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大学育人观的构建|知识经济时代

    时间:2019-02-12 03:19: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知识经济”,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一个学术概念或者一种经济形态,而是表征着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学要培养出合格人才,就必须打破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利主义,回归大学的本体育人功能。正如《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大学要不断去追求、探索,构建合理的育人观,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知识殿堂,而且成为实践美德、追求高尚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知识经济 大学 育人观
      
      一、对知识经济的解读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正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管理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按照OECD 1996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所涉及的知识,是人类文明史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具有创新性、内在性、兼容性、牵动性、可持续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知识经济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超越,主要体现在其建立在无穷无尽的、可不断创造的知识资源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依靠物质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且面临枯竭的自然资源,因而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潜力。知识经济以知识革命为动力,以综合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教育为支柱,以高技术产业以及相关知识服务业为主要驱动力。
      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推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的增长、传播和转化速度大大加快,知识的更新周期和物化过程大大缩短。
      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大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信息的迅速传播、变化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不断变化,人们需要掌握学习的技能并实践终身学习。
      经济活动的国际性更加明显,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促进着生产力更为国际化。
      创造性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财富和权力的转移和再分配主要依赖于人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加工和应用中所表现的创造性,创造性占优势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的地位。
      
      二、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地位与我国大学育人观的误区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卡斯特斯把大学称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他指出,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经济中的电流,那么大学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之一。[1]
      大学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农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是土地,劳动力财富的获得主要靠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但这种知识仅限于简单的、可以重复使用的生产经验,不必经学校来传授。因此,那时的大学实质上是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工业经济时代,尽管知识在经济社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工业经济的发展还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知识还只是财富增长的外在条件和生产的外围性因素。此时的大学一方面“义无反顾”地走出了“象牙塔”,另一方面却没有真正进入经济社会的“大门”,不得不徘徊在经济社会的边缘。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与以往的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消费为核心的经济。“知识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决定性因素”。[2]相应的,大学也从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进了经济社会的中心。
      随着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大学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了经济社会的中心,作为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时代的弄潮儿,大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完成工业化社会转变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之大学又具有人才、知识、科研成果密集性的优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功能作用显而易见。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不论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分配,还是知识的使用,都需要高素质的知识活动主体,需要他们具备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这种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大学教育来培养的。
      在我国,教育的传统历来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就特别重要,它必须承担起相当一部分本来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承担的职责。而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最高阶段――大学――更是肩负着极端重要的社会期望。社会要求大学能够解决学生成长中知识、能力、道德和人格等诸方面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中的相当部分本可以也应当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共同配合解决的。这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国情。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培养与培训高级专门人才,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为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人们崇尚科学技术的程度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部分人对人文科学、对伦理道德误解的情况。有些人急功近利,主张“技术至上”、“利益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效率,而认为人文科学是空的,对人文科学持轻蔑的态度,为了获取利益可以藐视伦理道德。因此我国在经济与科技仍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让人们重视人文教育与伦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再者,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中,高等教育分专业教学的特征前移到了基础教育阶段,这就是分科教学,于是出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文理分离、过早专门化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与家长的心目中,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就是进入大学。于是,基础教育解决的只是知识学习的任务,达到高考的要求,因此,可以对非高考科目偷工减料,到了高中阶段,则出现了文理分科的情况。这种分科教学的方式,呈现出一种过早和过分专业化,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眼界相对狭窄。大学就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科技、伦理的教育,另一方面要补上基础教育缺失的课程,由于文理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客观上尚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3]: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概括而言,重教学生做事,轻教学生做人。
      虽然说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国外引进科技时,往往先注重于技术、工艺、产品的引进,相应地在教育上要求大学把培养实用型人才放在首位。这种情形无可厚非,“但对大学本身来说,过度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会削弱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联系,影响大学自主正常的发展”。[4]
      大学教育不是“教育每个人固守自己的监牢,沉溺于封闭的心灵”[5],成为供人役使的工具,成为纯然的“器”,而是要引导人在无条件地、自由地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让他们面对人生与世界的基本问题,使他们获得整全的知识,而不是纯然专门知识的训练,从而让人不把自身局限在一隅之地,追求人的潜能在更高层次上的自由发展,使自己通过既成人类文化精神的习得来丰富个人的思想情感,锻炼个人的能力,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对人生周遭的人与事作出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使自身变成真正的自由之人。
      
