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以《幸福终点站》为例看电影文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幸福终点站 短评

    时间:2019-04-30 03:23: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渐渐在对硬实力的关注中加入了软实力的元素,而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传播国家文化、构建国家形象中起到显著作用。美国就是利用电影文化推广美国价值观,扩展文化霸权影响的老手。本文主要以《幸福终点站》为例,简要描述从中体现的美国国家形象和美国价值观,探讨美国如何利用电影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塑造其国家形象。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软实力; 电影文化; 普适价值观; 《中国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 J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77-02
      一、软实力、电影文化和美国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渐渐在对硬实力的关注中加入了软实力的元素。约瑟夫·奈在其专著《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中,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一种间接使用力量的方法,其意义在于一个国家通过让“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①”来达到其目的。所谓软实力的构建,就是要构建国家的形象,让它的霸权在其他人看来是正当的,让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让人认同和效仿,那样它就能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有更强的话语权,这样在国际事务中更容易达到目标和保护国家利益。美国是推行文化霸权、树立美国形象来达到目的的典型国家。
      国家形象指在一个文化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个方面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国家形象是通过媒介话语以及社会舆论来建构、传播和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同,带有更多想象虚构的成分。②
      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在所有文化样式中,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特殊地位。电影由于其固有的感染力和支配力,不同于国家政府的宣传,能更客观的展现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对受众的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美国电影文化也是美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电影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以全球影片产量6,7%的数额占据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③足见美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地位。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就在于通过电影和电视在世界树立形象,以宣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或普世价值以他国人民的关注、支持和向往,从而提高国家形象并吸引人才。
      二、《幸福终点站》中的美国国家形象
      在此且以《幸福终点站》为例,简要论述美国是如何利用电影文化来展示和推广自身价值观、构建国家形象的。
      《幸福终点站》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凯瑟琳-泽塔-琼斯共同主演的美国喜剧温情大片。影片主要讲述草根东欧男主,为完成父亲遗愿来美,由于母国突然发生战争,他的护照和签证不被承认而被迫滞留机场10个月的故事。期间男主角(Victor)自力更生,和机场清洁工大爷,负责食物的小弟、以及某机场工作人员成为朋友,而后捕获美空姐芳心,又成为机场英雄,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离开机场完成父亲遗愿的故事,相当典型的美国电影。
      这部片子在塑造美国形象的作用上无疑是隐晦而潜移默化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主要展现的是等待的意义:用10个月等待国家结束战争的男主角,用7年等待自己所爱的有夫之妇的女主角,用一辈子来等待获得自己所追崇的爵士音乐家签名的男主角的父亲……似乎每个人都在等待,生命就是等待。不过,在看完影片后,观众无疑都会感到温情而舒适,对男主角的乐观勇敢大加赞赏或备受鼓励,对影片的幸福结局感到满足愉悦,让受众从欣赏男主角、欣赏这部片子,而自然移情为“喜欢、欣赏美国”,也就自然达到了塑造美国良好国家形象的目的。
      而比较特别的是,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最大的努力也是最成功的努力就是完全真实的呈现出真正的美国。其中既有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反应,也有个种族的分歧,有美国优越感的体现,也不乏对美国价值观、美国梦的赞扬。男主人公虽是东欧人,但导演无疑想通过他说明,拥有美国价值观的人,就能实现美国梦,就能成为美国人。导演对于影片中出现的这些“美国标签”不加评判,但给观众展现一个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美国,正如一个有些小缺点的成功人士反而更打动人那样,再加上给人积极情感的温暖情节的点缀,看完这部片子后,观众不但对美国有了具象认识,同时对美国也倾向于抱有积极态度。
      1.航站楼:大熔炉,小社会
      首先,航站楼是进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关口,又由于其庞大的人流量,也是一方文化、生活氛围最能集中体现的地方,导演选择航站楼作为呈现一切的舞台,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特质。如果说有什么地方最能体现美国的国家文化、国家形象,那真的就当属航站楼了。
