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变译人才培养]人才培养

    时间:2019-02-10 03:20: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将“变译”这一全新概念引入翻译教学,将翻译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创造力及摄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上,教会学生如何“变”,从而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摄取有用的信息,使翻译人才的培养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相衔接,为地方经济服务。
      关键词: 变译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经过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连续几年的扩招,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但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高校的良性发展状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了各高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在建设地方经济的过程中,高校如何为其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专业对口的人才,提高地方经济的科技水平和国民的科技素质,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为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和智力支持,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和培养标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应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使其培养出的人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适应范围,更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校的外语工作者,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特别是翻译方面的外语人才?
      自我国加入WTO,英语实用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在中国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新的一轮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用英语能力。翻译,这门在大学英语改革中被忽视的课程就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教育部特别强调要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指出英语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以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把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这就进一步理清了读和听、说、写、译的关系,进一步理清了大学英语课与翻译课的关系,为大学翻译教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然,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而目前我国现有翻译人才的现状及市场需求又如何呢?我们说,入世对翻译工作来讲,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对外交流的增多、翻译市场潜力的增大和翻译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但是挑战也不少,入世使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翻译行业自律与市场规范、翻译质量监督、翻译实践能力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这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翻译人才的流失。这是事实,这对翻译教育来讲不是挑战,而是机遇。流失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反过来我们应加速人才培养,扩大人才储备,及时输送社会之所需。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加强翻译培训,使翻译工作后继有人,为国家造就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人才。但是从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来看,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还未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对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翻译教育也还未能真正结合市场需求推进翻译学科建设。
      翻译教学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翻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翻译市场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使翻译教学更具实效性,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要以新的理论为指导,我们将“变译”这一理论引入翻译教学,寻求一种能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特别是翻译能力,培养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与地方经济相衔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变译理论的现状
      
