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苔丝的悲哀》的文体分析: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18-12-29 03:27: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因其质朴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哈代的《苔丝的悲哀》一诗进行分析。文中主要分析诗歌中用词、韵律、语音所达到的韵律美和形式美,以及诗中情感的传达等方面,以加深读者对哈代诗歌创作的了解。
      关键词: 《苔丝的悲哀》 文体学 诗歌创作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还乡》、《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在我国深受喜爱,并为众多学者所研究。W.H.奥顿称赞哈代有“鹰一般的洞察力”和观察生活的态度,是他的“诗歌之父”。[1]而哈代作为诗人,对其诗作的研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在我国有所起色。近几年对哈代诗歌的研究越来越吸引众多的国内学者。哈代的诗歌思想丰富,富有他本人质朴的人生观。哈代的第二位妻子佛罗伦斯・哈代曾经说:“要知道哈代的一生,读他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来分析哈代的《苔丝的悲哀》一诗,以达到对其诗歌创作的进一步了解。
      
      一、诗歌的韵律美和形式美
      
      哈代认为:“诗歌是有节奏的感情宣泄。感情来自于自然,而节奏则可以通过艺术获得。”[2]这里的“节奏”一词有着重要的意义:节奏与韵律相连。哈代自幼对音乐的喜爱让他具有强烈的乐感,而这种乐感完美地融入了诗歌创作当中。所以哈代在《苔丝的悲哀》中使用各种韵律来达到他想要的节奏效果。这首诗中的尾韵很明显:aaab cccb ddde fffe...每个诗节中有三个连续的尾韵,连续重复相同的韵给人一种紧张和情绪持续宣泄的感觉。而在一阵宣泄之后,诗人又另起一韵以表达一种稍作停顿或放松的状态。这样一紧一松、一张一弛的韵律安排符合叙述者讲述时心情的起伏,达到了汉语中所说的“一唱三叹”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尾韵的作用,实现了强化的效果,使每一诗节似乎自成整体,但b,e等尾韵的使用又使每两个诗节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哈代对尾韵的这种安排,不但让整首诗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感,而且让诗歌更具紧凑感。
      本诗里每一诗节的第二行其实是对第一行后半部分的重复,如“I would that folk forgot me quite.Forgot me quite!”等。Leech把诗歌中这样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重复称为同语反复(epizeuxis)。他曾举例说:“在大卫的哀伤和弥尔顿哀悼利西达斯中,这种同语重复的强有力的渲染效果应该依赖于传达了悲痛至极以致无法用几句表达,哀伤之切需要大量表达。”[3]在生活中,当一个人陷于思绪或被某种强烈的情感所支配时,说话时会无意识地重复自己说过的句子。哈代对同语反复的运用正是为了表达叙述者无比悲伤倦怠的心情。而且这种简单而规律的重复构成完整的行内韵,使诗歌读起来更流畅。
      在诗歌结构上,哈代也是追求美感。建筑师的经历让他对诗歌形式很有见解。《苔丝的悲哀》中的诗行长短不一,每一诗节都是长句夹短句,接着短句夹长句。这种长短句参差而又有规律的安排使整首诗看上去具有建筑的形式美。尾韵的使用也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Laurence Perrine在其专著Sound and Sense中说:“尾韵因其构建在诗行的末尾处,除了韵律和格律,在赋予诗歌音乐性和构筑诗歌形式上它比其他任何音韵形式都更有力。”[4]
      
