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哈里斯迪金森 [超验主义与迪金森的爱情诗]

    时间:2019-02-11 03:29: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美国的超验主义对美国的文学及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产生了一大批诗人和作家。爱米莉・迪金森是其中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她对自然界敏锐的观察,精巧细致的思维方式和对爱情的描写,打动了读者,成为当时唯一一位堪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
      关键词: 超验主义 爱米莉・迪金森 爱情诗 清教徒主义
      
      超验主义自19世纪风行美国之后,对美国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一反欧洲的古典主义和美国的清教徒主义,将美国文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诗人,爱米莉・迪金森是其中的代表。迪金森作为与世隔绝十几年的女诗人,其取材都是周围的小事情,诗作小巧精致,使用非传统的韵脚,破折号,以及随意的大写。迪金森在诗里创造性地使用大量的暗喻,非常具有创新意义。
      迪金森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人,她的世界很小,所以她的诗取材比较窄小。终生未嫁、与世隔绝的她,并没有太多的伤感,而更多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目中情人的坚定不移的爱,这是非常罕见的。她的诗朴实无华,大部分没有题目,数目多,篇幅短,有时候凝思,有时活跃,总是那么单纯,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迪金森的诗中很多诗句不合语法,还有很多独到的比喻,所以比较难懂。但是我们从能读懂的诗里,知道诗人是在讲些什么,只不过她讲的方式我们还不了解。除了她的诗以外,对于她的个人,也有很多我们不甚了解,比如她为什么要离群索居,她为什么终生未嫁,她爱的人究竟是谁?甚至她的性别取向。但是,人们一致同意,这个安姆斯特的小女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迪金森生在安姆斯特的一个律师家庭,父母重视教育,因此,迪金森从小就开始阅读文学名著。
      迪金森受过大学教育。她是一名聪明出众的学生,但是后来由于不明原因中断了学业。迪金森没有离家出过远门,只是在退学以后到过华盛顿、费城和宾夕法尼亚等地方。迪金森读过很多书,而且经常写诗。她哥哥家里经常有文学名人露面,所以迪金森也得到一些文学的熏陶。在哥哥家的客人里,有一位名叫塞缪尔・博沃思的,是《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报》的编辑,曾发表一些迪金森的诗,跟她有一些来往,对迪金森有过一些辅导,曾对她的诗提过一些建议。有人怀疑他是迪金森浪漫情怀的对象,当然他们最终没有发展成情侣,他对迪金森的诗作提的建议,迪金森也没有接受。
      1874年起,迪金森不再到公共场合露面,但是依然与一些好朋友书信来往。迪金森死于1886年5月15日,享年56岁。
      迪金森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生命,自然,爱情,时间与永恒,孤独的猎狗。迪金森的爱情诗题材多样,有一些充满火一般的热情,有一些诗则柔情似水,还有一些是专门写给她心目中的情人的。虽然迪金森终生未嫁,但是她的诗却如阳春白雪,描写了她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怀疑我,我黑黑的伙伴, 上帝也会满足于我给你的爱的一丁点/我的全部, 永远/一个女人还能做什么/快点告诉我/这样我可以送给你/以我最后的快乐/那不能是我的灵魂/因为它早已属于你了/我放弃了所有的尘埃/我还有什么东西/我,一个平凡的女人/我最大的能力是/在遥远的天空下/跟你小心地住在一起!”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她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的情人,包括自己的灵魂,就连上帝,只要得到她的一丁点也会满足。诗人还问,“我还能给你什么?”这首诗首先反映的是作者毫无保留的爱,另外,在上帝和爱人的关系上,作者选择爱人而舍弃上帝,这反映了诗人的超验主义情结,即对上帝的膜拜方式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迪金森用上帝做比喻,这在清教徒的眼里,是一种叛逆。付出这一切之后,她只想在遥远的地方与情人小心翼翼地住在一起。正可谓爱得勇敢。
      “天堂就在隔壁……”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在房间里孤独地等待,设想到“咚咚”的脚步声,然后,门开了……这让人激动的一切,得有什么样的毅力才能承受!
      迪金森独居十几年,虽然她意志很坚强,但是孤独是不可避免的,当别人都已入睡了,她还在冥思苦想。这时候,显现出朋友对迪金森的重要。她对某位朋友的思念是毫无条件的,不管是幸运还是厄运,只要有一个朋友,生活就是乐园。作者心悬起来,只为她所熟悉的脚步声。从这里看,迪金森并不是非得要独居,事实上实在是没有找到相配的,以她的文学修养,她的敏感,她所崇拜的男性们,可能使得她要求甚高。
      “改变,如果山改变了/退缩,如果太阳怀疑它的光辉是完美的……”在迪金森的诗中,有很多热烈的情诗,显示了作者勇敢不屈的性格特征,她要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便是违背上帝的旨意,即便是海枯石烂。
      无独有偶,汉语里“上耶,吾欲与君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民族,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如此的相似。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诗人爱情的坚定,如果让她改变,得等到山都改变了,如果让她退缩,得等到太阳不再发出光辉,水仙花是自爱的美少年死后所变,得等到他厌倦了露珠,甚至厌倦了自己,作者才能改变自己的爱情。这一系列不可能的事情,衬托出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下面一首诗是描写诗人炽烈的爱情。主要是讲如果诗人同爱人一起,即使是狂风大作的夜晚,也会像是伊甸园一样。
      “狂野的夜,狂野的夜/如果我跟你在一起/狂野的夜就是/我们的享受……”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是人们畏惧的时候,但是只要跟情人在一起,一切都成为一种享受。对一颗已经有归属的心,狂风暴雨是毫无作用的,诗人抛弃了罗盘,抛弃了海图,因为诗人找到了自己的港口,而不再远航了。在爱情的作用下,在狂风巨浪的大海里像在伊甸园里划船。
      “我把我自己藏在一朵花里/佩戴在你胸前……”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对情人的爱以至于愿意在一个无人注意到的地方,跟情人在一起。虽然自己非常想这样做,但是,因为情人的无知而又有一丝遗憾。
      这首诗里,有一个他,令诗人非常喜欢,深深爱着,以至想在一束花里戴在情人的身上, 与情人在一起。就像是别的诗里一样,迪金森对上帝和神的态度不是绝对的顶礼膜拜。与清教徒主义不同的是,埃米莉诗中的上帝和神都有着温暖慈祥的一面,这是跟超验主义相同的地方,超验主义认为在世界上有一个“道”,上帝不具有最高的权力,他和人们一样,都是“道”的一部分,而且,上帝更像人一些,他像是人们的朋友,可以被迪金森随便拿来作比喻,只不过更强更大一些而已。
      总而言之,迪金森的诗是作者把自己渺小的世界比喻外面的大世界。她的爱情诗,有的似潺潺的溪流,有的像暴怒的大海,有的反映自己内心的柔情,有的则把自己比作蝴蝶或蜜蜂等小动物。另外,迪金森的诗虽然在她生前发表过一些,但是大部分诗不是为发表而写的,这使得她的诗非常自然,像是诗人坐在对面,向读者朗诵她的诗作。同时使得她平时无法说出口的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帝的摘引和评论,出现在她的诗里,同时也正是这些诗,反映了作者的超验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丁晓春.爱米莉・迪金森诗歌现代性解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第三期.
      [2]张雪梅.爱米莉・迪金森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再定义.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六期.

    推荐访问:主义 金森 爱情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