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诗歌的含蓄美_诗歌修辞的含蓄美

    时间:2019-02-11 03:24: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诗歌的“隐”源于原始宗教人神之间的互相交流的隐语方式,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是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实现的,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外在体现。   关键词: 隐 修辞 含蓄蕴藉
      
      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文字游戏不外三种,第一种是用文字开玩笑,通常叫做谐;第二种是用文字捉迷藏,通常叫做“谜”或“隐”;第三种是用文字组成意义很滑稽而声音很圆转自如的图案,通常无适当名称,就干脆叫做“文字游戏”亦无不可。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看,诗歌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低于实际需要的。换句话说,中国诗歌创作关注的是个体生命或社会存在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为了游戏、娱人或自娱,其提升个人修养,完善个人人格的主观意志强烈,其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愿望也往往成为诗歌的主题。朱光潜试图挖掘一些民间歌谣创作上的谐、隐、文字游戏作为立论的依据,从非主流文学对主流文学的特征进行说明,是不够充分的。
      然而,朱光潜的一些诗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诗歌“隐”的来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认为:“诗歌在起源时是神与人互通款曲的媒介。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暗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这种神秘玄奥的传达方式,大多是隐语,民间诗歌是这样,一些庙堂诗歌更是这样,各个时代的诗人也受其影响。从诗歌创作心理和读诗者的心理来看,“突然看到事物中不寻常的关系,而加以惊赞,是一切美感态度所共同的。屈原的‘香草美人’大半有所寄托,他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很大无庸讳言。阮籍的《咏怀诗》多不可解处,颜延之说他‘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个评语可以运用于各个时代的咏物诗和咏史诗。
      诗歌“隐”的特征需要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实现。陈望道把修辞分为两类: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类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注意在消极方面,没有丝毫的含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第二,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又把积极修辞分为五类三十八种。下面对实现诗歌“隐”的效果的修辞方法予以介绍。
      
      一、譬喻
      
      譬喻的效果不全如此,不过有一部分属于这一类。一些政治讽喻诗,对于统治阶级的丑形不便直接暴露,往往借助形象予以讽刺。《诗经・魏风・硕鼠》把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哀怨之情得以控诉。《诗经・�风・墙有茨》对统治者的荒淫及其影响进行了委婉的嘲讽。同一喻体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造成了诗句含义的不确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唐・李白《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用流水难断形容愁思难了。“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唐・白居易《长恨歌》)用自然界常见的景色来形容杨贵妃的雪肤花貌以及寂寞哀怨的痛苦情态,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浪漫主义笔调,把北风比作春风,把雪花比作梨花,想象新奇,感情格调爽朗。梨花可喻人喻雪,意蕴丰富。
      
      二、双关
      
      隐语用意义上的关联为比喻,用声音上的关联为双关。双关在民歌中广泛运用,在文人诗中也大量存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丝”既指蚕丝也暗指相思,“泪”既指烛泪也暗指离人的眼泪,巧借事物形象抒情。陈望道把双关语对于表明主意的语辞关系分三类。一是音类同。“奈何不可言,朝看莫牛迹,知是宿蹄痕”。(《读曲歌》)“蹄”跟“啼”表里相关,二者意义不相联属,不过在诗文中似可相互替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唐・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谐音双关。二是音形双关,音形都可通用,而字义不同,就义作双关的。“自从别欢去,叹声不绝响。黄�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春歌》)“苦”指黄檗的味苦,也指女子内心的痛苦。“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答李淑一》)杨柳,本指杨树和柳树,此处字面上含有杨花和柳絮的意思,但实际上是指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和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诗人借杨花和柳絮飞飘上天,喻指杨、柳两烈士的英魂永垂不朽。三是音形义类同,即所谓指桑骂槐。旧小说里这样的例子较多,诗歌中也有这样的例子。“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跨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天安门革命诗抄・向总理请示》1976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把持中国部分高层领导权时,为非作歹,妄图篡夺中央领导权,对此人民非常痛恨,但迫于当时政治形势,只能采用隐晦曲折的方式予以揭露。
      
