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竺可桢的箴言] 竺可桢的故事

    时间:2020-03-05 07:20: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北方接二连三的沙尘暴,和西南旷日持久的大旱,使姗姗来迟的春天更加黯然失色。面对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和干裂的土地、绝望的地震,让人在深感痛心的同时,不免忧从中来: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究竟怎么了?
      也许是巧合,就在沙尘频频、旱灾连连的时候,笔者有幸参加了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对这位已驾鹤西归三十六载的一代科学大家、教育宗师,许多人恐怕已经淡忘了。听与会者缅怀竺先生的所言所行,让人如闻金声、如仰高山,感慨万端。
      竺可桢(1890-1974)生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地理科学和气候科学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大干快上”、“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炙热浪潮中,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始终头脑冷静,敢于直言。在对西北、中原和鄂尔多斯、小兴安岭等地的实地考察,结合自己此前的学术积累,竺可桢于1957年发表了《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等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
      开发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了解自然,不然就会破坏自然而造成人民无穷的祸患;
      大自然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制约、互相为用,是有它一定的规律性的。我们必须掌握推动变化的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就会使大自然走下坡路,森林破坏会变为草原,草原破坏会变为沙荒;
      西部地区的开发,关键在于水,应根据水资源的可能来安排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布局,还应根据水平衡的计算,充分考虑到水源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1963年,竺可桢又联名20多位科学家,向党中央上书进言。这份名为《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的建议书,直陈“生产任务第一”的弊害:绝不能超越自然规律的可能和不顾自然规律的特点,采取竭泽而渔、拆东补西、因小失大的办法。如果只强调当前生产任务第一,不顾自然规律,不保护自然资源,不充分注意合理地、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后势必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而达不到迅速发展生产的目的……
      竺先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些箴言,与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环保语录”,何其相似乃尔!可惜可叹的是,这些金玉良言不仅在当时没有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应有重视,就是今天,又有多少领导干部从心底里认可,并落实到行动中呢?真如西汉名臣贾谊所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竺可桢之所以能如此高瞻远瞩,不光来自于他本身的科学素养,更是他一生倡导、践行的“求是”精神。对于“求是”,他自己在Ⅸ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曾这样解释:“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了解得科学精神是在蕲求真理,吾人也可悬揣科学家应该取的态度了。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①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②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③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这三种态度,似乎不应止于科学家。西北的沙尘暴也罢,西南的干旱也罢,固然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属于“天灾”,但其中的“人祸”,难道不值得认真探究、深刻反思,并引以为鉴、有则改之吗?
      值得警惕的是,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官员不敢直面事实,甚至睁眼说瞎话,一味怨天尤人。比如,对于荒漠化敲响的警钟――沙尘暴,气象和林业部门的官员居然“英雄所见略同”,一味归罪于“气象条件”和我们相邻的蒙古国,说什么“天气因素是主要原因”、“近期沙尘多数源自境外”。要知道,欧洲、俄罗斯和加拿大遭遇的强冷空气并不比我们少,哪里见过这么频繁的沙尘暴?至于蒙古国,经济虽然落后,但国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比我们好得多,其沙漠和戈壁的面积比我们小得多,其“墒情”与内蒙古西北的沙漠地带差不多,怎么就成了我国沙尘暴的罪魁祸首?
      出现沙尘暴和干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现实、不思己过,一味怨天尤人。
      竺可桢先生虽已渐行渐远,但他的箴言,值得我们倾听。

    推荐访问:箴言 竺可桢 竺可桢的箴言 茅以升 竺可桢怎么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