      影片的几乎全部故事都发生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内,即航站楼,而航站楼中又几乎又体现了美国社会的缩影,机场无疑成为一个浓缩的美国社会。而来自东欧的维克多,被迫长期呆在一个人流量极大而不断变换的封闭空间,反而更直接的感受到了美国文化。其中来自印度的清洁工,来自东欧的男主角自身,黑色皮肤的机场工作人员和跟从迪克森的机场安保人员,想要偷渡来的中国人,不同种族的人在片中反复出现,正体现了美国“大熔炉”的特征。
      2.权威:优越和霸权的心态
      美国一直有天定命运说、山巅之城说、上帝选民说和美国例外论等优越心态,他们认为“美国人的命运是特殊的:他们从英国的贵族那里取来了关于个人权利的思想和地方自由的爱好,并能把两者保全下来,因为他们用不着同贵族进行斗争”④。这样的优越感在电影里面体现在了反派角色迪克森身上。
      影片中的权威者,机场安全官员迪克森,站在航站楼的高点,面对一面监视器墙,看着机场中的每一处细节,很有掌握人生死的味道。显然他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和霸权心态的产物。从他对着手下大吼“有很多人想着进入美国”;到他劝诱维克多害怕自己的国家,认为但凡有战争的国家,人的权力和尊严就得不到尊重,它的人民就应该害怕它;再到他气急败坏地将维克多按倒在复印机上,吼着“你和我作对就是和美国为敌”“别以为美国都跟你们那种国家一样”,其认为美国极端优越的心理可见一斑,在迪克森眼中,觉得东欧国家贫穷落后,发生战争,无辜的百姓可能被恐怖分子所杀。国家无法保障人权和尊严,于是东欧的国民理应害怕他们的祖国,理应对美国充满向往,当然,他更不能理解为什么漂亮的女主角艾米利亚会中意一个东欧来的“流浪汉”,可见他对自己作为美国人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心态和对弱国的鄙夷。另一方面,迪克森对机场的制度极为刻板的遵守,对想要为父亲送药的俄国人的不留情面,对弱小的外来者(维克多)持有怀疑和阻挠的态度,想要弱者绝对的服从的行为,又和美国的霸权心态及其类似。然而,影片既然以平民男主角战胜权威的迪克森为结局,多少也体现出了美国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由强调特殊性向强调普遍性的转变。   3.普世价值:人权、法制和自由
      于1993年8月美国芝加哥120多个宗教团体代表参加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倡导一种“普世价值”,亦即,“由所有宗教所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其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⑤。
      影片中充斥的人权、法制和自由的观念。例如,在机场主管迪克森看来,虽然维克多不能进入纽约也不能回国,但他具有在这栋航站楼行走的自由。又如那位扫走维克多餐券的印度大叔,义正言辞地说“如果没有授权的话,任何人也不许看我的垃圾桶”,而当维克多弄脏地板,拿拖把想清扫的时候,他激动的冲过来吼道“放下来!你抢了我的拖把,还拖我的地板,这是我的工作!”这都体现了美国深入人心的消极自由观念,即在法律的限度内,人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即“免于……的自由”;虽然迪克森并不欢迎维克多,但他不得不承认维克多在不走出航站楼的情况下有在航站楼自由活动的权利;而印度清洁工认为,即使是垃圾,只要被扫进了他的垃圾篓里,他就具有了这些垃圾的所有权,不经他同意不得乱翻,这种对“人人生而平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的绝对尊重,以及强烈的维权意识,正是美国所主张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
      4.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梦
      男主角虽然是东欧人,却具有美国人所欣赏的品质,乐观,勤劳,勇敢,诚实,正义,善良,坚持梦想。独身陷入困境,且面对迪克森的百般阻挠,维克多在67号闸门安家,努力学习英语,融入环境,甚至开始想方法赚钱,维持生计,其勤劳、勇敢、乐观的品质不言而喻。而迪克森其实给了维克多三次机会离开机场,但都被他拒绝。他对国家的忠诚体现在,当迪克森第二次试图放他离开的时候,表示只要维克多亲口说出“我害怕我的国家”,就可以办理庇护手续进入纽约,但维克多坚定的说,“不,我不害怕我的家(home)”,这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诚实。而第三次迪克森给维克多机会的时候,观众又被他的正义和勇敢征服,当迪克森表示,只要维克多能帮助翻译,处理好那位想带药给重病的父亲却不能出示检验证明的俄国人,就可以获得合法进入纽约的权力。但为了帮助救父心切的俄国人,维克多将父亲改译做“山羊”,利用“对动物使用的药品只用购买证明即可”的规定,帮助俄国人要回了药品。这样的行为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机场的人,维克多成为了机场英雄。或许正是维克多的这些精神,帮助他在机场获得了美国人的尊重,还赢得了女主角的青睐,并最终成果的完成了父亲的梦想。而维克多的遭遇,不正跟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候所面临的情形相似吗?同样是陌生的地点,同样是语言和文化的不通,同样是需要开拓的崭新世界,维克多的精神,也正是美国人的乐观、勤劳、勇敢的缩影。
      三、对中国的启示
      1.应将电影文化视为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美国好莱坞电影占领了世界电影市场,也主导了主流文化走向,看美国大片长大的一代会自然会比较倾向美国,对美国持有正面、积极的印象。然而,中国在构造国家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政府为主体,方式是为西方人所讨厌的“宣传”的形式,政府常常以“打官腔”的方式太过宏观地宣传中国,容易让外国受众觉得不真诚和虚伪,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好的电影可以用其独特的画面感、音效的冲击,曲折的故事情节打动观众,获得观众对电影的认可。如果一部能够反映中国普遍价值观的电影获得认可,自然可以塑造受众对这个国家的好感。
      然而,除去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不成熟的因素外,政府、相关机构和电影人也缺少利用电影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意识。郭斐在其论文《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中国获奖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对目前为止中国获得以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和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进行了统计,发现进行传统意义的主旋律宣传的获奖影片仅有四部,其中只有一部电影即《晚钟》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斗争,其他三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却更多的展现了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法治不健全⑥。这正好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贫穷落后的预设。可见中国电影界仍旧缺少对中国形象的有意塑造,中国在探索提高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对电影文化进行再塑造的确很有价值。
