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木与纸的不朽传奇_纯木植护抽纸好吗

    时间:2020-03-12 07:26: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你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拉萨街道,也许你不会在意这一间有着朴素门面的宅子,这里远离了城市现代化的喧嚣,远离了八廓街小贩吆喝叫卖的声音,这里鲜为观光客所知,像一个孤独的历史老人,默默地徘徊在历史的角落,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这里就是新木如寺印经院。
      新木如寺印经院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印经院采用古老的雕版印刷,据印经院资深印经人讲述:院内现藏有《甘珠尔》100部及《丹珠尔》225部。共藏有雕版《甘珠尔》48189块及《丹珠尔》65073块。而藏有的这部《甘珠尔》则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期由藏传佛教著名高僧喜饶嘉措负责刊印的藏经木刻雕版。原先是珍藏于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新建的布达拉宫西印经院内(其全名为:“岗坚朋地登尊康’意为雪域福利大藏库)。
      此后于1984年由西藏自治区政府将此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拉萨版赠送给西藏自治区佛教协会,并于1985年由自治区佛协资助拉萨印经院刻制供给区内外各藏语系佛教寺庙及佛教信徒使用。《丹珠尔》则是在后期进行制作的,其模板为德格印经院藏有的纳唐版《丹珠尔》,现在正在制作中,以满足广大寺庙及信徒的需要。
      走进新木如寺印经院内你会感觉到这里跟八廓街的大杂院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仔细聆听你能听见哗啦哗啦的翻纸声,闻到淡淡的纸墨味,以及忙碌不已却面带微笑的印刷工人。
      印经院内虽然繁忙但是却十分有序,印经的场所是在一处十分破旧的建筑内,据说这里曾是豫剧团的办公地,在《金顶下的拉萨》一书中记载有“当年担任西藏自治区豫剧团副团长的杨世君说:十八军组建在河南豫东开封,官兵中河南籍比例大,豫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受欢迎,当时豫剧团就住在新木如寺”。现在我们依旧能够看出当时豫剧团办公地的建筑轮廓。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了印经院的印经场所,基本的印刷、晒干、排序工作都在这里进行。
      在这里看不到先进的印刷机器,听不到印刷厂轰鸣的的马达声,这里进行的是最原始人工印刷,但从印经人的劳动神态来看,他们为正在从事的这项无比神圣的工作而感到自豪。在了解完整套的印刷工序后我们发现因为源于对宗教的极端虔诚,木如寺印经院的每一道工序都处理得严格无比。为了保护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雕版,工作人员也会适度进行印刷,一张雕版印刷的次数每天不会超过一百多页。同时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这些雕版进行维护和保养,对出现轻微损坏的雕版,工作人员都会用专门的工具进行修补。主要使用的工具包括有刻刀、牛胶、植物油、以及木条
      佛经的印刷工序主要有八道,首先是刷纸,简单地说就是将纸张浸水,一般会选择六到七页为一组进行浸水。虽然这项工序看似容易但操作起来却是一个技术活,因为纸张浸水的原因是为了使纸张易于吃墨。因此在其湿度上要求十分严格,湿度太大会影响纸张印刷质量,而湿度不够则达不到吸墨的目的。
      因此这项技术活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学徒一般都是从纸张浸水开始学习,一般需要三到四个月的实践才能完全熟练掌握这门技艺。
      此外在印经院中使用的纸张一般都是从四川成都引进的牛皮纸,由于藏纸工艺十分复杂而且价位较高,因此许多印经的纸张采用了比较耐用的牛皮纸,当然在某些信徒的特殊要求下,也会用藏纸进行印刷。采用的藏纸一般为一种富纤维、带毒性的草根皮特制的藏地土纸,这种藏纸的颜色微黄,质地较粗厚,但纤维柔软,韧性好,吸水性强,非常适合用墨来印刷,而且纸的毒性不会危害人的健康,却可以防止虫蛀鼠啮,使经书久藏不坏。
      第二项工序是烘焙,印刷工人在完成第一道工序后,将浸水后的纸张;压上四五十斤重的大石头,包裹在塑料中放置一个晚上的时间,将水慢慢挤出。在第二天使用的时候,纸张就变得潮湿柔软,墨迹印上去才不会散开。而在以前则是使用一种比较原始的方法,将纸张用厚厚的毯子包裹起来压上石头,然后再放入深坑内进行烘焙工序。
