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述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时间:2019-01-18 03:27: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关于儿童的记忆是否依赖于自我的问题引起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国内外研究者由此开展了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目前,这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论证自我参照效应是否存在,尚未能对其产生机制进行深度的解释。研究范式是这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主要的瓶颈。本文对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及理论解释作了评析。
      [关键词]自我;自我参照效应;记忆;儿童;编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38-04
      
      自我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自我对儿童认知的影响受到了认知发展学者的关注,其中自我对记忆的影响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自我就是对自己的心理表征,是对携有个人信息的过去经验的抽象。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复杂的系统。自我在记忆的形成、组织和提取中发挥关键作用。当个体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情景进行加工时,自我是积极的,它决定信息是否被注意,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工、建构信息使之成为已有的信息加工系统的一部分。
      自我和记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难以将自我对记忆的影响简单地抽离出来。目前研究者只能以切片的方式来探测自我与记忆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是自我影响记忆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目前得到较多实验证据支持的一种记忆现象。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指的是个体对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加工编码方式。自我参照效应研究所探讨的主要理论问题是自我在信息加工中是否具有独特性。这一研究有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在理论层面上,自我参照效应研究是研究记忆和自我发展及其关系的良好切入点,是记忆、自我与文化研究的重要纽带。其实验范式又可用于脑成像领域的研究,为自我的脑定位问题提供依据。实践层面上,自我参照效应在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价值。它甚至可以成为诊断自闭症个体的一个标准。本文将逐一阐述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及其研究范式和理论解释。
      
      一、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
      
      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常用于成人的SRE经典研究范式,二是由SRE经典研究范式修订而成的适用于年幼儿童的研究范式。
      
      1 SRE经典研究范式及其变式
      Rogers等人最早发现了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他们的实验以人格特质词语为材料,在学习阶段,实验者首先用指导语对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或意义组)及自我参照组词语的记忆加工过程进行控制(各组具体任务操作见下表)。在随后的自我回忆测试中,他们发现被试运用自我参照编码时的回忆水平高于运用语义编码时的回忆水平。
      
      后来的学者对SKE研究范式作了一些改造。改造后的范式与最初Rogers的范式相比。具体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差别。首先,增加了新的对照任务,如同义词判断、概括定义以及他人参照任务(0ther-reference task,简称OK任务)等。其次,增加了新的SK和OR描述方式,如自传性的、表象-的、与自我相联系的名词等形式。此外,增加了新的回忆方式,如再认和线索回忆。
      
      2 低幼儿童研究范式的修订
      
      Bamas和Symons(1995)通过对成人SRE研究范式的修订创造了儿童的SRE研究范式。其实验程序为:在记忆编码过程中,每张图片的呈现伴随着相应的词语刺激,然后要求被试对词语进行自由回忆。随后,Jie和Ying(2005)也改造了传统的范式以适合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在学习阶段,他们将图片伴随儿童自己的面孔或另外一名儿童的面孔一起呈现(如下图),要求儿童判断是谁的手指着图片,供儿童作出判断的时间不限。在2分钟的干扰间隔之后进行一项意外的自由回忆测试任务,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出呈现过的图片,供儿童用于回忆的时间同样不限。
      