      2.中国应确定要在电影中展现的价值观
      加强用电影来塑造国家形象的意识是一方面,另外,也应思考要在电影中反映什么样的国家价值观。笔者认为,这种价值观既应该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又应该是为世界所普遍接受的。如《幸福终点站》中的美国梦(即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而进入社会的高层,取得成功并获得尊重)就是美国价值观的很好反应,与美国梦类似的,还有其推崇的正义、勇敢、勤奋、乐观的精神,也能为世界所接受。这些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并且拥有这些品质的人的确更容易成功。同样,中国也应该定位自身的价值观,中国的国家形象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自己也不知道要推广什么。笔者自己认为,其实中国儒家“和”的观念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值得推广的观念。虽然“和”在过去的中国外交中也被广而提及,但体现却是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投的无数弃权票,传统中国认为,劝和不劝战,主张事情的和平解决,凡是要中庸对待便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国家间关系),然在联合国不断投弃权票只会让别国觉得中国没有立场,浪费了一票。笔者认为,或许应该对“和”的观念进行更深刻的挖掘,例如说讲求“和而不同”,过去的中国太注重找寻相同之处,现在或许应该注意到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例如文化上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合理结合,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故中国在宣言和平、和谐理念的同时,向世界张扬自己的个性,或许更能获得世界的认可。
      3.要自信而坦率地展现真实的国家形象
      我形象和他形象之所以会有误差,就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主体所传达的信息和受众所接收的信息在“解码”上出现了差错。通过《幸福终点站》,笔者认为,公众是可以接受一个国家的不完美的。没有一个国家是十全十美的,影片中的美国也充斥着冷漠、歧视、高度的优越感,但这并不影响认同美国的人对美国的喜爱,因为他们的正义、勇敢、乐观等品质是令人欣赏的,人民的善良也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其实一个国家的缺点有时候不会妨碍它受到欣赏和喜爱,而一国政府的有意遮掩反而会让人觉得有所隐瞒而丛生猜测,让人觉得不信任甚至反感。   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中国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也应该拿出大国的自信,不用害怕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世界。真实至少象征着真诚,不必避讳那些还不足的地方,因为发展和完善毕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正例如朝贡体系中的中国,一个强大成熟的文明是对其周边有感召力的,一方面朝贡体系建立在中国国力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是其文明对周边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引发各国的效仿,中国当时的国家形象一定是极高的。故当中国变得足够强大,自然会存在价值观的推广,中国自然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总之,电影文化产业既然在美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中已经起到作用,那么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在理性对待美国和西方文化入侵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塑造中国自身形象。当然,用电影产业来进行形象推广,一方面要建立在中国的电影品质的提升上,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明确自己要推广的核心价值观在哪里。特别是中国人自身要树立希望推广的价值观,这样才能通过展现真我来提高国家形象。
      注释:
      ①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 徐春玲,“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载于《新闻界》,2012年第一期,第55页。
      ③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⑤ 尹新新,“论‘普世价值’的兴起原因与内在悖论”,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8卷,第5期,第60页。
      ⑥ 郭斐,“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中国获奖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载于《群文天地》,2011年第4期,第101页。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M].商务印书馆,2008.
      [3] 郭斐.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中国获奖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J].群文天地,2011,4.
      [4]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徐春玲.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J].新闻界,2012,1.
      [6] 尹新新.论‘普世价值’的兴起原因与内在悖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8卷,第5期.

    推荐访问:为例 终点站 塑造 看电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