      第三道工序是印刷,这一道工序是所有工序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相互默契与配合、同时也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道工序。印刷时,两人各座一端,一人在这头蘸好墨沿经版从上向下一刷,另一人则在另一头一手铺上纸另一手执滚筒迅速碾压,一张经文便印好了。在印刷的工序中主要使用两种工具,一种是滚筒,被工人们称为“丹日”;另外一种是蘸墨用的刷子。它则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强巴”(藏语中通常为人名)。人们在印刷经文的时候都会吟唱一种类似经文的段落,其实这是一种数经文页数的方法,十分实用。这种两人组合通常是由父子或师徒来组成,当上一辈逐渐老去时、新成长起来的工匠又会带领新的学徒组成一组,将这一项技艺传承下去。由于这份手艺通常世代相传,而且属于力气活、工作枯燥以及特殊的宗教原因,因此通常由家族里的男子学习并传承,学习印刷工艺需要十几年方可成为能匠。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工作的印刷师傅全部都是来自拉萨市尼木县的男子,据一位年长的印刷师傅介绍:“由于藏文字发明者吞米一桑布扎出生地就是今天的拉萨尼木县,因此这里的人们把传承藏文字当成自己的一种使命与职责,并且认为能够从事这项印刷经书的工作是十分荣耀的事情”。也许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心态,在新木如寺印经院内尼木县工匠一直是最为重要的角色。此外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由于在旧西藏社会,尼木县人口较多,而其土地却比较少,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因此许多人开始学习其他手艺,以便维持生活,一些手工产业应运而生,如藏香制作以及藏纸还有我们所熟知的经文印刷。
      第四道工序是经书晾干,这一道工序比较简单,主要是将湿度较大的经书进行晾干。当然在此前会有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检查、把关,他们在印刷好的经书中剔除印刷不良的纸张以此保证经书的质量。
      第五道工序是排序、整理成册,由于经书在印刷历程中是同一刻板屡次印刷,所以经书还需要进行分类,将一次印刷出来的同一页面分类到每部经书里去。
      第六道工序是刷边。经书在整理成册后需要进行捆绑处理,用较大的类似于经夹班的木板固定经书两端再由牛皮绳进行捆绑。由于许多经书是由牛皮纸来印刷而成,因此纸张的边缘大部分参差不齐,需要进行刷边才能利于上色及使用。刷边使用的工具类似于日常使用的铁质刨萝卜丝工具,十分耐用,据打听这种工具是工匠们自己发明的,经过刷边后的经书显得十分整齐,接下来就可以上色。
      第七道工序是上色,完成刷边后上色的工序是较为轻松的,上色的颜料一般是红色及黄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这种颜色中红色采用藏红花,而黄色的颜料则是一种黄色的菊类植物晒干后使用。完成上色后经书依旧以捆绑的形式进行晒干。只需半天左右就可以松绑包装。
      第八道工序是包装,简单来说就是给经书换上新衣,也是整个工序的结尾。首先用精美的经夹板固定经书然后夹入写有经书名称的白布,以便日后查看。最后用绸缎包好经书再放到库房,供广大信徒购买。
      这八道工序缺一不可、十分重要。但是这一系列的印刷工序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通常是在夏天3月份至10月初,冬季一般停止印刷,这是由于冬天气候寒冷、雕版上墨后在寒冷的气候中容易断裂,此外纸张浸水的工序也不能在冬季进行。除了冬季,在春季雨水较多的时候,也会停止印刷,因为降水会影响纸张的湿度,印刷工作不易展开,经书晒干及烘焙等工序也有一定的难度。
      大部分工匠在冬季会各自谋生,有的工匠会做一些年货买卖以此来补贴家用(藏历年期间),有的则在市区内短期打工。但是一旦夏季到来,工匠们就各自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印经院印刷经书。每一年他们都会带来新的学徒,为印经院增加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同时也通过这种家族传承及对技艺的自豪感来继承、保护、和弘扬印刷工艺。
      在这里,时间好像失去了意义,没有人计较时间的价值。这里的工人一个月拿到的,微薄工资,应该是仅够吃穿生活。但他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淡然自若举手投足不急不躁,言语诙谐有趣,似乎这种精细的慢工作业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已然把这种对于印刷技艺的热爱、对于宗教的虔诚、对于藏文字的责任、对于祖先的自豪融入到工作之中时间的流逝在这里仅仅是幻化成老工匠深深的皱纹。而他们心中的那份自豪与喜悦随着时间与日俱增。年轻的一代遵循着老一辈的足迹默默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与热爱,在这里笔者写不出他们人生的精彩篇章,同样也写不完新木如寺印经院木与纸的不朽传奇。

    推荐访问:不朽 传奇 木与纸的不朽传奇 不朽传奇 传奇不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