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时间:2020-03-31 07:19: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局限性 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佟璐 天津人 (1987-)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1843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一、 《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
      (一)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②他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为了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那么,人又是怎样的类存在物呢?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③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那么,“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④这也就是说,人的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生产生活,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也就是通过人的生产生活的形式来表现的。生产生活也就是劳动,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类本质在于人能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正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的生命活动来阐述人的类本质的。
      (二)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⑤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这个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基础,认为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正是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因此如果说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那么把生产劳动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又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⑥劳动产品就是劳动对自然物体的加工的结果,也就是说劳动主体将自己自由而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通过劳动凝结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体上,使自然物体按照人的愿望而成为人的产品,产品有人的属性。一方面,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也获得了自然物何以成为人的劳动产品的性质和规律。这就是劳动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其对象性就表现在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地对客体进行能动的改造,并使客体按照人的目的发生变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⑦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生命活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来揭示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
      (三) 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证明自己的类本质
      既然生产劳动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实践的实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⑧ 首先,马克思这里将实践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实践活动证明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本质,从而实践也就成为人的本质。其次,马克思将实践与对象化活动联系起来,既然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实践也就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再次,马克思还将实践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实践证明了人的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这种活动恰恰是人的类存在, 因而实践也就成为人的类存在的规定,或者说人就是以实践为本质的类存在物。
       总之,在《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以及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但我们也必然要认识到,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仍是从理想的人的本质出发,并未从根本上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藩篱。
      二、 《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论述的局限性
      尽管《手稿》中马克思仍然使用了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类生活”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在本质内涵上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意识,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友谊和爱为前提,把友谊、爱情、意志和心看作人的类本质。而马克思认为真正人的生活是以实践、劳动为前提,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然究其实质,这里马克思所论述的仍然是理想化的人和理想化的人的本质。诚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个人。但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时候,却发现现实的人其实是处于各种异化关系中的人,这种关系中存在的人表征的却是人的异化存在,这种异化状态的人实则是一种非人,马克思把这种非人看作是要扬弃和否定的对象。人的非人状态一旦扬弃,那么对人的理解就进入到理想性的层面。马克思还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扬弃”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把社会历史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即社会历史是沿着“人―非人―人”的轨迹而演进的过程。因此这里马克思所讲的人是理想的人,人的是理想的本质,他仍把抽象的人的规定作为社会历史主体,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藩篱。
      我们知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理论革命的开端。它第一次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这既是与人本主义或自然主义的人的本质论的彻底决裂,也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确立了新的出发点。此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着重批判了从人的本质出发来规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唯心史观的理论原则。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已不再是从抽象角度考察人的本质,不再是将“类”作为考察对象,而是具体到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级。而且,马克思是以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现实人的作为出发点,用物质生产劳动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因而对人的本质的论述达到了唯物史观的高度,克服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则公开宣告了“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的理论破产,实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深刻的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社会历史应当从思辨的王国降临到现实的王国中来”,“从人们设想什么回到人们实际是什么,从他们想象什么回到他们怎么行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行动的问题上来。”也就是说,研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只能从社会存在出发。
      三、 《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还是在我们人类伟大的实践中,都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的真实生成本源以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基础,全面具体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认为,人的真实生成本源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的根源不在某种绝对的精神存在,也不在外部自然界,而是存在于人自身。实践 、生产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类生活,而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无论对人的本质,还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运动的认识,都应该紧紧地抓住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把握人的本质理论。因为,只有实践才是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真正根源和动力源泉。
       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批判地继承、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我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当前,我们所推进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追求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贡献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最后,根据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人与其自身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开创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是人的类本质观的革命性变革,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里程碑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曹国圣.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4).
      [5]艾福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7).
      [6]张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7]吴昕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5(7).
      [8]杨建国.再论人的本质与人性―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起[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注释:
      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推荐访问:马克思 手稿 浅析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