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国外心理咨询流派关于咨询者个人成长的研究]心理咨询流派

    时间:2019-01-13 03:30: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很强调来访者与分析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他们之间关系是在移情过程中产生的。弗洛伊德曾生动阐述移情作用:“患者移情于医生,这些情感的整个准备来自于其他地方,它们已先在患者的内心形成,然后借治疗的机会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作用在治疗的开始就存在于患者的内心,并且暂时是其有所进步的最强有力的动机。我们捕捉不到它的踪迹,也不需要打扰它,只要它有利于分析工作的进步。如果它之后变成一种抵抗,我们就必须关注它……不管是友爱的或是敌意的移情作用,均可以被转化为治疗的最便利的工具,来提示心理生活的隐秘部分。”可见,早期的精神分析将治疗关系作为治疗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移情”这一重要概念。来访者对分析者的移情,其实是来访者将过去重要的他人的感觉与想象加到了分析者身上,分析者可以将这种移情作为工具,帮助来访者理解过去的未完成事件,在这一基础上得到改变与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分析者个人的成长就尤显重要,如果来访者的这些未完成事件刚好是分析者也存在的,就可能引起分析者歪曲的或不理智的主观反应;另一种情况是分析者将自己对某些特定人、事件的情感、情绪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即出现所谓的反移情。只要分析者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反移情,那么反移情则可以避免或成为治疗的工具,帮助分析者理解来访者。但是如果分析者的自我觉察力低,意识不到这一点,反移情不仅将伤害来访者,也会重创分析者。
      因此精神分析疗法,强调分析者在从业前要作为来访者亲历精神分析和系统的分析训练,解决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和完善人格。其实,分析者接受专业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过程。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治疗中特别提到了“转移”(这里的转移即指移情),转移包含的心理过程是一般投射过程的一种特定形式,即转移是一种特殊的投射。投射作用的发生并非出于个体自愿的行为,转移也是如此,有时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投射,但是不知道其范围,这个不知道的部分就属无意识;两者的区别在于:投射作用一般延及物的客体;而转移则通常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并且具有情绪的强制的性质。
      转移指的是,投射的内容的情绪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种关联,一种能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当病人投射到分析医生身上的心理内容与分析医生自己的无意内容相同时,病人的情绪就极富感染力,两者都会陷入无意识的黑洞,即形成一种消极的关系,弗洛伊德称之为反向转移,在这种状态下,分析医生和病人都将迷失方向。
      转移可以是完全自发的,一种“一见钟情”,但转移不是爱,它只是对爱的一种误用。一些病人和缺少经验的分析家会将其错当作爱,其实并没有爱。转移跟医生的人格毫无关系。
      第一,非诱发而产生的转移。当医生与病人之间难于进行接触,难于保持感情的协调时,就产生了这种转移。在分析疗法中,如果医生与病人之间由于性格差异等问题不能形成良好一致的关系,病人就会用一种激情或性幻想去填补与医生间的裂隙。常发生这种转移的人一般在心理上都很孤立,因害怕失掉自我而在感情上作出巨大的努力,力图依附分析医生。所有这类补救性现象同样也会发生在分析医生身上,只有真正把自己与病人放到同一平面,抱着正确的态度,对病人有科学正确估计,才能少受转移之累,避免陷入转移的恶性形式。第二,相互无意识和相互感染。当分析医生和病人一样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患有神经症时,则会通过相互无意识发生感染。即分析医生暴露出一扇打开的门且无法控制,最后任由病人进入而受到感染。因此,分析疗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分析者要尽可能认识自己。第三,病人受到分析者的挑逗。认为转移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需的治疗手段,病人应该发生转移的观点是错误的。转移的结果通常是分析医生所不能控制的,有无转移其实与治疗本身毫无关系,因此分析医生不应挑起转移,比如对病人过分亲热等等。而且精神治疗专家面临着典型的职业危险,即心理上受病人的感染,被病人的投射命中。
      总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了咨询者应重视患者对自己的转移,并对自己对患者的反向转移加以觉察,这实际上是荣格式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和特点之一。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咨询者或分析家,这种反向转移不是病态的,即不是自身尚未解决的问题对病人的投射(由病人引发的潜意识的创伤),而是一种分析家要学会使用的察觉出病人的问题所在的技术。但荣格强调分析家的人格而不是技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治疗是否能取得效果在根本上取决于分析家的人格是否健康。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治疗关系是一般人际关系的特例,它和一般人际关系受同样的规律支配,他选择用“助益性关系”这一术语来表达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至少有一方有明确的意向,促进对方的成长、发展、成熟。咨访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助益性关系,来访者来做咨询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机能或者促进个人的成长。
      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是助益性的关系,而咨访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例,也是一种助益性关系;咨询者的个人成长是建立助益性关系的基础。在谈到在咨询过程中如何建立这种至少一方有明确的意向,促进对方的成长、发展、成熟的助益性关系时,他提出了十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咨询者的心理成长都有所启示。
      
