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2022以共同富裕为话题作文(精选文档)

    时间:2022-09-24 08:3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以共同富裕为话题作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以共同富裕为话题作文(精选文档)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的作文4篇

    第一篇: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的作文

      【 - 阅读答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悦纳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政策

      知识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及我国应该怎么做;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和如何实现共享发展

      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政策

      难点

      悦纳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生活观察:1.我与父母乘坐高铁暑假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2.我暑假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整改。3.我暑假帮家人在市场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网上服装店却生意火爆。

      思考:思考:从三位同学暑假经历中,你发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谈感受

      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讲授新课

      一、预习教材,出示提纲

      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2.在经济领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怎么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什么?

      4.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做?

      5.为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应该怎么做?

      二、新授新课

      (一)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1、视频:《改革进行到底》片段——经济困境表现

      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3、教师小结:新时期,经济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有问题和困难。

      4、知识讲授:改革升级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体制改革。什么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5、案例分析:教材P9-10 探究分享 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调整,并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要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和转变发展方式?

      6、师生交流,教师小结:在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社会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

      (二)共享发展成果

      1、你说我说:你是如何看待“共享发展”的?

      3、教师小结: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4、合作探究: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做?

      5、互相交流小结: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方。

      三、教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阅读

      四、拓展延伸:视频播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读材料思考:在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理解什么是共享发展

      学生读知识拓展材料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读书初步感知本课基本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理念

      板书

      走向共同富裕

      一、改革进行时

      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2、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应该怎么做?

      二、共享发展成果

      1、理解共享发展理念

      2、实现共享发展,我国应该怎么做?

      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发展变化大家谈

      活动:阅读教材第9页“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活动:阅读教材第10页“探究与分享”。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活动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活动:阅读教材第10-11页“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相关链接: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活动五:实现“共享发展”

      活动:结合教材第12页“探究与分享”,谈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归纳总结:(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3板书设计

      走向共同富裕改革进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对待改革的态度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不断弘扬改革精神

      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4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易于理解。上好本课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篇: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的作文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的作文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的作文


    浅析“共同富裕”
    在教了九年级思想品德(山东版第四课第二节 “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一课后,我感觉到初中学生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理解还有偏差。现在根据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我的教学体会很肤浅谈谈对共同富裕的认识:
    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富裕?人们的财富积累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富裕呢?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财富积累的量不同,人们对于富裕的认识是不同的。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上经常说的“万元户”,这在当时是家庭比较富有的象征。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现在一部分人的月收入都达到万元左右了。那么这时“万元户”已经不是富有的替名词了,因此我认为富裕是一个变量,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它的内含量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是无止境的。

    另外,社会中的个体因自身生活环境、阅历层次、思维观念、欲望等方面不同,对富裕程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普通居民认为能够丰衣足食、有稳定的收入、有一定的积蓄。这就是富裕的生活,而有些人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满足享受生活和发展生活的需求,即满足休闲娱乐、投资等方面的需要并有所结余才是富裕的生活。也就是说对于富裕而言有的人认为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有的人认为是精神方面的满足、有的人认为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满足。可见,社会群体需求不同,对富裕的要求程度是不一样的。

    富裕还可以进行纵横向比较。即与过去相比你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与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相比,自己的生活处在哪个层次?通过比较来衡量自身是否富裕。所以对于富裕的理解,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富裕可以理解为:从量的角度看是自身财富的提高,从质上看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其次,再来认识共同富裕,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就是一同达到富裕的,把共同富裕认为同等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是错误的。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可以看出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趋向多元化的,决定了社会个体对财富的获取方式是多元化的。这就会导致社会个体得到的财富是不等的。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实现同时、同等、同步的富裕。

    社会中每个个体自身情况千差万别,由于职业不同收入就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消费支出就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就会出现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时空达到同等、同时、同步的富裕。


    把共同富裕认为同等、同步、同时富裕在现段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理想的大同世界或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看到。因此,我们现在讲的共同富裕就是允

    推荐访问:作文 共同富裕 为话题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作文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的作文 以共同富裕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