      二、儿童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成人的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已被证明是一种十分稳定的记忆现象,那么儿童的记忆是否同样存在自我参照效应呢?已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点。Hammen和Zupan发现,对7~12岁的儿童而言。自我参照条件下(“这一单词适合用来形容你吗?”)词汇的记忆保持好于非语义条件下(“这一单词长吗?”)词汇的记忆保持,这一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加工本身就包含一定程度的语义加工,以上研究中所发现的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以及年龄对这一效应的影响,也可能是因语义和非语义编码之间的差异所致。儿童是否存在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以及这一效应何时出现就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Jie和Ying修订了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随后的一些研究在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何时出现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研究者提出质疑。认为儿童记忆中的自我参照效应并没有发展完善。Haipin以学前儿童、小学一年级儿童和小学四年级儿童为被试,以36个人格形容词为材料。比较了自我参照任务(单词能否用来形容自己)、语义任务(单词是不是褒义词)和音位任务(单词是否含有s音)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形容词的记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难度太大。研究还发现,儿童的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小于成人。一些研究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尚未完善,并未达到成人的能促进记忆加工的水平,或者还不足以提供一个潜在的恢复线索来促进记忆。Bamas和Symom也通过修订成人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比较了4~5岁儿童与6~7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自由回忆测验结果表明,不仅4~5岁儿童已表现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而且4~5岁儿童与6~7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无显著差异。因此,这项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尚未完善的说法。Symom和Johnson认为,之前的研究者之所以没有发现儿童的记忆自我参照效应,是因为实验的编码任务要求与被试的认知发展水平不相称。而不是因为被试自我概念的发展不够完善。
      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问题同样存在争议。Pullyblank等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问题,实验要求7~11岁的儿童及成人对形容词进行语义编码(对语义相似性进行判断)或自我参照编码(对单词能否用来形容他们自己进行判断)。由于儿童对形容词的理解发生在7岁或8岁,可以满足研究需要的形容 词不多。所以Pullyblank等人在研究中只选择了16个目标词。他们在干扰任务之后的自由回忆测试中发现:(1)7岁儿童的记忆保持中已出现了自我参照编码优于语义编码的情况。(2)无论哪一年龄段。自我参照编码都比语义编码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3)自我参照效应的优势不随年龄增大而变化。即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以及成人对自我参照特质词语的记忆效果大致相同。
      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传统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并未具体区分个体间自我意识本身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机制。比如。相关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的回忆效果明显差于他们观察到的同伴所做的事情。这一结果与正常儿童刚好相反。Toichi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只有正常组被试在记忆中展现了自我参照编码的优势,而孤独症被试组则没有。Toichi等人认为这反映了孤独症个体自我意识上的缺陷。
      
      三、自我参照效应的理论解释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很多理论解释。Rogers和Markus认为,自我具有特殊的记忆特性,自我图式会对记忆的编码和提取产生作用,从而导致自我参照效应的形成。Ferguson等人认为,自我参照效应是由于自我描述判断牵涉到评价性判断而产生的。Andersen和Keenan认为,自我参照编码是一种精细编码,有助于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Klein认为自我参照编码形成了更好的记忆组织方式。Symous和Johnson有关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元分析表明,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自我是一种极易发展并经常使用的结构,这一结构使信息编码更精细、更有组织。Bellezza等人认为.自我参照编码形成了更好的心理线索。很多研究表明,各种编码任务能否有效促进记忆依赖于信息提取的条件,但在相关的文章中,很少有研究者考虑到编码与提取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Argembeaul等人认为,自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存储信息的提取产生影响。
      Greenwald和Banaii认为,SRE有三种可能的解释:(1)自我是一个独特的认知结构,能够很好地促进记忆。(2)尽管自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记忆。但自我仍建立在其他知识结构模型的基础上。(3)SRE是其他知识结构加工的产物。到目前为止,总的来说人们对自我在影响记忆效果时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
      由于上述各种假说都有各自实验证据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们对SRE内部机制的研究一时陷入僵局。随后的功能性脑成像研究虽然为探究自我在大脑中的表征是否具有特殊性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仍未能解决SRE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这类研究通过比较自我加工与其他相似的社会信息加工所激活的脑区是否有差异来探究自我的独特性。Craik等人发现,自我条件比一般条件更易激活大脑右前扣带回区,但自我与他人条件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Kelley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和他人条件激活了位于大脑左侧额,叶的相关区域(背侧及下额叶)。Platek等人发现自我特质的知识与右脑半球有关。Fossat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自我参照判断都能激活大脑背内侧PFC两侧和后扣带回区。Macrae等人研究发现,被试对自我描述单词的判断激活了大脑左内侧PFC。Ying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脑成像研究作了综述,认为大脑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区是自我参照加工的神经相关物。概括地说.目前有关自我参照加工的脑成像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点:(1)自我描述判断和他人描述判断所激活的脑区无本质上的差异。(2)与他人加工相比,自我加工更容易激活MPFC。
      
      四、问题与展望
      
      目前国内外有关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大多数研究以大龄儿童为被试,针对低幼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为数不多的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中,其研究结果之间也存在不一致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研究范式上的缺陷:适用于大龄儿童的SRE研究范式不一定适用于低龄儿童。首先,研究者很难判断儿童是否能够了解特质形容词;其次,研究者很难判断儿童是否能够根据实验要求完成任务。
      自我的发展具有动态性,要深入理解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就必须加强对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研究,设计出适用于低龄儿童的研究范式。一旦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就会大大丰富。

    推荐访问:述评 参照 效应 记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