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时间:2021-06-14 00:01: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shh/dshh201812/dshh20181216-1-l.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民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如何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格局上积极作为,值得探索。
      一、救助管理机构的
      社会治理功能
      自从2003年国务院取消收容遣送制度,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就已经从单向的社会管理转型到参与多向的社会治理。根据民政部公开的数据,2017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达300万人次,涵盖人群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涉法涉诉信访人群、重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儿童、家暴受害者、外籍人员等等,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治安综合治理、司法维稳、特殊人群保护等领域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城市综合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综合管理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城市作为流浪乞讨的主要发生地,全国数千家救助管理机构每年要救助上百万人次,大大减轻了城市综合管理的压力。以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为例,2017年救助量为18660人次,流浪乞讨者占比8成以上,其中不乏常年在广州街头流浪露宿者,甚至有露宿天桥下十余年的外地群众经过我们的耐心劝导,弃讨返乡。同时积极推动“三社联动”,大量购买社会服务,通过专项社工服务、街面流动救助、公益组织介入等方式,为广州的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而努力。
      (二)助力治安综合治理
      城市有着流动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的特征,特别是沿海大城市。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相关数据,2016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04.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70.49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广州有高达530多万的外来人口。救助管理机构不仅能实现了民政兜底的功能,而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也贡献颇多。2017年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累计救助被抢被盗被骗等刑事案件被害人1300余人次。除了解决临时食宿、帮助返乡之外,救助管理機构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法治教育、心理干预、综合矫治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率。
      (三)实现特殊人群管控
      城市人口的膨胀,催生人口红利的同时也让一些特殊人群的管控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比如传染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这部分人群因为疾病的特殊性,集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于一身,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部分。根据最新广州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估计,广州市约有超过20万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率达到15.3‰,其中重症精神病患者约5万-7万人。根据《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06〕11号),各省、市民政部门纷纷配套地方法规,规定民政救助管理机构承担着流浪精神病人、传染病人、重大疾病患者的救助救治工作。2017年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救助危重病人、传染病人、精神病人近千人次,在特殊人群管控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四)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人口抽样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女性共计6699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78%,14岁以下儿童人口为226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52%。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及《民政部 全国妇联关于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的工作指导意见》(民发〔2015〕189号),民政救助管理机构,承担着流浪未成年人保护性救助工作及家暴受害妇女的庇护管理工作。对流浪未成年人要进行主动救助和安置抚育,要为其提供文化和法制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等保护性救助,对遭受家暴侵害的妇女提供人身安全保护、心理咨询、纠纷调解、协调维权等关爱服务。
      二、救助管理机构实现社会
      治理功能的创新路径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救助管理机构着力实现社会治理功能提供了思路。
      (一)聚焦社会化,“三社联动”完善救助管理体系
      社会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要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必须聚焦社会化。在社会治理中,社区是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辅相成。随着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也随着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三社”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所承接的服务事项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强联动、强化统筹、增强合力,形成并增强第三方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用。近年来救助管理机构把“三社联动”作为提升服务的探索方向,帮助流浪人员调适社会关系、提升社交能力、舒缓社会矛盾、增进社会融合,能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二)聚焦法治化,依法履职规范救助管理程序
      立法层次不高、法律法规碎片化是影响救助管理机构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经过十几年的酝酿,至今仍然没有纳入到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无疑是个遗憾。提升《社会救助法》的立法层次,将其转为人大立法,避免行政立法层次的部门分割和利益冲突,着力解决如救助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目标定位、体系框架、经费支持、监察体系、程序等已经迫在眉睫。整合现有的各种救助制度,尤其是要细化各项救助制度的内容,如财政支持体系、监管体系、内部管理体系以及责任追究体系等,使各项救助都能做有法可依。另外还要完善与临时救助有关的其他法律制度建设,比如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只有完善法治体系,才能不断做到重心下沉力量下沉,实现依法治理的目标。
      (三)聚焦智能化,大数据实现救助管理科学性
      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救助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大数据库。利用民政救助管理大数据,与公安部门、城管部门、社会保障等其他部门数据库对接,着力解决重复救助、低效救助的问题。也能够加强部门间的联动,统筹资源建立救助协作平台,确保各项救助政策有效衔接。利用好大数据积极探索解决救助政策政出多门、制度间缺少衔接及整合、管理存在着重复和遗漏等问题,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有效对接,防止“碎片化”救助倾向,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
      (四)聚焦专业化,专岗专才提高救助管理水平
      不论是基于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的高度政策性,救助对象集中管理的特点,还是求助者身体状况复杂特殊的现实,都要求救助管理机构推动专业化进程。与欧美地区发达的社工体系和慈善公益事业不同,救助管理机构作为一级行政部门,让我国的救助管理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这反而更有利于推动救助专业化发展。一方面,要在选人用人上,因岗用人,强调救助队伍的专业性。比如,引进培养具有疾病防疫、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基层配备专业、专职社工队伍。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训、发展和服务工作,加强临时救助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化是救助管理机构实现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

    推荐访问:管理机构 浅谈 中国 救助 民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