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制定】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

    时间:2019-04-08 03:16: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课程目标是指根据一定价值取向设计的课程应实现的预期结果。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制定的高低问题一直以来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界定了最低课程目标与最高课程目标含义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二者存在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并为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最低课程目标;最高课程目标;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21-03
      课程目标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中的教育价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目标是落实教育目的的重要举措,为课程开发提供方向,为保证课程质量提供标准。因此,制定既有助于个体诸方面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不断进步要求的课程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从19世纪五十年代起,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先后形成了“双基”课程目标体系,“三基”目标体系和“三基础一个性”的目标体系,规定中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由最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发展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以及学生个性。由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改进我们不难看出,其关注范围逐步拓宽,更加重视对学生个体需要与独特价值的关注。这也是我们研究课程目标等相关问题时所应坚持的基本态度。
      在此基础上,关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制定的高低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最低课程目标与最高课程目标中哪一种更能满足中小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哪一种课程目标才能为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是否存在一种课程目标可以结合二者优势,真正符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现实?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确最低和最高课程目标的含义,这是展开分析的前提。在本文的讨论中,笔者将最低课程目标设定为经过一定努力,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的预期结果,即规定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而并非学生不需努力就已经达到的或更低水平。如20世纪四十年代中叶,哈佛大学教授委员会在一份题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这种通识教育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将最高目标设定为经过努力,仅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一定年龄段学生中的优秀者才能达到的标准,在此取2008年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高等教育(18~22周岁)毛入学率23.3%为参考标准。在确定了基本概念之后,本文将分别从制定最低、最高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及局限性这两大方面进行介绍,并为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目标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最低课程目标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1.制定最低课程目标的理由。
      (1)同一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平均水平易于确定,最低课程目标制定有据可循。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龄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其自身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并随着这些心理特征的逐步成熟而提高。通过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考察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及平均发展水平,为制定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课程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这就使得最低课程目标的制定有据可循。
      (2)最低目标的制定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指依靠他人(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最低课程目标是经过努力,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属于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内容。这部分学习内容既超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带有一定难度,又没有超出其能力可达到的范围,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很高。
      (3)各发达国家制定课程目标多重视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纵观各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不难看出,让学生掌握为今后深入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提高其基础学习能力被放在首要位置。如德国巴伐利亚州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英国从提高学生基础学历的立场出发,在小学推行“国家基础学力战略”;美国前总统布什签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法案,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在12年内使百分之百的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达标”。由此可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制定的基础性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制定最低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最低课程目标的优点。
      (1)目标易于达到,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最低课程目标是通过努力,所有学生均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也增强了其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达到目标的同时,也就消除了所谓的“差生”,消除了部分学生因长期无法达到学习目标而产生的自卑、厌学等不良情绪,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进而能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留给学生培养兴趣特长的空间,同时抑制过重的学习负担。在达到课程目标之后,有精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这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真实有利的条件,使尊重学生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使我们培养出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者,而是一个个活泼的、有专长的、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另一方面,最低课程目标设置了并不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难度,学生得以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从而减少因过重学习负担而对其身心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3)教师更多关注学习过程,将工作重心由完成既定目标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课程目标不再高不可攀,教师也同时得到“解放”。最低课程目标可以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单纯重视考试成绩,被分数牵着鼻子走的的不良现象,将教师的目光由分数转向学生,由完成目标转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如何达到目标规定的结果转向怎样生动、丰富课堂及整个教学过程。
      3.最低课程目标的局限。尽管最低课程目标有许多自身独特的优点,但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必须承认在指导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最低课程目标还存在着一定局限。

    推荐访问:课程目标 制定 基础 教育阶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