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同样需要昭雪的艺术冤案】冤案昭雪如何形容

    时间:2019-01-15 03:28: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王实味是一位兼具浪漫抒情才能和乡土写实才能的小说家;无论是他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自叙传抒情小说,还是他的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乡土写实小说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中的一些作家的作品;然而他的小说创作成就一直被人们所误读,这不能不说是一桩艺术上的冤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王实味;艺术冤案;浪漫抒情;乡土写实;误读
      
      收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张虞(1982―),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一、王实味是一位具有出色的浪漫抒情才能的小说家,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王实味的小说创作开始于1925年,此时也正是以创造社为主体的崇尚个性、抒写自我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创作热潮漫卷文坛的时候。作为热血青年,王实味刚一走上文坛便主动投进这一创作热潮中,开始了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创作。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休息》就是这种初试锋芒的硕果。作者有感于自己此前在邮局的工作经历,用十一封书信将内容串联在一起,写出了“秋涵”这样一个遭到社会和家庭多方困扰的年轻人的艰难人生和苦闷灵魂。小说主人公“秋涵”本是一个具有强烈进取精神的青年,但却无奈处身黑暗的社会。渺茫的前途、负债的家庭使他无法脱离这个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桎梏。最后,社会的罪恶和母亲的逝世终于使他这个极端反对自杀的青年无可选择地走上了自杀的路。小说中的“秋涵”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被社会吞噬的青年,都在表达着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痛恨之情。就其社会思想而言,《休息》完全达到了《沉沦》的高度。
      王实味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休息》不仅在社会思想上达到了当时创造社作家优秀作品的水准,而且在艺术表现的方式上也达到了同样的水准。小说《休息》中的十一封信并没有对主人公情感作堆积式的反复抒发,而是设计了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渐进的抒情脉络。小说所抒发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淡而浓,由缓而激,由和而怒的过程。最初主人公“秋涵”结束学习生活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的心情是一种淡淡的彷徨与迷茫,“心里只觉得空落落地,并无苦或乐的感觉。”他满怀信心地以为在邮局工作赚的钱不仅可以供养老母弱妹,还可以还清债务,甚至可以过上安静的半工半读的生活。此时主人公的情绪可谓“淡”、“缓”、“和”。但是,这一梦想却在他踏入社会的大门后变得支离破碎了。来到邮局后,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腐败黑暗。工作的刻板枯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倾轧,这一切所构成的残酷现实给他以沉重打击。此时主人公的情绪变为“浓”、“激”、“怒”,而作品的情感抒发也达到了高潮。王实味优秀的浪漫抒情才能在整个抒情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抒情时,王实味还有意营造一个“人与境谐”的抒情意境,把人物的情绪与外部环境高度融合起来,使人物的情感有所依托。倾泻悲愤时有杂乱燥热的环境相应和,回忆过往的美好时光时有优美清寂的自然相伴衬。这不仅增强了主观情感表达的效果,同时也创造了极具美感意味的意境。正是在这种抒写中,王实味的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篇小说写于1925年,从当时整个文坛来看,很多作家还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新的白话文学语言,因而很多作家作品语言的生硬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王实味的作品能够熟练地运用白话语言并极具美感,实属难得。
      二、王实味还是一位具有出色的乡土写实才能的小说家,其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乡土写实小说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除中篇小说《休息》外,王实味创作的四篇乡土写实小说同样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
      这些乡土写实作品都侧重国民性的批判,属于思想启蒙之作。在王实味看来,艺术家是“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任务在于改造人的灵魂。尤其在包脓裹血的旧中国里生长起来的人,身上必定沾满了社会的肮脏与黑暗。所以要想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同时更严肃深入地做改造灵魂的工作,以加速前者底成功,并做它成功底保证。”出于这种理解,王实味创作了小说《杨五奶奶》和《陈老四的故事》。《杨五奶奶》中的杨五奶奶泼辣成性,整日因为小事与人争吵打骂。在她身上没有丝毫贤妻良母的性情,不顾起码的规矩礼仪。体现了国民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的一个侧面。而《陈老四的故事》则写了在贫苦的乡村中,大批村民患疫病死亡,但他们买不起贵重的棺材,只能因陋就简,于是穷木匠陈老四的生意趁机兴隆起来。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生意兴隆是建立在乡民死亡的基础上的,只是为自己生活的“匀溜”而高兴。其自私冷酷昭然可见,显示了国民劣根性的另一侧面。