      1、诚实的如一性
      在某种深层意义上,咨询者能否以某种方式实现在他人看来是诚实可靠始终如一的?罗杰斯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咨询者就必须自己首先实现真实可靠,即从内心真诚地接受来访者。试想,如果表面上接受来访者却心生厌恶,咨询者就已经无意识地形成了某种内在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咨询过程中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让来访者体验到咨询者的这种表里不一,不仅仅会降低他们对咨询者的信任度,甚至对咨询本身的意义失去信心,造成心理伤害。同时如果咨询者有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力,也会因这种矛盾和矛盾造成的结果,体验到内疚感、挫折感、失败感。咨询者实现真实可靠的过程,就是―个心理成长的过程。
      
      2、信息传达的真实性
      在咨询中,咨访双方都是当事人,咨询者作为当事人能否将自己真实存在的信息传达给他人?罗杰斯认为,以他自己为例,如果因为防御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能正视自己内在的声音,那么自己就会经常陷入失败的困境。他还提出,如果能够与自己形成助益性关系,使自己能够敏锐地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感,那么就可能与他们建立起助益性关系。在这 里,笔者对罗杰斯这一假设的理解是,咨询者只有能够和自己建立起助益性的关系。才有可能和他人建立这种关系。也可以说,只有在咨询者有足够的自我觉察并悦纳自己时,才能和来访者建立起助益性关系。这一过程,笔者认为也需要通过个人心理成长来实现。
      
      3、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距离感
      作为咨询者能否体验一种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如热情、尊重、关怀等等?罗杰斯认为,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他人的内心,经常会害怕这种积极的态度,避免落入别的圈套,而逃避于一种事不关己的疏离感。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积极态度未必会得以积极的回报,我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未得到积极的回报而感到失望,并心存恐惧,所以倾向于保持一种距离感。当然这种距离感可以使人获得安全感,但是在咨询过程中,这种距离感可能影响咨询者去真正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影响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态度。
      在咨询室内某个阶段或时间,咨询者不带防御面具地关心来访者,积极投入情感的同时自己能体验到和来访者的关系是安全的,对于咨询关系和咨询进程来说都是有促进作用的。这同时也对咨询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罗杰斯认为达到这一点是一种真正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做到这一点对咨询者心理成长要求非常高。如果咨询者本身有未完成的事件并正好被来访者的言谈举止影响到,那么就会打破咨询者的安全感和咨访关系,更有可能对咨询者造成心理伤害。在笔者看来,热情、尊重、关怀对于每一个咨询者来说都是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关键在于咨询者心理成长的程度是否允许咨询者完全不带任何防御地在咨询过程中持这种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咨询者心理成长不够,这种积极的态度本身也会成为伤害咨询双方,影响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
      
      4、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作为个人,咨询者能否足够坚强而可以独立于他人,能否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罗杰斯认为,只有达到了可以自主而独立于他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接纳他人。笔者的理解是,作为咨询者只有达到可以自主而独立于来访者,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来访者时,才能更悦纳来访者,并且不用担心在咨询中失去自我。对于来访者也是如此,在咨询过程中要独立于咨询者,尊重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咨询者,放弃自主。
      
