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扬琴秦腔伴奏曲谱_论扬琴在秦腔伴奏中的作用

    时间:2019-01-05 03:25: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扬琴是外来的击弦乐器,它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后,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特别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极吸取民间音乐中的精华,不断和民间音乐相互融合。扬琴在曲艺等伴奏中广泛被使用,尤其是在秦腔伴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扬琴从合奏中逐步演变成独奏乐器,形成了多个具有地方性特点的流派,成为具有中国音乐风格、语境和色彩的民族乐器。
      关键词: 扬琴 秦腔伴奏 作用
      
      一、扬琴与秦腔的简单介绍
      1.扬琴
      扬琴是一种外来的击弦乐器,又称“洋琴”、“打琴”、“敲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这些名称与扬琴的演化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广泛,遍及欧洲、亚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击弦乐器。扬琴在明代末叶(公元1600年左右)由中东、波斯等地区,经欧洲传入我国。传入我国约有400年的历史,最初流行于广东一带,后来普及全国。
      早期的传统扬琴传入我国后,长期普及在民间,当时扬琴的表演形式是为歌唱伴奏。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畸形发展,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传统扬琴表演艺术经过数百年的洗礼,在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如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梅花大鼓等。在各地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如粤剧、潮剧、黔剧、秦腔等也都采用扬琴做伴奏乐器。扬琴成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扬琴的重要性使人们认为扬琴为中国民族乐器中之基础乐器,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扬琴在中国民族音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扬琴的演奏技巧大致可分为单竹、齐竹、颤竹、滑竹、揉竹、拨竹、点弦及装饰音等。在弹奏秦腔音乐时,运用最多、最基本的是单竹、齐竹和轮竹。有时在需要扬琴独奏时,也可用上揉弦、颤竹和拨弦。“技巧”对乐队起着烘托、陪衬、补充、润色的作用,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但要掌握扬琴演奏技巧,而且要熟悉秦腔的曲牌、唱词和剧情,并利用扬琴本身的特点,在秦腔乐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陕西省地方戏剧种,因陕西简称为秦,而又名“秦声”、“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秦腔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的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扬琴在秦腔伴奏中的具体表现
      秦腔的伴奏乐队俗称场面。常言道:“七分场面,三分唱。”戏曲中的这种所谓“场面”,是指过去的秦腔剧团乐队,如今有些观众仍会把乐队称作“场面”。扬琴是许多地方戏与曲艺的重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经过许多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开拓和发展,扬琴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对剧情、人物,以及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变换起伏,唱、念、做、打的交替叠出,都能应时应需随之转变。比如:秦腔“慢板”的奏法,主旋律乐器与扬琴的演奏方法就不太一样,扬琴在自身的特点上既能奏出主旋律的基调,又能奏出和弦“加花”的效果。在秦腔剧团乐队中,不论是什么样规模的秦剧乐队都离不开扬琴,它在秦剧伴奏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唱腔中,扬琴又能紧紧扣住一个“伴”字,并且和乐队达成协调和一致,使相互之间产生并茂的效果,并使突出者更突出,协调者更随和。尤其是在“欢音”唱腔、“苦音”唱腔音乐中的伴奏中,扬琴的作用更为突出和重要。
