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从必然走向自由例子 [走向自由]

    时间:2020-03-27 07:30: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自由是人生命意义的最高原则和人的本质体现,劳动与休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合规律性样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与休闲的异化成为人类不自由的“始源”:异化劳动对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剥夺导致工人没有自由的“闲暇时间”;异化劳动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导致工人没有自由的“闲钱”;异化劳动对工人肉体和心智的无情摧残导致工人没有自由的“闲情逸致”。人类走向自由,必须消解劳动与休闲的矛盾:劳动与休闲相互统一为人类的自由奠定物质基础;劳动与休闲相互佐证是人类重拾自由的重要路径;劳动与休闲互动共进使自由由可能变为现实。
       自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话题,人们对自由的探讨历经千百年从未停息。马克思立足于18、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基于“劳动―休闲”维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劳动―休闲”的矛盾进行了科学解决。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与休闲是一种异化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人类走向自由,必须化解劳动与休闲的矛盾,而劳动与休闲矛盾化解的社会,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一、自由的本质
       自由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理解和把握自由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追溯历史,人们便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至善”理论是现代自由理念的源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活动的本体论价值在于以自身为目的而非外在于自身的活动,在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中人是自由的,而在外在于自身目的的活动中人是不自由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至善”。可见,亚里士多德关注的仅仅是自由这一结果即“应然”,而忽略人类实践活动即实现自由的过程,他不知道自由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过程来实现的,因而,他的自由实际上仅仅是一种空洞的精神自由,这种自由仅仅是囿于哲学领域内或者是在目的论上的。
       康德也曾对自由做过有益的探讨,但众所周知,“形而上”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他的自由与人类理性相联系。在康德看来,自由与人类理性一样,都是形而上的,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反过来推动前者的发展。他认为自由是“自发”的,是“从自身发端”的,强调自由前提的自发性。康德声称自发性决定自由,除此以外都是“谬论”。可见,康德只强调自由的“自在性”和“自发性”,忽略自由的“自觉”与“自为”,并且,由于康德无法正面说明和论证自由的根据,因而在他那里,人们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物理时空与自由的冲突困境。
       黑格尔根据人类理性的发展程度,把自由分为三种形式即直接的或自然的自由(基于人的自然冲动或倾向)、反思的自由(介于自然自由和理性自由之间的一种形式,已基本包含追求幸福目的时所需的理性因素)和理性的自由(完全理性的自觉)。尽管相对于康德,黑格尔的自由哲学有了长足进展,但是,从对自由的划分来看,他主要是依据人类理性的发展程度来界定自由的,显然,这种自由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是一种虚妄的、神秘的自由,其本质较之康德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按照黑格尔的思路走,人类自由永远只能在精神范围内“兜圈子”。
       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1 〕 (P926 ),他又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2 〕 (P96 )可见,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是一种既基于但又超越物质生产活动的存在,在他看来,人的自由以人类自身为目的,自由的本质在于人的“类能力”的发挥,在于活动的“自由自觉”。因而,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一种基于劳动抑或实践基础上的不受羁绊的状态,是一种“不存在任何起妨碍作用的东西”。显然,马克思的自由基于劳动实践,是人的生命意义的最高原则,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神圣与崇高的象征,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形式,是以追求自我实现为目的的人的本质体现。
       二、劳动与休闲的异化:人类“不自由”的始源
       人的生命主要由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组成。劳动时间一般是指人们为谋生而付出的劳动或生命代价;自由时间是指除去劳动时间以外的可供个人随意支配的闲暇时间,即“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的,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 〔3 〕 (P281 )劳动与休闲本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合规律性样态,是和谐统一的,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类劳动与休闲均被异化了,两者是割裂异动的,马克思认为,劳动与休闲的异化是人类“不自由”的始源。
       (一)异化劳动对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剥夺导致工人没有自由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是休闲存在的一种‘物质载体’,从一般意义上说,有了闲暇时间,才有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条件。” 〔4 〕 (P10 )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劳动的社会部分的自由时间是以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一方的自由发展是以工人必须把他们的全部时间,从而他们发展的空间完全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 〔5 〕 (P214 )因而“剩余劳动时间”并非工人基本生存的必需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本来是工人的休息时间,或者是工人适当从事生产劳动从而为休闲创造物质条件的时间。但是,由于资本对劳动的奴役,“异化”浸透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被迫劳动,而劳动却不属于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不再属于工人而成为资本家的“自由时间”,甚至连令人“值得回味”的“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都不属于工人。难怪马克思会发出“工人终生不外就是劳动力,因此他的全部可供支配的时间,按照自然和法律,都是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应当用于资本的自行增值。甚至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这些全都是废话” 〔6 〕 (P294-295 )的感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被束缚在无休止的劳动过程中,工人除了基本的如饮食睡眠等纯生理的需要外,都是在为资本家服务,剩余劳动产品和剩余劳动时间同样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闲暇时间基础上的,没有闲暇时间何谈自由?