      5、尊重当事人的独立地位
      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咨询者是否足够安全到允许他人独立于自己而存在,允许他们成为他们的真正自我?在这里罗杰斯提及了法尔森(Farson)的一个有趣的小型研究。法尔森在研究中发现,自我调节较差、不太胜任的咨询师往往会诱导当事人与他保持一致,而他的当事人也倾向于模仿他的样子来行事;作为明显的对照,自我调节较好而能力优异的咨询师能够耐心与当事人通过多次交谈进行互动,而不去干涉当事人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的自由。即,一个合格的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应不去干涉来访者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的自由,而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优异的心理辅导能力都要通过咨询者的心理成长和专业成长来实现。
      
      6、真情理解是重要的
      咨询者能否让自己完全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且做到设身处地、见其所见,丝毫不加以评价和判断;不仅不践踏在来访者看来非常珍贵的意义,而且帮助他们捕捉更多的经验的意义。来访者来寻求咨询者帮助的目的就是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他们叙述的事件及对事件的感受,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不可理解的、不合理的、夸张的、歪曲的、甚至虚构的,而在他们看来却是合理的、确实存在而且有珍贵意义的,他们的想法不为身边的人接受或理解才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如果这时候,咨询者也不能够共情理解他们,向他们表述:“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这没有什么,不算什么大事”;“不会吧,你肯定理解错了!作为大学生,你应该……”等等。这样咨询过程就不能称为“咨询”,而成了说教了,也许当时来访者觉得咨询者说得很有道理,但这些道理其实他本身就懂得,他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事后会感觉不被理解而对心理咨询失望,在下文的个案访谈中来访者就反映过这样的问题。高校心理咨询者,同时扮演“教师”的角色,这一角色的社会期望使得部分咨询者情不自禁地要去“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罗杰斯提到“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共情理解――捕捉其含混的个人意义的努力,一点也不高明甚至笨拙的尝试一也会对当事人有所帮助”。高校心理咨询者角色的复杂性,对咨询者角色转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咨询者自己需要不断成长
      咨询者能否接受来访者呈现的方方面面,能否真切感受来访者的自我?罗杰斯认为从咨询经验来看,咨询者的态度往往是有条件的;凡是他不能充分接受的经验领域,来访者就不能有所变化和成长。而反思咨询者为什么不能各个方面接纳来访者,会发现那是因为咨询者被来访者的某些方面吓倒了。正因为咨询者不接纳这些领域的自我,从而也不能接纳来访者。要更好地在各个方面帮助来访者,咨询者自己就必须不断成长,学会在这些被吓倒的经验领域中接纳自己。即,咨询者只有通过心理成长接纳自己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接纳来访者的方方面面,和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共同成长。
      
      8、帮助来访者去除威胁感
      在咨询关系中咨询者能否保持足够敏感,使来访者不会把咨询者的行为当成一种威胁?来访者的问题虽然大部分都是心理的,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通过认知、情绪、行为表现出来,把自己的问题全部认知为外界带来的,因此对外界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内心的安全感。咨询者,在来访者眼里也是外界事物,尤其在初次会面时,会保有一定戒心。此时,如果咨询者表现过于强势或者随意,就会让来访者体验到威胁或不被信任。咨询要取得效果,就有必要尽可能帮助来访者去除威胁感,获得安全感,开始探索、体验并处理他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内心情感和冲突。
      
      9、帮助来访者自己去除外界评价的威胁
      咨询者能否使来访者完全避免外在评价的威胁?外部评价可以说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来访者也是如此。首先咨询者自己要明确这一点,也要让来访者了解这一点,同时使他们明白,他们的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要由他们自己来解释和负责任,而不是他人。
      
      10、平等对话是十分重要的
      咨询者能否真正与来访者平等对话?如果在咨询中,咨询者将来访者当作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无知的学生、一个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人或病人来对待,那么在咨访关系中,咨询者关于这些角色的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强加到来访者身上,从而限制他们的成长。换句话 说,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如果我们把人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已经分门别类的或者过去的那个人来看待,贴上标签,那么这种狭隘的看法,就会阻碍助益性关系的形成,影响咨询过程,阻碍来访者的成长。反之,如果咨询者能通过自我的成长,认识到人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那么在咨访关系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
      