      二、音韵对情感的表达
      
      对诗歌的文体分析主要从诗歌的相关信息与诗歌本身的结构形式两大方面着手。[5]结构形式主要包括诗的整体布局、韵律等。哈代的诗歌在结构方面独有一套。
      首先,《苔丝的悲哀》中叙述者在追忆过去、对比现实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被爱人抛弃的悲伤之情,诗歌的整体基调是缓慢而忧伤的,但诗中情感的起伏变化却清晰可辨。这首诗总共包括六个诗节,叙述者的情感随着诗节的发展而变化,从弱到强,又从强到弱。在第一诗节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是清辅音“f”和“s”,如,“folk forgot”,“shrink from sight”,“see the sun”,“say farewell”。第二诗节中,发音由清辅音向流音“L”转变(如“Loved me,and learnt”),在第三、第四诗节有很多爆破音“p”,“g”,“b”,“d”和一组重音音节明显的单词的使用,比如,“potted perhaps”,“grow nettle,dock and briar”。在第五和第六诗节里元音和爆破音之类很少出现。该诗中,第一诗节通过大量清辅音的使用表示了叙述者慢慢开始的思绪和讲述。而第二诗节中叙述者回忆起了过去甜蜜的恋爱时光,这里流音重复使用让人感觉情感变得明晰。第三、第四诗节里有叙述者对残酷现实和美好往昔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残忍而令人悲伤,而大量爆破音和重音节单词的使用正好表达了叙述者的感情渐渐达到高潮。第五、第六诗节体现出叙述者在强烈感情宣泄之后,慢慢归于沉思的心里状态。第二诗节中的发音要重而强烈。在第五和第六诗节中元音和爆破音之类的使用很少。
      另外,尾韵在表现情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章的高潮部分(第三、四诗节),尾韵大多已由长元音、双元音外加重音构成,如[g?蘅?蘼n],[?�fai?藜],[?�mai?藜],[f?藁?蘼m],[?蘅?蘼l][gail][i?蘼]。而在其它诗节中,相对则是更多的短元音,并以辅音结尾[ait][?蘧n][el](第一诗节),[?蘅?耷][i?蘼t](第二诗节),[ed][t?蘩?藜?蘼n](第五诗节),[it][?蘅t][bi?蘼](第六诗节)。在最后一诗节中多以简短的尾韵和相对简短的诗行,表达了叙述者强烈的悲哀宣泄后的疲惫,又渐渐陷入思绪之中。我们知道长元音比短元音要饱满,第三、四诗节中的尾韵明显的比其它诗节中的发音更具情感力量。同时,第三诗节中的单词“gone”和“all”的发音与人在悲痛哭泣时的“o”的发音相似,表现了叙述者的悲痛达到了顶峰。
      诗中叙述者从第二诗节回忆起美好的过去,到第三、四诗节中今昔对比出来的痛苦达到高潮,对于叙述者情感变化节奏的表达,诗人还运用了三个语法的停顿,如“He watched me to the clocks slow bent...”“And now he’s gone;and now he’s gone...”“Well it is finished-past,and he”。省略号和破折号制造出更沉重悠长的感情,与本诗整体的基调一致,也更能体现出叙述者无法抑制的悲伤之情。而finish和past这两个单词在意思上是都表示使事情的完结,但在时间顺序上有着递进的意义。finish表示一件事情的完成;而past则不仅指事情完成了,而且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哈代使用具有递进意义单词是为了体现了叙述者逐渐增长的失落和悲伤。
      这首诗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尽管哈代在这首诗中用词简单,但却不乏特色――使用自己创造的单词,如“chimney-sent”,“super-fire”,“A-standing”和“unbe”[1]等词。而诗行“he watched me to the clocks slow bent...”则采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我们知道时钟走动的嘀嗒声正常情况下是均匀的,而对情侣来说它走得好像很慢很慢。其实不是时钟慢了下来,而是哈代用来传达情侣间相看不厌,以至感觉不到时间流动的那种甜蜜感觉。这种两情相悦的情形与接下来叙述者被无情抛弃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
      正好体现了哈代消极的爱情观:再甜蜜的爱情也会在时光中消失殆尽。
      
      三、结语
      
      哈代是一个善于在传统基础上开拓自己风格的诗人。他对诗歌题材的变化,不同格律的变换和诗行长短的交叉都有独特的安排。他用词简单,具有诚挚的朴素美,而自创词又为他的诗歌增加一份新意。通过对《苔丝的悲哀》一诗的分析,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哈代的诗歌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巧妙。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哈代诗歌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43,166,174.
      [2]Florence Emiliy Hardy.The Life of Thomas Hardy 1840-1928[M].London: Macmillan & Co Ltd,1962:291.
      [3]Geoffrey N.Leech.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gman Inc.,New York.1987:78.
      [4]Laurence Perrine.Sound and Sense――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M].Harcourt,Brace & WoInc.New York.Burlingame.1963:148,149,150.
      [5]刘世平.文学文体学: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3.

    推荐访问:文体 悲哀 分析 苔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