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

    时间:2021-06-03 12:01: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ti/dwti201201/dwti20120123-1-l.jpg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对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定位模糊
      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已经明确公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对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不准和忽视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能动作用的现象,在把握不同社会管理主体的角色、功能方面还有欠缺;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支持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等。由此导致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忽视,或对公众意见缺乏及时的、负责任的反馈和回应。
      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程度不高
      著名宪政专家蔡定剑曾指出,公众参与以有效的信息为基础。没有充分透明的信息,公众只能是“盲参”,提出的意见就没有意义。在绝对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知情权是参与权的前提,缺少充分准确的信息公众将失去参与能力。有偏向的、被控制的信息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参与,甚至把公众参与当做实现政府不良目的的工具。2011年5月,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年报研究报告》披露,经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3年来各级行政機构400多份年报的检测研究发现,大部分年报公开内容仍然是粗线条的,存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的缺陷。该《报告》指出,无论是省级行政单位,国务院机构还是较大的市,其年报的内容方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主动公开(依职权)内容洋洋洒洒,依申请公开的内容寥寥数语。对此,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教授分析,“主动公开”是一种具有权力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满足方式;而在“依申请公开”环节,公民是权利主体,政府在其中承担着实实在在的义务。“依申请公开”加入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兴趣与价值偏好,甚至与公共问题具有关联,往往是政府没有很好地制作保存、不愿提供或害怕提供的信息。恰恰在这个环节,“信息不存在”、“影响社会稳定”、“涉及国家秘密”等语焉不详、牵强附会的理由成了拒绝公开的借口。
      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有限
      蔡定剑指出,中国现在各地进行的公众参与技术少、方法简单。在现有法律规定中,只有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和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在很多人看来,一说到公众参与就是听证会,这是非常片面的。尽管听证会是国外最为普遍、最常用的公众参与的有效方法,但它作用有限,主要用来收集公众意见,还不是一种很深层的参与手段。而这一方法又被我们的一些地方做成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失去公众的信任。所以,没有从方法上的改进和引进,把公众参与做得生动、引人、有效,公众参与的命运也会陷入困境。
      参与社会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在社会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如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实现和程序尚无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缺少法律、制度方面的刚性保证,这必然会影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当前许多地方都开通了“市长热线”等民意收集渠道,但建立相应回复、办理、公示及监督问责机制的却不多,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经验也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表达是否得到回应,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具体部门负责人的开明程度,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保障。志愿者是当前中国公众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但由于缺少相关法律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对志愿者组织认可度不够等原因,多数志愿者组织都面临志愿者流失的问题。即使在政府与公众合作最为成功的社区建设领域,也存在缺乏制度保障的问题。
      自治面临治理难题
      中国基层群众自治主要包括农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基层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基层治理中采用的主要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参与形式、民主实现形式。从理论建构看,这一模式适应了现代化自治社会建设的要求。然而,在缺乏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等文化土壤支撑的背景下,其在实践中却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赵建英指出,社区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存在着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经费不足等诸多难题,与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日益增加的社会管理事务严重不符,很难实施高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同时,由于全能政府治理模式的惯性,在社区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着事实上的行政化倾向,使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度和参与感难以提升,制约了社区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申端锋指出,村民自治在推行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委会选举的问题,如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现象严重,有些地方的候选人动辄花数百万元拉票,严重损害了村委会选举的合法性;另一个问题是村民自治的治理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弱化,民主议事难以达成,农民合作无法维系,公共品供给困难,村级治理陷入困境,村民自治对之束手无策,流于形式。 而对于新型社区中的业主自治,则遭遇来自开发商、物业、相关部门及业主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业主自治遭遇重重困难。
      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总体上还比较淡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认为,公民意识的形成,是个大问题。很多公民之所以不参与社会管理,是因为缺乏公民意识,没有意识到社会管理是自己的权利,从而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是过去长期以来“单位人”体制形成的依附意识造成的结果。
      社会管理即对人的管理,也就是要解决人的生存、生活、生产、生计问题。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就转变成了扩大公众参与的问题。
      政府理念转变
      引导公众参与,政府必须首先转变行政理念,摒弃以往政府本位的理念,树立参与、合作、互动的社会管理理念,促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合理发展。
      应该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要求,打破政府垄断社会管理的局面,将政府从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退出来,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促进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服务型政府转型。在参与精神中,需要强调参与的独立性、有序性,同时要保证参与的真实有效。因此,政府必须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各种程序和制度。
      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应本着合作的态度。“政府之所以要与公民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因为社会公共事务是复杂的,而知识和信息则是分散性的,这样使得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有效地对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因此,当政府与公民建立一种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后,就可以在政府管不到、也管不好的地方动员社会公众的力量来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例如在汶川地震等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公民都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动员了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危机,实现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政府应该意识到只有借助公众的帮助,才能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有效管理。因此,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不是锦上添花、更不是添乱,而是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互动就是强调政府与公众的相互回应。一方面,公众向政府表达利益需求,反映社会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对政府的政策安排提出建议,向政府反馈社会关于政府行动的效果评价。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众的各种信息表达及时地作出回应,向公众传达政府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案,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只有在良性的互动中政府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从而提高公信力;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促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探究 存在问题 措施 公众参与 解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