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资本热钱【热钱出国,中国电影资本的骚动与机遇】

    时间:2020-02-18 07:3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热钱涌动的中国电影界在2011年,把钱袋扔向了拥有更大市场空间的海外电影。这是中国电影人介入世界电影游戏规则的时机,也是他们从作坊式制作一步跨越到世界电影产业化王国的一次冒险
      
      随着《功夫熊猫2》在全球上映,中国元素如何打入好莱坞的话题再次被提起。事实上,这部续集的动画电影,尽管全力瞄准了中国市场,但仍然是完全的好莱坞产品,并没有如大家猜测的有中国资金加入。
      不过,中国的电影投资商们比大家预料得更早,已把目光瞄向了跨国的电影制作。4月底,《飞虎》《鼠之道》《环形使者》等6部有中方资金参与的中外合拍影片,赫然排列在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电影洽商”环节签约项目榜单中,在总投资额近28亿人民币的成交总额里占去了近8成,每一部影片的中方投资都占到一半以上。
      毫无疑问,2010年内地疯涨的100亿票房使中国电影商人们有了更大的野心和动力。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将合拍片里中方的主动权进一步推进;一些公司甚至主动开发国外电影项目。
      电影行业在经历了一轮持续发烧的热钱大潮后,资本开始主动向国外出击。
      
      迫不急待先争“中方话语权”
      
      2011年,凭《武林外传》和《将爱》赢得开年票房大胜的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已在尝试与好莱坞合作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
      目前,由该公司主导开发的项目《双枪科恩》(Cohen)正在进行剧本写作。这个讲述孙中山洋保镖的传奇故事将由电影《史密斯夫妇》的导演道格・李曼执导,制片人和编剧也全部来自好莱坞。在美方制片人罗伯・莱纳看中同题材小说并尝试跟小马奔腾洽谈后,后者迅速决定由自己发起制作这部电影。
      此前,中外合拍片的合作方式不尽相同,有像《末代皇帝》那样在中国取景、国外制作团队拍摄的方式,也有《伯爵夫人》《功夫之王》或《功夫梦》这样以外方为主导、中方跟投资金的模式。在以上这些合作方式中,中方均没有得到太多话语权。
      “合拍”如今已成为国内电影的一个宣传噱头。多数的合拍电影其实只是挂一个“外资”的名义。2006年便高调宣布开拍的中美合拍魔幻电影《人鱼帝国》曾因称投资上亿美元而轰动一时,可到了2010年却传出消息,其美方合作公司原来是一个皮包公司,是该片制片人――一个地产商人在美国注册的。目前,这部影片没了下文,中美投资方也都杳无踪迹。
      在有了足够的热钱之后,一定程度上也带动起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外方电影项目亦开始对中国电影投资领域产生极大兴趣,现在中国电影制作方借机尝试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主动争取影片里的中方话语权。
      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季便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动作,主办方向美国、欧洲及香港电影市场看齐,重点推出了“电影洽商”环节。而作为合作伙伴,上述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多国际项目和公司。大家都觉得“现在中国热钱比较多”:在这里,身处金融危机后期环境的美国电影人既可以搜集合作伙伴,也寻觅到了资金。
      “这次电影季里成交的所有合拍片,中方投资基本都占到50%以上,”“电影洽商”环节负责人王昱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新的趋势。”
      在未来,“(中方)所占的投资比例会越来越大。”小马奔腾总经理钟丽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往我们谈一个合拍片,中国资金在片中能占到10%就不错了”。
      更新的趋势不仅仅是人民币往外越投越多,而是中国公司主动在国外开发影片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英文片,“现在国内的(电影)公司都想走出去,但华语电影想在全球市场占到优势非常难,”《赵氏孤儿》《最爱》等影片的出品方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投资英文电影的原因。
      博纳国际影业集团总裁于东曾对媒体表示,华语电影走向世界需要分三步走:以低价进入电视台和艺术院线;与美国独立制片公司合作,让华语电影采用英语发音进入全球发行渠道;中国公司成为合拍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让美国同行加入到合作队伍里来。
      如今,中国的电影投资商们则直接地朝最后一步展开了行动。星美也认为,在真人合拍片上一定要做项目发起人,而不是跟风投资的“跟棒人”,因为“这样可以掌握很大的主动权,包括可以决定项目和演员人选”。4月,他带着两个自己想做的题材――一个关于二战,一个反映上海现代生活――找到美国的制片公司和编剧,希望能在对方认可的前提下使用中国导演拍摄。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以小投资方的身份介入中法合拍的一部3D动画片, “其实主导开发项目也很有风险,”小马奔腾总经理钟丽芳说出自己更长期的“谋略”,“但开发成功后,项目是我们自己的,可以再反向找好莱坞六大公司跟我们合拍。”
      