      1.扬琴在“欢音”唱腔音乐中的伴奏
      欢音唱腔是一种欢快、明朗、刚健有力的,擅长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的一种唱腔。
      秦剧“欢音”唱腔板式,是剧中人物心情处在比较高兴和欢乐的情况下,用唱腔、形体动作表演来代替语言,并向观众作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通过音乐的唱腔,告知观众剧中人物当时的激动情绪和喜悦的内心活动,其形象要使观众一看就明,一听就懂,这是就演员而言,而乐队的有力配合也显得非常重要。其中,扬琴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时扬琴的各种技巧可以灵活运用,如“双击”、“琶音”、“加花”等都可以交替、交叉地巧妙而灵活地加以运用,提升乐队的整体效果,使丰富多彩的艺术渲染力进一步增强。如何使扬琴做好这一切呢?这就要充分发挥扬琴在乐队中的重要性和主干性,除担负伴奏职能外,尽力填补其它乐器不能完成的伴奏技能,更重要的是指挥间奏音乐和唱腔板式的各种变化,掌握整个剧情发展过程,在表演、道白、渲染气氛、制造戏剧效果、幕前、幕后和各种情绪的变化中,发挥启承转合、上接下联的作用,贯穿演出始终。如“欢音慢板”和“二六板”、板头、唱腔对过门的“加花”处理等,这些都会使音乐伴奏达到丰富的状态。又如“八板”、“彩腔”等唱段,要多用“琶音”伴奏,这会使音乐更加精彩;将“八度”和弦和“双击”运用到“二六”过门和“双锤”唱腔中,会显得更有特色;伴奏时要注意轻重有别,伴唱腔时可轻,在过门处要重,音乐进行要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要恰到好处,不可画蛇添足。
      秦腔音乐分唱腔和曲牌两大部分,唱腔和曲牌是通过乐队演奏来完成的,而扬琴的音色和它的演奏效果,使乐队更加协调、融洽,因此,常用于和声节奏型的伴奏。如:秦腔曲牌“小桃红”热情奔放、欢畅愉快,旋律质朴简洁,极富感染力。乐曲在演奏时常常是反复使用,因此,我在演奏时,第一遍用加花、衬打手法渲染气氛,第二遍用后半拍节奏型变换手法,第三遍用连打的方法进行演奏,几种方法灵活交替使用,增添了音乐的色彩,丰富了音乐的变化。
      《欢音杀妲姬》这首曲牌表现清丽优美、活泼轻快、诙谐风趣、逍遥欢乐的气氛,我在演奏这首乐曲中,运用的八度和弦、五度和弦,节奏型多用后半拍,使旋律欢乐跳跃,还运用了连打、变奏和琶音,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2.扬琴在“苦音”唱腔音乐中的伴奏
      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擅于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秦腔“苦音”唱腔在秦腔音乐中甚为重要,它的唱腔表达了剧中人物在痛苦悲愤时的宣泄,以及对内心状况的一种表达。作为一种唱腔形式,它的叙事性强,逻辑性、哲理性也显得较为完整,特别是表现力异常丰富。而扬琴对这类唱腔的配合显得尤其重要,它随剧中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的起伏、强弱、快慢、张弛等予以紧密配合,紧扣音乐表现重点,带动一片。要注意扬琴在伴奏时,对唱腔过门的放音,也就是“上句”和“下句”的落音,要充分利用它的“八度”和“五度”,包括低八度、“重音”与“琶音”的特点,并将各种技巧有力结合,将每一个乐句都处理好,使其具有完善的连贯和完整性。像“慢板”、“二六板”等板式,落音“1”、“4”、“5”、“7”等,为了强调主音用低八度和弦最为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采用其他和弦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用单音来演奏,则效果显然不如八度和弦为丰富。例如《苦音二开头》乐曲描写了凄凉孤寂、哀伤惆怅、幽怨悲愤的情绪,我在演奏板头时运用了纯四度、大六度、低八度的和音轮奏,强弱速度控制适当,随着音乐的连绵不断,楚楚动人。在进入慢板时,我运用了支手轮和琶音轮,这样演奏能加强音响的厚度和立体效果。此外,扬琴在唱腔伴奏中也要尽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停”,以取得与唱腔共同的效果。
