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汉语仿译词_汉语仿译词浅析

    时间:2018-12-30 03:34: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仿译是一种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能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除了体现翻译的基本原则――“真实、通顺和传神”外,文化造成的词汇空缺,汉语构词习惯,相对应的语素的联想意义,人们对译出语历史文化的熟悉度、认知度都可能影响外来语中的词汇能否以仿译词进入到汉语语汇中。同时,汉语仿译词对人们了解他国文化、语言,吸收新概念,填补词汇空缺,丰富、发展汉语语汇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仿译仿译词翻译原则汉语
      
      一、仿译和汉语仿译词
      
      维基百科里所定义的仿译词(a calque or loan translation)是指通过直译、词对词或者词根对词根的翻译,借自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者词组(a calque or loan translation is a word or phrase borrowed from another language by literal,word-for-word or root-for-root translation)[1]。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仿译词亦称借译词,或称仿造词,外国词语的字面直译词(a word or expression in a language that is a translation of a word or expression in anther language)。[2]仿译即逐词翻译,仿译词基本上可以保持译出语的句法结构、独特的表达法、意象和附着在其上的联想意义。
      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3]汉语仿译词通过采用“字面对应”的直译法,即用概念意义对应的或者基本对应的汉语语素(亦称词素;汉语中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替换译出语的词素,即汉语逐字翻译译出语中的词素。例如:“白领”(white-collar)、“蓝牙”(Bluetooth,一种短距离无线电技术)等。
      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并非只是汉语语素与译出语的词素相对应,它不仅遵循着人们一般认可的翻译的基本原则“真实(faithfulness)、通顺(coherence)和传神(lifelikeness)”:不但能表达原文的概念意义,而且能反映出原文的联想意义;不但呈现了原文的词、词组结构,而且符合汉语词、词组的表达习惯;不但保留了原文的意象,而且这种意象和汉语文化不发生冲突;而且受到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化的制约。此外,仿译词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随着人们对译出语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度的提高而提高。本文依据翻译的基本原则,分析汉语仿译词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影响外来语中的词和词组成为汉语语汇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汉语仿译词
      
      人们基本达成共识,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真实、通顺、传神。
      (一)忠实于译出语意义及句法结构的汉语仿译词。真实――理想的翻译的真实,是指译文既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意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又忠实于原文的句法结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ery Leech)把语义划分成不同类型: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他认为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它直接地、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而联想意义是指词的附带意义,与文化紧密相关;包括词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4]有的语言学家称“联想文化意义”为“社会文化意义”。如果译出语信息要在译入语中得到尽可能完整而准确的表达,那么译文就应最大程度转化或者再现原文的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及主题意义,即组织信息的方式(语序、强调手段)所传递的意义。[5]一方面,得到认可、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能呈现或者基本再现译出语词语的意义,另一方面,仿译词把原文的句法结构、表达方式直接移植到汉语中,因此在句法结构上,汉语仿译词忠于或者接近译出语的结构。例如:仿译自英语词grass roots的“草根”,其构词类型与原文一致,而且“草根”不仅传递着原词grass roots的概念意义“平民百姓”、“基层民众”,而且传递出丰富的联想意义――“平凡、普通、根基、坚强的生命力”等。
      (二)通顺的汉语仿译词才可能进入到汉语语汇中。通顺是指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文理通达,结构清晰。汉语仿译词虽然在形式上逐词地紧随原文,但是由于人类思维存在一定的共性,从原文移植的语言结构和习惯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相同或者相近之处。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词组表达习惯。例如:“篮球”(basketball)、“热线”(hotline)、“蜜月”(honeymoon)、“三维动画”(three-dimensional animation)、“白板”(white-board)、“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指废弃塑料及其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
      (三)汉语仿译词可以很好地保留译出语中的意象,传神再现译出语的表达。传神是指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喻义和意象,表达形象生动,令人回味。得到认可、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并且联想意义丰富,例如仿译词“跳蚤市场”(flea market,指经营廉价商品、旧货物和古物的露天市场)的小、灵活,无固定摊位,所售货物的特点――低廉,与跳蚤的形象很贴切;再如“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全副武装)、“鸵鸟政策”(ostrich policy,逃避现实;不愿正视现实)都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给人生动逼真的印象。
      汉语仿译词除了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外,在汉语语言文化语境中,一个来自外来语的词或者词组能否以仿译的形式融入汉语语汇,与汉语中是否存在与译出语相对应的概念和表达相关,与汉语和译出语中相对应的语素的联想意义相似度相关,与汉语构词习惯和译出语句法结构是否相同、相近相关,与人们对译出语历史文化的熟悉度、认知度相关。
      