      中国翻译史上有种独特现象,精通外文、深谙中国文化的严复称其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非正译”,具非凡文学才能的林纾与通外文者合译的一百多部译作通常被认为是非真正的译作,却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独到的价值,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如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类翻译现象,就需要我们更新翻译观念,换一换研究视角,创立新的理论。这类翻译现象常常被人忽视,或被视为异类,被打入冷宫,被扔进废纸篓。其后果十分严重:因得不到准确理解和解释而导致研究的偏误,与翻译研究的新拓展失之交臂。令人庆幸的是,一些别具慧眼的学者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拭去历史的尘埃,把这类现象定为新的理论研究对象。变译理论便是这一研究的集中代表。它是一种思想创新,跳出了传统全译观的研究平台。
      “变译”这一概念是变译论者基于一直以来一种被忽视的翻译现象,对原文信息的删节与增补;为使译文更符合自己的要求而自由地缩短与伸长,甚至改变其意境;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要求而有不同的译本,如一首诗可以译成格律诗、自由诗、甚至散文、故事诗;如庞德、林琴南的“创造性”的译法;韦利把《西游记》缩短成一册薄薄的Mokey等而提出的新概念。
      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变通手段依据原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变动特征来确定,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和仿八种。“增”指在原作基础上信息的增加,增加的方式可分为释、评、写等;“减”是总体上去掉原作中在译者看来读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内容,表现为对原作的取舍;“编”即编辑,指将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完美、更精致的行为:“述”指用译语将原文内容转写或复述,对原作是舍形取义;“缩”即压缩,是对原作内容的浓缩,用非常凝炼的译语将原作压缩,信息量由大变小,远小于原作,篇幅由长变短;“并”指合并,是将原作中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其以上的部分结合到一起;“改”即改变,使原作发生明显的变化,改换内容或形式。
      而另一概念“全译”是与其相对的,全译是译者将源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风格极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全译是力求保证原作信息内容不受损、尽量将其独特的形式信息传达出来的活动。全译的方法尽管多式多样,但均可以归于更高一层的范畴,构成六大策略:增、减、转、换、分、合。增与减:增大与缩小原作信息形式力求信息量不变;转与换:转移和调换原作信息形式力求信息量不变;分与合:分离和融合原作信息形式,力求信息量不变。六大策略均含有各自的次范畴,这是传统研究的对象,已有丰富的文献可作理解背景。
      总之,全译是力求保持原作内容与形式的完整性翻译(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翻译),;变译则有所取舍和改造,二者构成了一对范畴。变与不变成了一道分水岭:一面是全译的研究,拟为“全译论”或“通译论”;另一面是变译研究,拟为“变译论”;二者构成翻译研究的全貌。“变译”是全译的变样,即非全译。它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翻译活动。它也是一种有别于微观翻译技巧(或方法)的更宏观的翻译方法,能提供一套更大胆的传输信息的变通方法。变译的提出,体现了翻译的最大价值在于内化外来文化,标志着翻译观念的一系列嬗变。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提供多种方式,如摘译、编译、综述等十余种形式。
      变译的长处在于它可以将翻译的重点定在最重要的信息的传达上,提高效率;可以避开不便于传达的内容。
      因此,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变译研究有它的意义,它提出多快好省地、有的放矢地吸收信息,快――传播速度快;好――信息最有效;省――省文本篇幅,省译者和读者的时间,有的放矢是以最充分、最直接地满足(特定)读者对象为目的。在传递信息方面,变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三、“变译”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选用一套公开出版的教材(实际上,许多老师都未按教材实施教学,甚至将它束之高阁),再加上任课教师自己组织准备的材料(多为译例);其次,翻译课的开设主要在三年级或四年级,时间一年,一般每周二学时,一年总课时大约80学时,除去假期、实习等占用时间,课时很少;在教法上,教师主要根据教材的体例,介绍某一翻译理论或技巧,通过译例,阐明该理论、技巧的运用,然后是当堂的翻译练习(多为口头、笔头单句翻译练习),再布置课外练习(多为语篇翻译),下次上课时再讲评翻译练习。
      显然,这属于传统的讲习班式的教学法。人们认为先用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然后马上就让他们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去,这样他们的实践活动就有理论作指导,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技巧以后,进行课堂口笔头单句翻译练习时,尚能将理论与实践对应(因为所选单句都是说明相关理论与技巧的高度典型的句例);而一旦进入课外的真实语篇翻译,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理论、技巧似乎一条也用不上,有时是该用的地方根本想不到要用,有时是张冠李戴,不该用的地方胡乱套用”。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此作出了探讨和研究,认为除了大纲(主要指课时安排)、教材不合适的缺陷以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而今天,信息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都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面对这种信息化时代,我国的翻译教育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向信息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翻译教育应考虑其工作本身在内容、过程和方法上如何借鉴和采用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现代尖端设备来革新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要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机译系统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重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如网络资讯、网络翻译、电子邮件传输)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翻译绩效。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和信息发送、接收方法与过去已有很大的不同,翻译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这些基本常识。这里我们探讨了“变译”理论,可以看出,它的中心就在于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变通,以及变通的手段,而“变通”的目的是多快好省地、有的放矢地吸收国外信息。变译则可以将翻译的重点定在最重要的信息的传达上,以提高效率。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将“变译”这一概念引入翻译教学,将翻译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创造力及摄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上,教会学生如何“变”,从而多快好省地、有的放矢地摄取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使翻译人才的培养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相衔接,为地方经济服务。
      
      四、结语
      
      总之,在重视全译研究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变译”能力,包括编译、摘译、译述、译写、述评、综述等的能力,这是提高翻译时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要知道,未来的翻译人才不仅要会译,还要会变,会用译语写文章,会开发信息,把翻译放在更高层次上去做。因此,我们要将“变译”这一全新概念引入翻译教学,将翻译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创造力及摄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上,教会学生如何“变”,从而多快好省地、有的放矢地摄取有用的信息,使翻译人才的培养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相衔接,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志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2]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7).
      [3]姜全吉.逻辑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
      [4]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5]彭长江,顾延龄.译海探秘[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6]古今明编著.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
      [7]《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1).
      [8]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
      [9]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0]黄志凌.浅谈外语宣传中的编译工作[J].中国翻译,1999,(2).
      [11]冯庆华编著.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地方经济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