      秦腔唱腔板式中有“滚板”,滚板分两种:即滚板和滚白。板头过门又一定的节拍形态,其速度由慢渐快并由“三棰”(击乐)起板。(1)滚板:唱词由较为整齐的上下句,每句为五字、四句或六句为一段,其唱腔旋律性强,并有紧慢之分。它可与其它板式相联接,常见的是滚板唱完后接叫板,然后转入其它板式,如不接其它板式时则用一棰击乐将唱腔结束。(2)滚白:是一种音乐化的哭泣性散板。演唱形式时以唱夹白,表现剧中人物处于绝境和百般无奈时之情感。其为散文句、唱句和句格较自由,唱词无固定字数。滚板是一种无板无眼的特殊散板板式。只有苦音唱腔富有强烈的吟、诵、念、唱等性质。它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极度悲愤、痛苦、哭泣和哭诉等情绪。滚板的唱法特点是似唱非唱、似说非说,没有固定的节奏,没有统一的伴奏模式。板头倒好说,唱腔伴奏则是一个难题,有曲谱还可以,但传统戏就难了。如果演员自由发挥则伴奏很难切入,这时扬琴如果停下,乐队会显得很单调,并会影响整体效果。要使扬琴能够很好地切入伴奏,这就需要演奏者平时勤学苦练和多加研究,在实践中掌握演员的唱腔特点,不但掌握“伴”的技能,有必要时而且要学会唱,体会到唱腔的特点,做到重点音符不丢,过度音符不漏,使其具有连贯性、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慢而不停”的演奏方法。
      3.扬琴在唱腔中“花彩”的伴奏
      扬琴在唱腔中“花彩”的伴奏,称作“加花”,这是使伴奏更加丰富多彩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加花手法有:(1)为了加强一个长音的音头、厚度,常在其下方八度位置上加一个低音或倚音;(2)为了使旋律节奏紧凑、活跃流畅,常用同音反复的方法做成双的节奏型式出现,这种同音反复的打法,是扬琴最普遍、最顺手的一种加花手法,名叫“双打”;(3)对于歌唱性的旋律,常在其较长音符的弱拍位置加低八度的衬音,以达到连贯、流畅的效果;(4)为了增强热烈的气氛,作同度、高八度、重复或低八度重复的�奏是很有效果的;(5)要求速度并不太快的旋律奏出热情、激烈、兴奋的效果时,常用密打的手法在弱拍位置上加很多固定的衬音(多位主音、属音,或八度、五度、十二度、十五度等音程),使音响既浓而厚,同时还产生了一种高昂的和声效果。“加花”,是为唱腔音乐增光添彩,但要注意绝不能因为“加花”而喧宾夺主,影响主旋律的正常性,那样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就是说要做到恰如其分,顺乎自然。要做好这一点,演奏者平时就要注意与乐队之间的认真配合,在实践中寻找扬琴最准确的定位,从而使其作为伴奏乐器达到它自身的完善化。
      4.扬琴与秦剧音乐中出现的“7”
      秦剧的唱腔音乐是带有传统性和习惯性的,在“苦音”唱腔中,很多过门出现“7”,而扬琴的伴奏则应该用“b7”;在“花音”唱腔中,扬琴就要用本位“7”了,这样效果会更好。当然这种处理方法一般是针对无曲谱的传统剧而言。要真正做到配合默契、整体协和,演奏者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认真钻研与乐队长时间的磨合,达到在演出中去求得检验,在实践中求得真知,从而使扬琴伴奏与舞台音乐融为一体,以更好地为演出服务。
      总之,秦剧乐队的扬琴演奏员,除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演奏方面过硬的技术之外,还得有精通秦剧知识和熟悉扬琴特性的常识,并需要增强对音乐的修养,以及对艺术整体感的修养,且充分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方面,使扬琴作为秦腔伴奏的重要乐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205-212.
      [2]李德真,乐悦,王逊.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小百科[M].知识出版社,1991:297-302.
      [3]林飞.中国艺术经典全书之扬琴[M].吉林摄影出版社,1997:1-12.
      [4]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31-136.
      [5]李民雄.民族器乐概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63.
      [6]丁言仪.青少年学扬琴[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3.
      [7]李向颖.扬琴起源诸说书评[N].中国音乐,2001-01-16.
      [8]何洪禄.中国音乐通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461.

    推荐访问:扬琴 秦腔 伴奏 作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