      三、引用
      
      引用即用典,一些诗词作家偏爱用典,用典与诗词的其他内容切合,增加了诗词的文化蕴涵,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宋・苏轼《水调歌头》)此词内容难以确解,若联系前人的诗文,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线索脉络分明。“乘风归去”,苏轼常以谪仙人李白自比,把自己看作是由天上贬谪到人间的。“琼楼玉宇”,《大业拾遗记》载:“瞿乾�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灿然。”“高处不胜寒”,《论衡・道虚篇》曰:“项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之去,三年而反。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有卧形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起舞弄清影”,苏轼借这些典故传达了矛盾寂寞的情怀,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庄子・齐物论》说,庄周在梦里变成了一只蝴蝶,醒后就产生了疑问: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望帝,周末蜀国国君杜宇的称号,相传他有离国失恋的痛苦,死后化为怨鸟杜鹃,哀鸣不止,口角流血。前句言豪情如同几场幻梦,后句说春心化作一片悲凉,与诗人追忆平生自伤往事的感慨是相同的。李商隐运用典故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达到了浑融的程度,历来为人们所激赏。
      
      四、移就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熔铸在所描写的景物上,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诗句往往会产生多解的可能性。“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唐・李白《菩萨蛮》)描写的是山林晚景,但诗人分别赋予山、绿色以寒与伤心的属性。这两种属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属于山与绿色,而是属于人的感受,之所以有“寒山”“伤心碧”,是作品主人公自身情感转移所致。“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唐・白居易《长恨歌》)其中伤心的并非月色,断肠的也不是铃声,而是诗中主人公,这种感觉上的转换,使读者在理解中获得新异的感受。“凌人古受氏,吴氏夸雄姿。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司马》)诗人柳宗元把事物之间的一些复杂逻辑关系通过移就展现出来,显然寂寞的是人而不是富春水。但诗人看到富春水,进而推断逝者的寂寞情感,由此发出逝者对富春水的寂寞感慨。诗人的感情与逝者的感情,现实的感伤与历史的感慨交融在一起。
      
      五、婉转
      
      “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委婉辞”。诗歌中运用这种辞格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写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另一种是咏史抒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歌前三句撷取了九种景物极力渲染了秋天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烘托游子之悲。诗意通过诗人所描绘的画面的内容巧妙地传达了出来。王国维给予此诗很高的评价:“《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元剧之文章》)“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孤桐越老,树根越粗壮;烈日越暴晒,树叶越茂密旺盛。“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赤壁》)诗句感叹周瑜成功之侥幸,实是发泄诗人心中抑郁不平之气。杜牧自负有将才而不为用,故借周瑜事慨叹自己生不逢时。
      六、倒装
      从形式上看,倒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序倒装,一种是诗句倒装。人们往往把倒装看成是合乎音律的需要,事实上有时更是为了取得陌生化,延长感知时间的艺术效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志南和尚《绝句》)如果换成自然语序: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诗句便索然无味。诗句前后颠倒,可以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宋・辛弃疾《浣溪沙》)正常的句序是“路转溪头忽见,旧时社林边茅店”,但不足以表达夜行遇雨的游子在见到旧时茅店的喜悦之情。同时运用两种倒装形式的诗句也有存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唐・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语序应该为“乱离中青春已过,征战后白首相逢”。“白首”与“青春”置于句首,有强调征战经历时间长久之意。此外诗句把“白首”置之句首,有引起读者思考征战给予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作用。诗句变换,诗意蕴藉,值得玩味。
      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也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寓言十九”的图景诙奇诡怪,宏大无比:从广阔的宇宙长空游尘到无形内心的幽思隐情,从奇特变换的自然景观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画面。不过作者只是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对人生自由的向往与摆脱人生困境的渴望,意蕴深刻。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说“诗为禅客添花�,禅是诗家切玉刀”,以禅入诗,以体验禅的思维方式来创作诗歌,对含蓄蕴藉的诗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诗人借助一些修辞方法使得诗歌内容达到“隐”的效果,与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在论诗的时候强调的是社会政治作用,诗歌反映的社会政治问题要为统治者所接受,一定要采用委婉的方式。而一些个人抒情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曲折隐晦可以看作是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文化不肆张扬的表现,它根植于我们民族的心里。这样,含蓄蕴藉的诗歌,自然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涓涓细流。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
      [2]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
      
      (作者系信阳师院文学院2006级研究生)

    推荐访问:修辞 含蓄 诗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