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外交词语3.0版

    时间:2021-07-02 16:01: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13年6月7日,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的“习奥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美关系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表示:现在是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可以把美中关系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会晤期间,习近平表达了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同时,他又一次在重大外交场合阐述中国梦:“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和世界梦相通。在与世界对话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始终贯穿着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理念,而“和平发展、共同进步”这样的词汇,在世界上是“通用语言”。
      “和平发展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个外交概念是目前在国外影响最大也是受到认同最多的词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归泳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外交概念在中国外交史册上留下各个时期的烙印。寓意深厚的原创外交词汇更是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词汇有的独具“中国特色”,有的是“世界语言”,它们的传播效果各异。
      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外交该如何“说”,如何利用小小的词汇让世界能正确地听懂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
       1. 0时代——革命
      据归泳涛解释,外交词汇是一种对国家外交理念和政策的高度浓缩,它反映中国外交的一种根本想法,而公共外交则是执行这种想法的手段。
      “外交中值得记忆和传播的概念,首先不是来自于创造词语,而是来自于外交行动的创造力和外交行动背后的国际意识和战略眼光。所谓‘概念’,是在对这样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行动中总结出来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外交本身为经济建设服务,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可金介绍,中国提出的概念本身和西方相比存在结构性劣势,因为全球化整个一套话语由欧美国家主导。
      赵可金将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外交概念概括为1. 0时代,它的主题是“革命”。1. 0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外交词汇是“三个世界”。
      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Alfred Sauvy)在《观察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而真正让“三个世界”在世界上火起来的人还是毛泽东。
      毛泽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提出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的理论。他的这一思想萌芽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雏形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战略,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思想。
      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尽管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受到的赞成、反对争议和讨论非常多,但中国外交概念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排名,“三个世界”概念长期位居榜首。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代政治家们还创造了诸多气势恢弘、影响深远的外交词汇,比如“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东风压倒西风”等,这些词汇不仅增加了中国人民的勇气,也提振了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
      还有“乒乓外交”、“小球撬动大球(地球)”等,至今听起来也令人动容。
      1. 0时代的外交概念虽然在当时世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但如今的使用频率已然不如从前。“外交话语附着于外交事实,外交事实不存在了,外交话语肯定要跟着变。”赵可金说,“建国初期我们的外交是为了完成世界革命的事业,我们是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分析外交,不急于跟帝国主义国家建交,话语是对立的,所以那时候的外交话语是很容易识别的。”
       2. 0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国家的发展重点也从阶级斗争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外交话语自然也跟着变了。赵可金将改革开放以来的2. 0时代外交概念关键词概括为发展。
      “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谐世界”等外交概念都在新时期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外交实践。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面临着新的更深刻的相互调适。在调适过程中,某些外交概念由于遣词造句、转译等原因,传播到西方被曲解了原意。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时至今日,“韬光养晦”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词之一。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熊光凯曾在题为《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文章中说:“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日益紧密。对‘韬光养晦’一词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向外界介绍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传统战略文化的了解,维护并进一步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也正是我们在公共外交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然而,多年来不少西方人士在解读“韬光养晦”一词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翻译不准确,甚至有意曲解的现象。这些错误的译法和解读又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以此来攻击抹黑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
      例如,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就专门引用并特别强调了邓小平同志过去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其中“韬光养晦”所用英文直译为“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推荐访问:词语 中国外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