      其他流派
      
      各种疗法对于咨询者(治疗者)心理成长(个人成长)的叙述大多是在论述咨访关系时提到的。咨访关系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围绕改变来访者所表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或者症状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月。它是一种人际关系,但与一般的人际关系不同,表现在“咨询关系是因为来访者需要解决自己或者其他人际关系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形成和持续的;咨询关系比较正式,有特殊的时间安排和其他要求,如尊重、保密等;咨询关系只存在于咨询的时候;咨询关系是一种更亲密、更深入的关系;咨询关系更有力量和效果”。心理咨询是以咨访关系的建立为开始的,可以说咨访关系的建立是咨询的基础。在咨询室中,咨询者不可能等待来访者主动和咨询者互动建立咨访关系,即咨访关系建立的主动方应是咨询者。
      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对咨访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也提到了咨询者在咨访关系中的地位。
      
      1、存在主义疗法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和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疗法,基本前提是强调人自己的选择,治疗主要的目的即促使来访者对生活进行反思,认识到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在各种选择中自己做决定。
      这种疗法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认为治疗中人与人的接触可以刺激积极的改变,治疗是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共同旅程。这就要求治疗师不仅仅要深入到来访者的世界中。而且还要与自己的现象世界接触,强调治疗师“在场”。也就是说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不是一个无兴趣的观察者和技术员,而是一个对来访者完全充满活力的伴侣”。治疗师要能够与自己的现象世界接触、和来访者共同探索,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成长而不是倒退,个人的心理成长很重要。
      
      2、格式塔疗法
      以弗瑞茨・培尔斯和劳拉・培尔斯为代表的格式塔疗法源于存在主义疗法,是存在主义疗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也十分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未完成事件”,认为未完成事件体现在未表达出来的情感中,它会一直存在直到个人有勇气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格式塔疗法就是“引导焦点或者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察觉,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强调咨询者(治疗师)设计实验增进来访者对自己在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自我察觉”。
      格式塔疗法要求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我,可以表达、分享个人的体验和经历,但不能试图操纵来访者。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如果治疗师仅关注技术,则可能在给来访者治疗时迷失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治疗是一种双向投入,不仅使来访者发生改变,治疗师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治疗师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即不断成长。
      
      3、认知疗法
      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以阿尔波特・埃利斯为代表认知疗法认为,来访者出现的适应不良行为或情感,是与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的,即他们存在一定的不良认知,如夸大、歪曲、不合理的想法,从而导致了情绪问题和不适应的行为。在咨访关系中,认知疗法比人本主义更强调咨询者(或治疗师)的主动性,由他们和来访者一起共同商讨,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通过适当的提问和作业,帮助来访者进一步考察自己原来的想法与假设,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形成合理的认知。如理性情绪疗法,就是让来访者学习一些技巧去找寻非理性信念,取而代之理性的认知,使来访者的情绪反应有所改变。在整个过程中,咨询者提问和作业的恰当、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帮助来访者重审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都与咨询者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治疗经验密切相关;同时因为对咨询者主动性的强调,咨询者面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伦理也显得非常重要。
      
      4、行为疗法
      以约瑟夫・沃尔帕为代表的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心理问题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行为疗法,对于―般的咨访关系原则如热情、真诚、接纳等也很重视,但不像精神分析、人本主义那么强调咨访关系的治疗作用。
      
      5、现实疗法
      以威廉姆・格雷瑟为代表的现实疗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咨询者(治疗师)愿意建立自己的个人治疗风格。咨询和治疗的核心在于咨询者(治疗师)指导来访者建立一种满意的关系,教给他们比目前的行为方式更有效的方式。它强调咨询者(治疗师)真诚和适应自己的风格是使治疗产生功能的关键。这一适应过程,也是个人心理成长过程。
      从以上各疗法关于咨访关系和咨询者(治疗者)的叙述看,各咨询与治疗的学派都重视咨访关系(治疗关系),只是关于咨访关系(治疗关系)在咨询(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格式塔等学派更强调咨访(治疗)关系的治疗作用。无论哪一学派,咨询者(治疗者),作为咨询(治疗)的要素,其心理成长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各种学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要求咨询者(治疗者)个人心理成长,如处理未完成的事件、接受规定时间的精神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适应自己的风格等等。

    推荐访问:咨询者 流派 心理咨询 国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