如同鲁迅一样,王实味也试图通过这种描写来“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王实味的乡土写实小说不仅有强烈的启蒙意识,而且还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小长儿与罐头荔枝》叙述了跟随妈妈进入石公馆做佣人的孩子“小长儿”的遭遇。王实味在对这孤儿寡母悲苦生活的描写中,表达了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的痛斥和对底层人的深切同情。体现了王实味对底层人民生活苦难的关怀之情。在王实味的写实类作品中思想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小说《毁灭的精神》。这篇小说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以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小说主人公秦顺在陈大娘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结婚生子的经过,后一部分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将矛盾冲突在一天内展开,叙述了大兵进村烧杀掳掠后的惨状,以及秦顺目睹岳母、妻儿被杀的惨状后不能自己、举刀自杀的悲剧。小说的主旨在于批判战乱的中国社会给无辜善良的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艰难的生存环境对生命个体的逼迫。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是鲜明强烈的,作家用主人公秦顺短暂的一生来告诉读者,在战争中,个体生命无疑是最可怜最没有保证也是最无可奈何的,他们往往要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在这里,读者见到的是王实味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情怀。
      王实味乡土写实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也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作家特别注意渲染地域色彩,创造风情美。他将家乡的自然风光、风俗文化、宗法礼教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写进作品,构成了一幅幅独具地域特征的风情画。那些同一时期出现在文坛上的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家作品的风俗文化,有些也同样出现在王实味的这些作品中。如果把王实味称作20年代乡土小说家的一员,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三、王实味的创作成就被误读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小说家的王实味具有出色的创作才能。然而几十年来,无论是评论界还是读书界都没有给王实味的小说以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一提到王实味,人们只是想到他的几篇杂文和他的政治沉浮,而没有注意他的小说创作。因此,造成了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必然原因,也存在着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一,王实味被误读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由于政治因素造成的有意误读。王实味由于在杂文《野百合花》和《政治家•艺术家》中对当时延安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情绪激动言辞尖锐的批评,因而被延安的政治环境所不容。本来是对延安社会和延安文化界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议论,但却为自己招来了一场政治灾难。周扬、丁玲等人指责王实味“不是艺术家”,无疑是从政治立场出发来否定他的文学成就,蛮横地将他排除在艺术家之外,进而陈陈相因,便导致他的小说创作近乎被人遗忘。
      其二,王实味被误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与他的小说创作刚一起步便戛然而止有关。可以看出,王实味这些小说都还带有作家起步阶段的特点,风格尚未固定。还在自我抒情与客观写实之间游走,创作处于多方探索阶段,进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才能的充分施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他的小说数量不多,也成了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1929年以后“为了要想法子弄饭吃”,王实味转向了翻译工作,而没有继续小说创作。1937年,王实味到达延安后,又被派到中央研究院翻译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此后无暇去创作小说。也就是说,他的小说创作都集中在20年代,并且篇数有限,尽管某些作品质量较高,但也很难广泛传播,从而势必导致它们被忽视的命运。
      其三,王实味的现象绝非一种个别存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至今仍然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困扰我们。即在多年来的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因人立言”或“因人废言”的现象。人们往往以作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表现来判定他的文学地位。应该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作家都经历过这种不公正的对待,但是好在随着学术环境的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陆续摆脱了这种困境,然而仍然有人受着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困扰,虽然他们没有像王实味这样惨遭不幸,但由于各种其他原因,他们的作品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正确估价。王实味只不过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极端例子罢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究竟应该怎么搞?我们的现代文学史究竟应该怎么写?

    推荐访问:昭雪 冤案 艺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