系发挥到了极致。
      供养的概念,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教中有“福田”的说法,就是对佛教寺院或僧侣的任何布施与供养,好比农耕季节的农民在田里播撒种子一样,用少量的种子在秋收的季节赢得丰收,给予供养与布施者会获得比原始捐赠更多的回报。但现在,佛教中原本的供养关系被扭曲,原本善念的供养关系被极尽功利化。一些“仁波切”与明星、商人和政客等组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赚取着自己的利益。
      藏族作家阿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现在藏区的活佛僧人,无论真假,到内地弄钱都很容易。有一次他曾去过四川甘孜新龙县一个村子,当地人说,这个村很多男人都装成喇嘛到内地化缘,成了一种“产业”。他们对阿来说,汉人笑我们信教是愚昧,可是他们连真假喇嘛都分不清就给这么多钱,不是更愚昧吗?
      筹建全国性活佛查询系统
      在民众揶揄“仁波切”乱象的时候,中国藏传佛教界人士,以及关心藏传佛教事业的人也开始发声。他们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假冒“活佛”四处行骗的行为深恶痛绝,纷纷呼吁政府建立活佛网络查询系统。
      2015年6月的政协常委会上,十一世班禅就呼吁治理宗教乱象。他批评这些人用假冒的佛教身份进行非法宗教活动,误导信众脱离正信正行,玷污宗教名声、扭曲教义理念,使宗教迷信化、商业化,严重危害社会健康发展。“他们很少遵守戒律,宗教理论很差,有的连一部完整的经书都没读过。但他们当中有些人,‘神通广大’、关系甚广,信徒中有富商、明星”。

    推荐访问:泛滥 藏传佛教 考验 仁波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