      三、构建人文、科技、伦理等素质的“三位一体”的大学育人观
      
      古典大学的代表人物纽曼曾提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实际上是一个‘自由的个人’。”[6]“大学是一教育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教育有才智的人要在所有问题上很好地思考,去追求真理和掌握真理。”[7]大学正是通过教授普遍知识,使得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大学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教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成为‘文明的’人。”[8]
      洪堡组建的柏林大学也包含了这样一种理念:大学的目标乃在于“培养具有德性而非甘卑俗的人,追求真知而非听命于意见摆布的人,践行伦理而非恣意而为的人,能够面对世间那些根本的冲突,担负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的后果的人,而不是寻觅教条的避难所来推卸和逃避责任的人”[9],也就是培养从亚里士多德到纽曼所言及的自由人,而不是为某种职业作准备的专门人才。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为此,他建议大学要加强人文学问的传授,要求学生“除主修像化学、经济学或天文学等一个专业外,还要跨越不同的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广泛涉猎。”[10]
      华东师范大学的马钦荣副校长也提出了实施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伦理教育的整合教育[11]: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科技素质为基础、伦理素质为保障三位融为一体的互为促进因素、互为弥补因素。
      我们的社会需要一部分大学知识人更多地以知识为业,“无条件地追求知识与真理”,我们的大学培养目标理当适应这部分人的需求,宽容他们,尊重他们。同时,我们社会更多的个体要为世俗而奔忙,如何满足职业生活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职业人生的准备,这同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此意义上,我们的大学培养目标至少包括:一是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权利;二是根据不同的大学定位侧重于学生的不同发展;三是尽可能地增加人文通识教育,让每个人都能享受自由教育的熏陶,让更具自由人特质、作为心智发展精英的那部分人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平民情怀,也让更具职业人特质的个人能尽可能享受自由教育的精髓,启迪并引导他们能更多地感受专业学习的意义,启发他们高尚的人格和个性,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完善,同时以健全的姿态服务于社会。
      因此,我们在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识别、选择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培养其质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治学精神,在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继承人类文化科学遗产,又要大胆发现问题,通过求证和科学实践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的课程结构要分化,适应不同人才层次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校课程结构基本上仍是学科本位型的,即囿于学科专业范围来设计课程结构,较少考虑现代科学发展的广泛交叉、渗透和综合的时代特征,也很少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这种课程结构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专业过专、过窄,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要综合化、整体化、宽口径、厚基础,即课程结构呈金字塔型。例如,武汉大学的课程改革:在本科阶段大量开设文、史、哲、伦理等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和跨专业的选修课,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等,以让学生有更宽厚、更扎实的基础,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再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和研究。[12]这种金字塔式的课程结构可以使一门学科的知识延伸到更宽阔的领域,有利于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门基础知识,有利于造就适应当代科技综合化需要的现代“通才”。
      在世纪变换、社会转型、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我们的时代越来越需要集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与伦理素养于一体的优秀人才,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只有不断进取,培育正确的育人观,实现自身的创新,才有可能承担起历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闵维方.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N].光明日报,1998.07.08.
      [2]美国信息研究所.王亦楠译.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饶惠,翟云玉.确立高校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J].江西社会科学,1998,(9).
      [5]杨东平.大学之道[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6][7][8][9]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史(第八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0]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载北京大高教所编《大学校长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马钦荣.大学的使命:科技、人文、伦理的整合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9月第5期.
      [12]武汉大学:跨学科试验班淡化专业界限.http://www.省略/article/20030311/3079477.shtml.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

    推荐访问:育人 构建 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