      好莱坞需要钱包 中方需要大市场
      
      好莱坞电影在海外集资的传统已经有了好些年头。
      前些年,德国商人一度由于政府鼓励国民投资电影的政策而掀起了投资美国电影的热潮,德国也由此成为除片厂以外好莱坞电影最大的融资渠道。而近年来,众多赔钱的蚀本影片使得德国人渐渐归于理性,这一资金也就越来越少。
      为了分散影片风险,好莱坞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下一个钱包鼓鼓的资方。很多分析人士认为,电影市场发展迅猛的印度和中国将是美国人的目标,尤其是中国――从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后,中国电影票房在短短7年中从10亿增长到100亿,平均每年的增幅都在30%到40%之间。这一行当的美好前景自然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不差钱的中国老板们拍着胸脯想要挤进电影圈,中国电影市场霎时间资本疯狂。
      一旦好莱坞或欧洲电影公司认同了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与中国进行合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趋势。
      一开始,他们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提升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接下来,中国的政策现实使外国人做出了必须与中方进行更紧密合作的决定:为了绕开每年20部进口影片的政策限制,从而顺利进入中国内地、获得市场,很多外国项目开始瞄准中国资方,主动与他们接触,这也是近几年才有的转变――在几年前小马奔腾刚入行时,为了拓展合作的可能性,钟丽芳还需要主动登门造访各大小好莱坞公司。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大丰收为他们的“走出去”提供了足够的心理保障。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中国在未来5到8年里会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在钟丽芳们看来,自己一直在等待的中外合作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早了就是先烈,晚了就占不住这个市场”,而现在“市场容量已经足够大”。
      国内众多电影公司也都觉得目前是将资本投向国外的大好时机。目前,博纳国际影业正在筹备设立洛杉矶分公司,专门运作合拍片项目。总裁于冬干脆把这一举措相比于自己2003年拎着包到香港主动寻找合拍项目、从而打开港产合拍片市场的经验对人提及。
      此外,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中,诸多影视投资公司都认为,做合拍片是资方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大投资影片而言。“在国内,你不做大片怎么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呢?”覃宏说,“反过来,中国只是个100亿人民币的市场,大投资方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另一个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电影市场,电影制作公司对创作资源的争抢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而出来的作品却不尽如人意。在票房达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2010年国产电影的亏损率却超过了50%,其中6月上映的27部电影中居然有25部亏损。实际上,在14亿人口的中国电影界,有票房把握的大导演只有早已被各大公司收入麾下的冯小刚、张艺谋、姜文、宁浩等等寥寥几个,而即便是张艺谋,也在抱怨中国“没有好剧本”。这使得去海外寻找更好的制作团队成为这些电影公司的必要之举。
      不仅如此,大家一致认为,与国外高水平电影人合作,还能使中国在影片制作等各方面都学到更多标准化、产业化的东西,“我们投入更多的钱,进入到更大制作的项目中去,更希望能够学习,” 覃宏说,“这对提升我们自己电影的品质也非常必要。”
      
