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国学经典《论语》中数词“三”实指功能的探究】论语中的语气助词

    时间:2019-01-09 03:26: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关键词: 《论语》 数词“三”实指
      
      汪中《述学・释三九》云:“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①②这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以具体的数字表示虚指,且多是用数词“三”、“九”来表示多数。比如,《诗经》中的数词虚指情况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基数词“三”表示虚指,形容极多;二是用“十、百、千、万、亿、秭”等数词表示虚指,形容数目极多,带有夸张之意。
      《论语》中数词“三”出现了56次,其中31个为虚指。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虚指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把握,因此,本文试图分析《论语》中使用数词“三”的实指功能的规律。在涉及具体虚实指功能的问题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对《论语》中所有数词“三”进行分析,试图区分出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实指功能,以发现规律。
      一、数词“三”在《论语》中的重要意义
      在对《论语》中各数词出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之后(见下图),可看出数词的出现次数呈不平衡分布。其它数词出现的次数约10次,而数词“三”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它数词,高达56次。
      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节选《论语》中的章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课本这一版本为例,节选《论语》十则,有三则涉及到数词,其中两则都与数词“三”有关。数词“三”与其它个位数数词相比,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虚指。这是其它个位数数词少有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囿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起掌握数词的虚指功能,掌握其实指功能显得相对容易。掌握了实指功能的使用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对数词“三”的虚实指意味进行判断。
      二、数词“三”的实指功能
      经过分析,有25个数词“三”可视为实指。就如何辨别数词“三”的实指意味试作简单的分类和分析。
      1.数词“三”前后具体列举出所指人、事、物,即可断定为实指。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根据语境,可判断为实指。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三卿,即仲孙、叔孙、季孙三家。
      3.存在几个稍为特殊的例子,需要结合常识、文史知识进行判断。如:(1)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数词“三”与年、月、日等表示时间含义的量词相结合,指示具体的时间段。“期月”表示的是“一年的时间”,相对应的,“三年”则应该是确指“三年的时间”。(2)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古礼要求守孝三年。根据古代礼节,判断是实指。
      4.列举不明显,或没有具体列举出,但实际上指向可具体列举的事物。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可翻译为:“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三隅,在这里指三个方向,但并没有一一列举出来。
      5.有序数排列意味的。如: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三日”,是第三天的意思。
      数词“三”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出现在系列数词中。如:(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三十”视为实数词。我认为,此处应为“约数”,即“三十岁左右立,四十岁左右开始进入不惑之年……”
      6.表示分数含义的。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逸周书・程典篇》说:“相传当时分九州岛,文王得六州,是有三分之二”,天下的三分之二由周文王所得。
      7.表示约数含义的。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共305篇诗,因此“诗三百”只是约数。
      三、结语
      经过对数词“三”的虚实指意味的探析,分析虚数词与实数词的比例构成(见下图),必须指出:数词“三”在古代汉语中具备了作为虚数词表示虚指含义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词“三”都指示虚数词。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涉及这个问题时必须辩证地看待,不能呆板地以为:“古代文学中的数词‘三’都是虚指,表示多数。”在国学经典著作《论语》中,虚数词与实数词出现的次数的分布比例基本持平。
      在对关于如何区分《论语》中数词“三”虚实指意味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后,我尝试进行初步总结,规律如下。
      针对判断数词“三”是否为虚指的问题,在实际阅读中,可以运用这些技巧作为辅助判断的方法。
      第一,关注上下文。假若上下文有对数词“三”的指向内容进行具体阐释,或看到随后有三者进行并列表述,都可判断数词“三”为实指。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必须注意,在有些情况下,阐释内容在位置上离数词“三”较远,必须将整段阅读完毕方可作出判断,不能仅凭距离最近的上下文就妄断。比如: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三疾”的内容,要隔“今也或是之亡也”此句后才见其具体阐释意义。“三疾”即“古之狂也肆;古之矜也廉;古之愚也直。”此为实指。
      第二,假若上下文没有具体阐释,则应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判断。比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三卿“仲孙、叔孙、季孙”三家,此为实指。由上可见,必须初步具备时代背景知识,才可读懂《论语》中数词背后的具体含义。
      第三,由上下文的语意进行对照得出结论,比如: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不出三日”指第二天,因此“出三日”指第三天,此为实指。
      第四,看出处。若出自《季氏篇第十六》,此篇内出现数词“三”高达7次之多,且皆为实指意味,上下文都进行了具体阐释(参照上文第一个方法)。看此出处即可断定为实指。
      若能逐渐归纳、掌握《论语》中的语法规律,就可减少今人阅读古文时的不便之处,大大提高阅读速度。规律虽细微,但假若能不断累积,则《论语》这本巨著亦易可攻。
      
      注释:
      ①汪中.述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②胡星林.“九”的虚、实指――兼谈《九歌》之“九”[J].阅读与写作,1999,(12):12.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3]汪中.述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力.古代汉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5]胡附.数词与量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4.
      [6]胡星林.“九”的虚、实指――兼谈《九歌》之“九”[J].阅读与写作,1999,(12):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论语 数词 国学 探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