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教师证考试缺席 [课堂讨论,切莫让教师缺席]

    时间:2020-02-24 07:43: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表现。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其优势自然人人都看得到。但是,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小组活动,并不一定人人开口、人人动手。只要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某种结论,只要学生在积极思考,这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我曾经见过所谓的“新”课堂,要求老师一节课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如果一开始为了推动某种模式而这样硬性规定,我可以理解。但是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个学科都这样做,就矫枉过正了,一刀切的结果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课堂并不完全属于学生。当老师被排挤出去的时候,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地位也就丧失了。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不是让老师抛出来一个问题就不管了。有些学校,老师只给课堂一个框架,然后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怎么说,怎么做,老师只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一切都是“井然有序”。下课时,教学任务似乎也完成了。但是,课堂上学生是否人人得以提高,就无人过问了。我还看到某些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不只是遇到了困难,而且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还是错误的,这时候,老师依然面带微笑地看着,绝不插手其中。这不免让我对此种形式的课堂产生了疑问,我们究竟是在为改而改呢?还是在真的为学生着想?
      老师不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没有了施展个性的空间,哪里还有学生的个性成长?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的差异和老师个体的差异,都不允许用一个模式来框死,无论是从什么目的出发,这种形式主义只能成为教育的桎梏。
      尊重学生,前提是要尊重老师和教育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只看到了“统一”,而没有看到教师个性的被尊重。我认真分析过一些老师的导案和学生的学案(导学案有分开的,也有在一起的),只是分别列出了各自在课堂上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而已。学生的讨论是否能真正解决所学的问题?是否有效甚至高效?学生记住了就是理解了吗?学生得出结论了就等于学会了吗?我们如果只照顾到课堂的热闹而放弃了老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那么,任何一个人拿起一份导学案就可以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了。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师生互动,真正精彩在于生成性问题的产生。如果一切都按照导学案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环节,那么我们只能说是在欣赏一个被排练过的小品而已。缺少了思想碰撞的课堂,对老师和学生的启迪也就少之又少,甚至是一种思想的抹杀。为了某一种模式而牺牲了有思想的老师和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令人堪忧。
      换个角度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是否都经过了层层推进的缜密思考?是否真正照顾到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我研究过一些相对优秀的导学案,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把许多问题都简单化了;为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而给出了不同形式的铺垫与引领,使问题设置浮于表面。其实,这不过是一次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在老师控制下的课堂训练而已。
      开放式的课堂固然是好的,可是就目前来看,我们并不能真正做到开放自如。课堂的开放,不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应是老师抛出来一个问题,让学生完全在自己的时间段内自由思考和合作学习。但是,倘若精彩之处不能及时评价,不足之处不能及时纠正,师生之间的理性与感性也缺乏了互动,其结果只能像一株树苗不经修整胡乱长成灌木丛一样。
      回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上来,我发现一些课堂的问题设置,缺少层次性,更缺少开放性,更多的是单一的方向性引导。这是长期以来教学评价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课堂问题设置的开放性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系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才能培养出高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主持人语:
      编辑本期稿件时,我的脑海中时常冒出这样一组镜头:一双双高举的手,一张张兴奋的脸,一个个跃跃欲试的身影,一个个充满期盼的眼神……这些小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情景,总是将无法抑制的朝气与活力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孩子们的这份热情与欲望。
      然而,这样的镜头,在寻常性的高中课堂上就只能是奢望。我见过太多死气沉沉的高中课堂,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如投入黑洞中的一枚石子,根本激不起点滴浪花。我不知道这石子在黑暗中到底击中了哪些心灵,也不知道哪些心灵会因为这些石子的冲击而暗生波澜。
      于是,我便始终期待,期待高中的课堂,也能像小学那样,有众多期盼的眼神、众多兴奋的脸、众多跃跃欲试的身影。在这样的期待中,我等来了导学案授课模式。我从部分实验学校的课堂上,真的见到了渴望见到的景象。这样的景象,让我无法不欢喜。当然,我也透过表象的热闹,发现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这样的发现,也让我无法不担忧。我就是以这种“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奇特心态,迎接着课改时代的一切有益探索。
      本期的三篇稿件,从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方法以及教师功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下课改中值得思考与探究的热点问题。三篇稿件尽管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认知方面的局限,但作为全面思考的一个视角,都具备了独特的理论价值。期望读者朋友能从中获取到有益的启迪。
      下面两期,我们将组织相关教师对导学案中的成果展示环节、拓展延伸环节等内容展开探究,欢迎有兴趣的您参与进来。同时,欢迎您对已探究的三个主题展开更深层次的阐释,我们将在以后的讨论中组织一期反馈专版。(邮箱:liux6412@126.com)
      (本栏责编 朱亚娟)

    推荐访问:缺席 课堂 教师 课堂讨论 切莫让教师缺席 课堂讨论 切莫让教师缺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