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非艺术:对艺术的叛逃与回归]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211吗

    时间:2019-05-04 03:25: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非艺术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它出现的形式以及表达的思想内容与传统审美领域中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不同。人们对其艺术性会产生质疑,与其说人们否定其为艺术,不如说人们觉得其不配称之为艺术。
      但是非艺术并不是一个与艺术相对的概念,恰恰相反,它是包含在艺术外延的、艺术的一个分支。因为非艺术有着艺术的精神内核。
      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非艺术并不是新奇出现的特例,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非艺术会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只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名字,而且最终归流到艺术的海洋之中,成为艺术长卷上绚丽但是又普通的一笔。
      而它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和它对艺术的叛逃,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
      一、非艺术对艺术的叛逃
      如果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艺术的概念。不论普世价值观是否存在,在艺术的界定这个问题上,几乎可以断定,难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
      但是对于非艺术,我们可以做一个模糊的描述:
      首先,非艺术表现出对传统艺术的挑衅。这主要是指非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传统艺术的颠覆性的再造。比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那两撇小胡子。
      其次,非艺术把艺术从难以企及的高塔上拉了下来,把以前人们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作为艺术品加以膜拜。比如杜尚的小便器。
      总体而言,非艺术就是对人们已有的对艺术认识的颠覆,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空间,拓展了艺术的疆域,或者干脆重新塑造一个艺术的王国。
      这种颠覆与重塑,对于人们旧的艺术价值观来说可谓一种叛逃。它的精神内核是一种非主流的叛逆。
      二、非艺术逃不出艺术的五指山
      非艺术就像是孙悟空,纵然本领高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丈,但是仍然逃不出艺术的五指山。
      第一,非艺术尽管标榜自己不是艺术,但是它却与艺术共享着统一的存在形式。非艺术与艺术一样,都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们都是精神存在形式,都是人类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结晶。恩格斯不是说过,人类的精神是最美的花朵。艺术则是这些花朵中最妖冶的一种,非艺术则是这些妖冶之花中的一朵奇葩。不过,奇葩也是花。非艺术也是艺术,也是精神的思维之花。
      第二,如来佛的五指山之奥妙,一是其大,二是其于变化中能伸能缩。艺术的精妙也在于此。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外延正在变化中扩展,艺术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只要时间一直前行,那么艺术的外延就在不断地变化中,今天被称为艺术的,明天可能不被认为是艺术;而今天不被认同的,明天可能就是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以,我们固执地坚持所谓的“纯艺术”,不过是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而用现在的目光去看过去创造的、曾经的叛逆的东西。比如梵高、比如毕加索。我们不要一语成谶的悲剧:艺术家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死后才得到世人的认可。我们要的是包容,尽管并不欣赏,但不否认其存在的意义。非艺术难以逃出艺术的五指山,因为艺术涵义广博,而且在发展中变化莫测。艺术王国的版图上,边线永远是未定的。
      三、非艺术的建构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提出了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主张。但是非艺术至今仍然是一个建构中的概念,或者说发展中的艺术流派、艺术分支。对每一种艺术流派的总结性认识都只能是以后人看前人的视角来完成。关于非艺术,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不能定断其产生的具体时间到底是20世纪末还是21世纪初。普遍认为,波普艺术是非艺术的一个代表,因此,我们不妨从波普艺术入手来看一下非艺术的构建路径。
      首先是社会历史背景。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是波普艺术诞生的前提。1952年到1955年间,波普艺术一词在伦敦出现。他的首倡者提出,艺术家不仅要重视商业化的冲击,而且要做通俗文化的歌手。20世纪50年代中期,波普艺术盛行于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正是二战后思想多元动荡的时代。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力图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凸显自身的存在感,表现自我,标新立异。
      因此,可以总结,非艺术的构建源于商业文明铺天盖地的冲击,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动摇了人们对传统价值基础的信念。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时代的焦虑与幻灭,精神世界崩塌为一片荒原;痛苦、怅惘、失望、恐惧气息弥漫四方,所以,非艺术作为叛逆的发泄口应运而生。
      其次,非艺术的构建有其思想渊源。非艺术继承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传统。现代主义是与传统(古典主义)艺术的决断,追求艺术的纯粹性,为了艺术而艺术,探究艺术之为艺术而不是非艺术;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决断”,后现代艺术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非艺术则是将这两种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在所谓非艺术的作品里,很容易看到现代主义的抽象派、野兽派、未来主义流派的影子。后现代主义的达达主义流派和从达达主义社团内部分化出来的超现实主义流派对非艺术的影响则尤为明显:达达主义的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甚至自我否定的艺术理念在非艺术作品中很容易看到。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非艺术的构建过程中。达达主义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在非艺术作品中更是得到继承和发扬。超现实主义则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超现实主义的这一特点被非艺术流派汲取,并内化为自身的特点:不再是无意识的发现和组合,开始有意的拼集;然而这种拼集却不能找到一个觉得合理的内涵和理性的理由。
      四、非艺术的艺术回归
      非艺术标榜自己与艺术的清晰界限,暗含着对传统的纯艺术的嫌弃。艺术一直被公认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是作为生活的模仿或是再现也好,还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也罢,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在于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艺术之为艺术的意义主要在于:作品内在地指向了一个异于现实的乌托邦空间。在此意义上艺术本身是自律的。”[1]艺术从生活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王国。而现实中平庸的众生对这个王国的殿堂通常是仰视的。
      然而非艺术最终还是会以艺术的身份存在下来。这种初衷在于游离于纯艺术之外的非艺术,最终可能会转化为纯艺术。这就仿佛是艺术的河流分支后又汇合。哥特式最初的时候也不被中世纪传统的主流艺术群接受,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将神化作人的形象将艺术从神台上拉了下来,还有17世纪的巴洛克、19世纪的印象派、20世纪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卡夫卡的荒诞主义……每一种艺术流派几乎都经历了从非主流到主流的,或者从艺术外到艺术内的发展过程。
      五、非艺术之于艺术本身的意义
      非艺术逃不出回归艺术的命运,这种违背其践行者们心愿的预测似乎有些悲哀。但是,非艺术的意义恰恰因为其回归了艺术,并且改变了艺术本身而凸显出来。
      非艺术将传统艺术的崇高消解得支离破碎。它的反崇高、大众化、未加工,使艺术得以返璞归真。艺术诞生之初,原始社会的人们并没有将之作为高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工作来操作,古老的图腾和壁画,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紧紧贴在一起。艺术从生活中来,最终要回到生活中去。脱掉了神秘面纱的艺术,并没有消亡,只是离我们更近。这是艺术发展的自然轨迹,或者,是一种轮回。每一个时代,艺术都有自己的特征,如今,它从神台上走下来,契合着时代与艺术自身规律的需要。
      非艺术提醒我们:我们不能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当下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郭 丽、夏勤喜.《浅淡广告与艺术的关系》.《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2卷第2期.
      作者简介:
      刘名美(1990— )女,蒙古族,河北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本科。

    推荐访问:艺术 叛逃 回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