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笔墨见幽情,,我解其中意] 笔墨意

    时间:2019-01-07 03:27: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老师比较棘手的难题,作者就自己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从诵读、意境、语言和风格的角度展开讨论,就高中诗歌教学谈谈意见。   关键词: 古典诗歌鉴赏 诵读 意境 语言 风格
      
      鉴赏是指鉴赏者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作出审美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这一学期,我在高一开设了古典诗歌鉴赏课,收益颇多,深深感悟到鉴赏古典诗歌应从多方面入手,古人“笔墨见幽情”,今人更应“我解其中意”。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方面指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受美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诗歌历来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不仅仅是作为书面文字呈献给大家,更应体现音韵美。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诵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歌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首诗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释词译句是无法完全解读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挖掘其思想内容,通过有声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如崔颢的《黄鹤楼》,它被宋人严羽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的妙处无以言传,应反复吟诵。诗人登楼远眺引起怀古思乡之情,“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客游他乡的寂寞与流光易逝的惆怅交融在一起,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乡关的思念,感情悠悠,云水悠悠,“黄鹤一去不复返”,空留一份回肠荡气。诗人的这份情感没有反复吟诵,又如何体会呢?又如李清照《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言的声音、色彩都相当讲究,女诗人敏感的心,内向的情,难以抑制的悲哀,在词的开头,连用七个叠音词来加强艺术效果,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浓郁、强烈、扣人心弦。
      诗词的鉴赏,就是要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培养对诗歌语言美的敏锐的感受力。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投注下去,在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中,师生感情努力达到共频共振,展现诗歌的音乐美、艺术美。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要把“悠然”二字拖长音调,体现他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优美意境。读婉约派,感受那种温柔旖旎、情怀脉脉的美;读豪放派,感受那种慷慨激昂、雄健悲壮的美;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又怎是一个“读”字了得?难怪清人贺贻孙在《诗笺》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吟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其境愈熟,其味愈长。”
      二、意境揭示美
      古诗词都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什么是意境呢?“意”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诗词中,意,往往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助外物来表现;境,也需由内心感受所触发。因此,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
      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在分析诗歌时,应该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和形象再现出来,用语言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不尽之意给予适当发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境美。
      柳宗元的《江雪》,首先描绘了“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却是“鸟飞绝”、“人踪灭”的万象俱寂的环境,表现了一个老翁江上垂钓的形象。在这幅“独钓寒江雪”的图画里,他以孤独的老翁自喻,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更表现了诗人不向保守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整幅画面,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意境是深邃的,含有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上的寄托。诗人能够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现出来,格外耐人寻味和咀嚼。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是融为一体的,王国维曾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让学生做到“披文入情”,感受诗人的内心。有些景物诗,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人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写景,也全含情,尤其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貌似凭吊南朝的覆灭,实则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有意境的诗,由于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因此很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鉴赏中,学生应多揣摩,认真研读,体会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三、语言表现美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指导,通过对诗歌的认真揣摩,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求有精美的语言。语言既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又是沟通诗人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读诗要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每一个词即是一幅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地刻划出旅人飘泊的心境。前三句用九个并列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语言音节和谐,画面色彩鲜明,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这幅美丽的图画,不就是诗人用语言“画”成的吗?
      诗人由于情感的不同,语言的表现也就各有千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清峻通脱的语言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确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淳朴自然的语言揭示诗歌的内涵;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气魄宏大热情洋溢的语言表现戌边战士的战斗豪情。诗的语言可以雄奇瑰丽,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可以朴实自然,如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许多优秀诗篇看起来好像是诗人信手写成,不费力气,其实诗人在语言的加工上都是下了大功夫,像杜甫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历来传诵的著名诗篇,都是诗人字斟句酌、呕心沥血而成的,因此,在鉴赏中尤其要能体味诗的语言的绝妙之处。
      四、风格创造美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呈现出来的风貌,是作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个性在作品里的完整体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是作家的人格。诗的风格就是诗人的人格,鉴赏诗歌的风格,必然要了解诗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诗言志”,诗必须表现诗人自己真实的灵魂,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
      李白在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击剑,广交豪杰,轻财侠义,蜀中的名山大川陶冶了他大海一样狂放不羁的性格,才有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他的浪漫主义作品燃烧着自由的欲望,显露出蔑视礼法鄙弃俗态的狂傲和追求理想的境界并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他的诗似乎是信手涂抹,冲口而出,却又美妙奇异,自然圆成。他诗作的章法起伏跌宕,变化莫测,作品充满了丰富、奇丽的想象和幻想,大胆的拟人,惊人的夸张,构成瑰丽奇特的意境。李白简直就是才气、自信、豪迈、飘逸的代名词,这种人格、这种风格怎不令人惊叹连连。
      杜甫被誉为一代“诗史”,在于他敢于承担起现实的那份沉重,抒写忧民感时伤怀的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把国家的盛衰起伏和自身的感受相呼应,产生一种激荡人心的感染力,形成了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不同的诗创造不同的风格,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心灵震撼。屈原在汨罗江畔吟出的万古悲风,苏轼手执铁板唱出的慷慨悲歌,柳永拿着红牙板子吟出的轻柔哀婉……都使中国古典诗歌焕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在不同的风格中仔细品鉴那醇美的诗味,使诗歌的鉴赏能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就势在必行了。这一学期鉴赏课的教学实践更让我深深明白:教与学本身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同时应具有较好的美学修养和较宽的知识积累,才能带领学生由入门渐进到登堂入室,由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逐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审美能力。

    推荐访问:幽情 笔墨 中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