      “炮灰”的风险
      
      中国影视公司“走出去”,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但更意味着需要适应更规范繁杂的游戏规则。
      相较而言,美国影视业有相当多细致的法律条款和管理、运作上的技巧,这些对于刚涉水的中国公司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比如要找编剧写剧本,制片方必须事先跟美国的编剧协会签定协议;拍摄时,某一场戏的取景地必须定在澳大利亚,因为他们有退税制度:如果你在那里花上1000万美金拍摄,澳大利亚会返还你400万美金。
      目前,在中国,影片制作还是以公司投资为主。而在美国,他们得学会如何利用那里完善的信誉、预售系统,并获取金融系统、保险公司的支持。以星美准备自主运作的两个项目为例,在程序上,等剧本出来、找好外方演员后,制片公司就可以开始进行美国以外市场的影片预售。如果成功的话,星美则可以直接收回60%的资金。
      事实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资金早已不是问题。即使现在有了参与更大、更国际化制作的良好时机,但它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毕竟中外运作存在差距,要想成功对接也许尚需时日和经验。
      而如何找到真正优秀的项目进行开发和投资,无疑是其中最首要的关键环节。电影业从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在美国进行投资更是需要步步小心。影评人周黎明在《好莱坞启示录》一书中提到,多年前投向好莱坞的德国马克大部分是用来“垫底”的――美国一般只把二流影片或者风险特别大的影片卖给海外投资人,让他们充当市场的“炮灰”。
      在电影资本狂热的中国,电影投资者们分辨电影和项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覃宏把中国电影投资运作形容为“还处于作坊式的阶段”。且不说行外各种盲目的热钱疯狂延续至今,就连一些有经验的金融从业人员也难以对项目本身做出判断。
      在未面对公众开放的北京国际电影季“投融资沙龙”中,因为害怕热钱过多而引发泡沫,主办方规定的参与门槛是“比较理性的专业投资人”。结果,“电影洽商”负责人王昱东发现,来自某高校创意产业类投资高研班的一批学员全是矿业从业人员,一上来就提出要投资50%以上。王昱东赶紧劝说他们最好跟投,还得找业内人士研究研究,“他们没有这个把控能力。否则,要么会影响这个片子的正常拍摄,要么资金怎么亏了都不知道。”
      专业电影公司投片的标准不尽相同。小马奔腾投资一个片子的流程是,由项目开发部先选片,再经过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不同角度的专家进行两轮评估打分。这套流程与国际上的选片环节基本相似。“客观地说,很多事情还是人为的,靠人来评估。”钟丽芳说,“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不可能大规模批量生产,还是得依项目而论。”
      而在中国,体制传统会使得人为因素稍显突出。吴宇森在北京国际电影季论坛中提到在中国和好莱坞拍电影的最大区别时表示,好莱坞要听很多人的意见――从总裁、创作主任、监制到会计部、发行部;而在中国就比较“爽快”,“只是跟韩总(韩三平)说我们拍一个戏叫《飞虎》,连剧本都没有,(就得到回答)拍吧!”
      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下,北京银行等中国金融机构目前也逐渐像国外一样,开始为电影制作商提供贷款支持。北京银行刚刚与光线传媒的电影《四大名捕》签署了1.2亿元的授信意向协议;2010年还以第三方保证的方式为紫禁城影业的电影《第一书记》提供了1000万元的“创意贷”。至于如何选择和审批贷款企业和项目,截至发稿日北京银行方面都未能向《中国新闻周刊》作出回复。
      北京国际电影季希望是,能在未来两三年时间中发展起第三方电影评价体系。他们的合作伙伴已经在试图建立中国电影数据库和几种评估模式,希望通过量化电影票房、广告收入等工业化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给投资者一个判断的参考。
      但这种评估体系的可行性遭到不少质疑。在美国,因为拥有预售、发行等一整套成熟的商业体系和海外市场,影片评估体制相对容易想象。而国内电影的硬性指标则特别难把握。
      星美在开发国外影片项目时还是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4月,美方给了覃宏两个项目,希望作为项目共同发起人合作,他都没有同意,“因为不大满意制作团队。另外里面只有一两场戏在中国大陆拍:这样分账比例不同。”
      王昱东也承认,“中国电影市场的数学模型一定与美国的情况相去甚远。在中国特殊因素很多,比如片子都很有可能不能通过审查、无法上映⋯⋯”如果制片方不巧遇到一制作完成便杳无音信的《无人区》,资金回收便必然是一筹莫展。
      细数近年来的合拍片成绩,只有中美合拍的《功夫之王》《功夫梦》全球票房不错;而《伯爵夫人》《面纱》《拉贝日记》等都遭遇了票房惨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公司开发海外项目就更需要仔细挑选。★

    推荐访问:骚动 中国电影 热钱 热钱出国 中国电影资本的骚动与机遇 中国电影资本的骚动与机遇 中国电影被保护和被损害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