      三、影响外语词汇作为仿译词、词组融入汉语的因素
      
      (一)词汇空缺。汉语中如果不存在与译出语相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则仿译词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统积淀、历史文化的差异,一种文化里的某种习俗、概念在另一文化里空缺,对应的词汇空缺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例如:仿译词“热狗”(hot-dog),虽然“热狗”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此种异国食品的形态,较为生动传神,也符合汉语构词法,但是完全不知“热狗”为何物的人,如果按照汉民族“望文生义”的习惯,可能会产生相差甚远的联想意义,但是由于汉语中无此相对应的词汇,仿译词“热狗”填补了这一词语空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再如,“车库销售”(garage sale,在私人住宅的车库里进行的旧物销售)、“庭院拍卖”(yard sale,在自家庭院售卖二手家什)这类仿译词不仅填补了概念、词汇空缺,而且相比其意译词而言,更能让人们直接感知译出语的习俗文化。此外,越来越多的汉语仿译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在填补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术语所带来的词汇空缺中进入到汉语语汇的。例如:“绿领”(green-collar)、“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空巢症”(empty nest syndrome)、“数字原居民”(Digital native,指一出生就生活在电脑、互联网环境中的一代人)、“数字地球”(digital globe)等。与以上相对而言,如果汉语中存在与原文相对应的概念、词组表达时,虽然汉语表达的喻体与译出语的喻体不同,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但是仿译词出现的倾向性较低。例如:hot air(empty talk,空谈)似乎并没有仿译词“热气”来表示“夸夸其谈”;fish in the air的译文是“水中捞月”而非“空中钓鱼”;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快速生长,迅速发展)的译文是“雨后春笋”而非“雨后蘑菇”;the land of milk and honey(富饶的乐土)的译文是“鱼米之乡”,鲜见仿译词“奶蜜之地”;a piece of cake常译为“小菜一碟”或者“举手之劳”,而非它的仿译词“蛋糕一块”。由此可见,虽然人们习惯使用和自己文化密切相关的词汇,但是汉语仿译词在吸收异域文化、新概念,填补词汇空缺方面,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联想意义。汉语语素与译出语相对应的语素的联想意义相似度越高,仿译词存在的可能性越大。当汉语仿译的复合词、词组及短语所引起的联想意义和译出语越接近,或者相似度越大时,即在文化层次上不存在冲突的词和词组,仿译词存在的可能性越大。例如:“绿卡”(green card)、“绿色和平”(greenpeace)、“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相反,如果汉语语素与相对应的译出语语素的联想意义关联度低,甚至相去甚远的话,汉语仿译词出现的可能性甚小。众所周知,black sheep没有如black horse(“黑马”)仿译为“黑羊”,也许除了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败家子”和black sheep(败类,一钱不值)的表达法类似外,还缘于中西方对于“羊”的不同联想。英国古代的迷信传说中认为黑羊是魔鬼的化身,而且英国人总是认为黑绵羊的羊毛不如白绵羊的羊毛值钱。尽管中国人同西方人一样都认为黑代表黑夜,黑色代表“坏”、“狠毒”、“邪恶”,如中文的“黑店”、“黑心肠”,但是古时,中国汉字“羊”同“祥”,意为“吉利”,因此中国人难于产生有关“羊”的不好的联想,哪怕是“黑羊”。也许这就是汉语中不存在black sheep的仿译词的缘故。再如,汉语中似乎无the apple of sb’s eye的仿译词,人们大多依旧使用“掌上明珠”来比喻极受父母宠爱的儿女,或者为人所珍爱的物品。究其原因,apple在西方宗教、神话传说、英美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所能引起的丰富的联想意义,极难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引起相似的共鸣。
      (三)词汇结构。汉语构词特点与译出语相似度越大,仿译词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尽管中西方思维存在差异性,但是作为人,思维仍存在某些共性。尽管中文和英文来自完全不同的语系,但是在词汇层,复合词、词组结构和搭配上仍存在相同、相似之处。例如:何善芬认为从词与词的关系看,英汉复合名词都有偏正、动宾和主谓这几种类型。[6]当译出语的词、词组结构符合汉语词、词组的结构和表达习惯时,汉语仿译词被接纳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超人”(superman)、“高端”(high-end)、“遭遇滑铁卢”(meet one’s Waterloo,最终的失败,毁灭性打击,惨败)等,英汉句法结构相同,表达习惯相似。如果译出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不太吻合,仿译词出现的可能性较低。例如汉民族长久以来有求稳的心态,表现在汉语上,成语多为四字词。例如once in a blue moon强调“极其罕见的,极其难得”,因为“蓝月亮”永远都不可能出现;然而,似乎无人为了保留原文意象译成“一次蓝月亮”,却有人把它意译成“千载难逢”或者“破天荒地”。再如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虽然可以仿译成“个人数字助理”,但是人们更倾向使用“掌上电脑”。
      (四)语言文化认知度。人们对译出语历史文化的熟悉度、认知度越高,仿译词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仿译词接受度就越大。随着文化接触、语言接触的深入,一些过去不曾或者不太被认可的仿译词业已以更高的频率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例如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运用“鳄鱼眼泪”(crocodile tears,假慈悲),“潘多拉之盒”(A Pandora’s box,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指潜伏在内部的敌人),“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指矛盾双方存在互为前提,从而陷入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有人意译为“进退维谷”或“左右为难”),“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等诸如此类的仿译词,而不仅仅是它们的意译词。或许有一天as wise as Solomon可仿译成“智如所罗门”,而不是仅仅意译为“很有智慧”;表现英美特定文化背景的仿译词“热砖上的猫”(like a cat on hot bricks),会像“如坐针毡”或“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出现在人们交际中。然而,如果人们对译出语的习语典故不知晓、不熟悉,仿译词也可能造成交际、理解的困难。例如:如果把back from Boot Hill仿译成“从靴山归来”,可能一些人就难解其意,或许意译为“九死一生”、“东山再起”较为妥当些。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更多文化负载(culturally-loaded)仿译词、词组、短语会逐渐成为汉语语汇的一部分。
      
      四、结语
      
      进入到汉语语汇的仿译词遵循着翻译的一般原则,能否成为汉语仿译词不仅与语言本身相关,而且与两种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相关。随着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接触范围的扩展、沟通的进一步加深,更多的仿译词将融入到汉语语汇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多样化,丰富汉语表达,促进汉语发展。
      
      参考文献:
      [1]en.省略/wiki/Calque.
      [2]Hornby,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6th edition)[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朱德熙.朱德文熙文集(3)[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1.
      [4][5][英]Leech,G.N.著.李瑞华等译.Seman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13-33.
      [6]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汉语 浅析 仿译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