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我对隶变的认识

    时间:2021-06-29 04:00: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隶变的原因及过程更是大家着重研究的两个方面。出土的简牍帛书都是研究隶变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本文拟通过对出土的简牍文字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论述隶变的原因及过程。
      关键词:隶变;过程;原因
      [中图分类号]: 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1
      隶变,是指与隶书的产生有着连续发展线索的书体演进变化现象,简单地说就是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东汉时期隶书才完全成熟。
      在书法史上,我们把隶变的过程指为书法艺术自觉的前奏。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可以说,这是书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王宁先生在《汉字学概要》一书中说:“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汉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相形意味,摆脱了古文字婉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今文字阶段。正因为这次转变给汉字带来如此剧烈的变化,文字学上便专门为它取了个名称,叫‘隶变’。”
      要研究隶变的过程,我认为简牍帛书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资料。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简牍帛书上字体的分析来体会隶变的过程。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能为我们的研究指引一条大道,可能因为资料本身的作用不同或书写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认识隶变。
      简牍崛起于殷商时期,“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册”就是竹简。这说明在殷商时期就开始有竹简书了。
      隶变初期的书写面貌以战国时期的青川木牍最为典型。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古隶书迹。木牍上的书体是由大篆直接变化而来的,但已对篆书的笔画做了大胆的省略和合并。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有与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这两者都是少数,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笔势、笔顺、笔画连结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书法作品。还有与之同时期的,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帛书以及天水放马滩秦简等,他们或许风格各异,但不可掩盖其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他们在篆书的基础上有所省草简化,字形也多取横势。古隶的基本特征已基本呈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形。
      2002年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里耶秦简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青川木牍更成熟一点的古隶的面貌。在同一简中,同一个字有的用篆书,有的用隶书,也有篆隶的杂揉。
      隶书的产生标志着隶变的完成,这时的隶书已经成熟,与秦简上的古隶不同。我们可以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乙本》上看到成熟的隶书。此时的隶书已经具有非常鲜明的装饰性,横画形态上已经具备蚕头燕尾的特征,正如《艺舟双楫》中说:“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经过这几个阶段,由篆到隶大致从这几个方面有所改变:
      一、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为了书写方便,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同时在成熟的隶书中笔画的装饰性大大增强,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笔画形态,左下、右下的笔画也伸展自如,在整体严谨的格局中融入活泼生动,舒卷自如的视觉特征。
      二、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另外,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还经常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从而达到简化字形的效果。
      三、圆转的线条变为转折的笔画从而提高书写速度,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并创造性的加入提按,造成 “一波三折”笔画形态。
      由此可见,隶变就是不断的去除篆书的痕迹,重新为隶书确立体势,从而形成这样一种相对易识易写,实用性更强的字体。
      关于隶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适应了汉字由繁到简发展的内在要求。汉字在书写过程中有两个目标,一是辨认方便,而是书写快捷。文字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方便大家辨认,同时也要满足快速书写的需求,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交流的需要。
      其次,书写材料和书写手法的改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篆书艺术化为主导的纵长体势到隶书以横画为主导的横宽的体势,这与书写材料的形状大小密切相关。给文字一个确定的空间,文字就要与这种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这个空间里寻求妥帖的存在。竹木简片是非常窄的,如果要快速的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就要尽可能地在一条竹木简片上写下更多的字,这样就使得排叠的横线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字形也就逐渐由纵长向方扁的形态发展了。
      另外,汉字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的工具,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也能推动汉字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完成向封建制的过度。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原来“学在官府”的社会现状被打破,教育的发展让更更广阔的人群拥有学习的权利。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又导致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文字使用的频率也更高了。这就要求字体更加易识易写,从而提高书写和辨认的速度。
      “隶变”的产生是文字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文字自身的由繁到简的发展方向是“隶变”产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本动力,外部各个因素也对它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2]包世臣《艺舟双楫》
      [3]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我对 浅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