       (二)异化劳动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导致工人没有自由的“闲钱”。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7 〕 (P32 )同样,休闲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闲钱”则属于其一。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当基本生存需要解决之后,人们必然会追求“休闲”这种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休闲”的实现必然是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闲钱”之上的。管仲曾经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显然,在这里,“仓廪实”、“衣食足”指的是生存需要,“知礼节”、“知荣辱”指的是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休闲并非无所事事的休息,它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然而,“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 〔8 〕 (P54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 〔8 〕 (P122 )显然,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休闲对于工人而言简直是痴人说梦。虽然工人可以得到工资,但是“工资就与其他任何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护,与资本连同利息的再生产所需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与为了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 〔9 〕 (P66 )显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缺乏满足“休闲”这种享受需要的物质条件。由于工人没有“闲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是一种“奢求”。
       (三)异化劳动对工人肉体和心智的无情摧残导致工人没有自由的“闲情逸致”。较之属于休闲外在物质保障的“闲时”或“闲钱”而言,“闲情”则主要侧重于人的内心体验。休闲的价值不但在身体疲劳的缓解和消除,更在于那种愉悦身心和释放自我的生命意义的体验。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劳动表现为对劳动者肉体的折磨和心智的摧残,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怅然若失。” 〔2 〕 (P94 )资本主义条件下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成正比,工人的“低贱”正是源于不断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没有忙里偷闲的快感,劳动并非出于工人的自愿,而是被迫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这种外在的劳动使得工人不断地“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工人自然急于摆脱这种非人的劳动,因而“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起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2 〕 (P93 )相反,劳动给工人带来苦痛的同时,给资本家带来的却是享受和快乐。
       总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非人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对工人的肉体和心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和摧残,因而工人没有“闲钱”、“闲时”,更没有“闲情”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工人从肉体和心灵上来讲都是不自由的,因而不可能走向自由。
       三、走向自由:劳动与休闲异化的科学解决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在那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9 〕 (P12 ),这种劳动是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与休闲并非割裂、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相互佐证、互动共进,因此,人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由存在物。
       (一)劳动与休闲相互统一为人类自由奠定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言:“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 〔2 〕 (P90-91 )可见,人是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高级生物,人的需要是有目的的、多层次的,休闲正是这种需要的追求与体现,“从本质上讲,休闲是一个人与他所生活的自然、他所处的社会关系、自己的灵与肉之间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人能够自由地利用这些关系条件充分发挥和展现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10 〕 (P87 )但是,休闲并不是空洞的概念,它需要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如果缺乏一定的丰裕的物质条件的支撑,休闲就是一种“乌托邦”。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手段,因而劳动为休闲创造坚定的物质基础。
       从本质上讲,人类活动分为劳动和休闲两种样态。但在劳动这一样态中,由于劳动主体的目的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某种直接的功利相关,人们的精神总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使人们感到疲倦,这时就需要休闲对它进行调适。这种调适包括最基本的人类休息,也包括娱乐性的体育锻炼等活动,还包括艺术创作或科技发明等人类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是非功利性的,它出于人的完全自愿,活动期间人们的精神是放松的,心情是舒畅的,其本质就是自由。
       自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一定的闲暇时间,劳动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并且,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身就是人类自由的一种表现;闲暇时间则为人类体力和脑力恢复所必需,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本身就是衡量人类自由与否的维度之一。在闲暇时间里,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娱乐性的(如体育锻炼),也可以是发展性的(如学习),还可以是创造性的(如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总之,在闲暇时间内,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本身也是自由的。可见,劳动与休闲均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必要条件,单纯的撇开劳动谈论休闲或者撇开休闲谈论劳动,人类是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劳动与休闲是不可分割、相互统一的,统一着的劳动与休闲为人类自由奠定物质基础。
       (二)劳动与休闲相互佐证是人类重拾自由的重要路径。马克思在《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全面性,并指出了消除异化、实现自由的重要路径,就是劳动与休闲相互佐证直到人类自由的实现。
       追求利润是资本家的天性,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使得劳动和劳动者都沦为资本的工具。对利润的追求势必要求效率最大化,进而加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对工人休闲权的完全蔑视,结果造成人的类本质的严重畸形而丧失自我。为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呼吁消灭劳动,解放劳动者。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则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 〔2 〕 (P90-91 )当然,这里所说的劳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而是指“仅作为单纯维持生存手段、完全阙如休闲品质的劳动,这种劳动是人异化的最深刻根源。” 〔10 〕 (P88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人类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才可能获得自由。
       劳动与休闲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种合规律性样态,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只有消灭非人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劳动,工人才能充分享受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休闲权利,并且在休息或休闲活动中,消除身体的疲劳,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抚慰。“随着雇主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对立的消灭等等,劳动时间本身――由于限制在正常的长度之内,其次,由于不再用于别人而是用于我自己――将作为真正的社会劳动,最后,作为自由时间的基础,而取得完全不同的、更自由的性质,这种同时作为拥有自由时间的人的劳动时间,必将比役畜的劳动时间具有高得多的质量。” 〔4 〕 (P282 )可见,充分的休闲权给人们带来丰裕的自由时间,因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进行艺术创作等等,这些正是为将来的本真意义上的劳动创造条件。其间,人们自主选择、完全自愿,这种自由又必然将人们带向更高的自由境界――对人类本质的实现和超越。可见,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为休闲提供物质基础,休闲意在消除异化的劳动,两者相互佐证,成为人们重拾自由的重要路径。
       (三)劳动与休闲互动共进使自由由可能变为现实。劳动与休闲作为不可分割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本真状态,是相互内蕴、互动共进的,互动共进的劳动与休闲表明人是自由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休闲总是处于一种断裂的状态,两者不可能实现统一,不可能互动共进。只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不再作为人们谋生的唯一手段,劳动与休闲的统一才能由应然变为实然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劳动基于劳动者的兴趣、能力和天赋,成为一种自由选择;劳动不再是一种压抑的、被迫的和辛苦的活动,劳动成为人们能力的提升、天赋的确证和个性张扬的表征,成为一种享受,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即休闲。同样,在这个状态下,休闲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人们劳动能量消耗的补充,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解决生理的需要,而是一种非功利的纯生命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使人们成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11〕 (P53 )的“完整的人”,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大众式的“偶然的人”。可见,只有劳动与休闲的不可分割、互动共进,才有可能使人类自由由可能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吴育林.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1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杨在平

    推荐访问:走向 自由 走向自由 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 从必然走向自由ppt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