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高考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全文

    时间:2020-07-20 18:07: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4、欣赏荷塘月色的结构美,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结合美读,感知课文的结构美。

     【教学学时】二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

     (1)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朱自清“躲到学术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成的。

     二、初步感知课文的结构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有四美: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1.分人阅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边画,加上批注。

     2.思考以下问题:

     ①夜深人静之时,朱自清为何要去荷塘边散步?

     ②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3.探讨问题: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会造成心灵的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困惑、苦闷和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想逃避,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一片宁静的天地。

     2、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朦胧、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

     明确:(板书),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作者引领我们走进月色下的荷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就像陶渊明给了我们一个世外的桃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现实的一切烦恼、恐惧,在这荷月世界里,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自由轻松,并为之狂喜而陶醉:“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淡淡地喜悦中,还是有着淡淡的哀愁,这是出于现实世界无法摆脱的一种苦恼。

     【板书:】

     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情感结构: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

     分析: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又回到了家里。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永远走不出现实的圆和情感的圆;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思考: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为何回想起江南来?

     明确:“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哀愁,人在寂寞深处更念家,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心情的投射,但在苦楚深处人会有一种自然的奢望,作者借江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在心灵深处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诗句理解: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明确: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在祥和的氛围中,舒心、热闹而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表达出作者对祥和和平生活的向往,

     3、《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4、作者勾勒出一幅怎样的江南采莲图?

     [板书]无忧无虑 自由幸福 快乐美好 相亲相爱

     分析:“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无忧无虑,多么令人羡慕,人生最珍贵的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不识愁滋味。“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但却“无福消受”,这是作者陷入愁苦。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这正是现实的残酷。

     二、深化提高:

     阅读王昌龄的《采莲曲》思考诗歌所写意境和情感。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推荐访问: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 月色 教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