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绿杨一座两家村 毛泽东与杨、向两家的情缘

    时间:2020-03-30 07:4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坐落在湖南平江县向家镇山陂村的砖屋里走出的向家子孙,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为民作出了很大贡献。与砖屋相隔仅20多华里的板仓,因杨昌济、杨开慧、杨开明、杨展等的光辉业绩而声名远播。长久以来,两家相互敬慕,相互学习,演绎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向家和杨家由相识到相交,由友情至亲情。经两代联姻,故事影响深远。20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与杨开慧结为伉俪,为杨、向两家亲情的发展,更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杨、向两家两代联姻
      
      蒲塘杨家,原聚族而居,世代务农,较少读书人。直到清乾隆年间,杨家第十三世祖――杨昌济的高祖父杨世纶经缜密考虑,并与家人商量后,才决定将家搬到板仓,以摆脱家族制度的约束。在新环境中,他鼓励家人大胆与外界接触,接受新的理念,为子孙创造了较好的读书环境。杨家十三世祖杨世纶、十四世祖杨延泰、十五世祖杨万英(即杨万田)及杨昌济的父亲十六世祖杨象洛都是太学生。
      向贤曾,乾隆六十年进士,后被授国子监、御史慈督、翰林院修国史等,是岳麓书院山长罗典门生。罗典称赞他“愿而温质,而有其文”。由于潜心宋明理学,笃守程朱之道而声名远播。因著《鲁斋制艺》、 《爱古堂文集》等书,成为当时蜚声全国诗学和教育界的学者,其“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训言对其后裔影响很大。
      向贤曾生有四子,分别为贵铨、贵镇、贵铎、贵镜。贵铎又有四子,为国源、国涵、国鸿、国洽。
      贵铎公长子、二十六世祖国源,没有儿子,生一女,嗣子由胞弟国鸿次子泰椿过继。
      清嘉庆年间,杨家十六世祖、杨昌济的父亲杨书樵娶向家二十六世祖向国源之独生女――杨昌济的母亲为妻。这就是杨、向两家的第一次联姻。令人称奇的是,杨昌济的祖母和杨昌济的外祖母系同胞姐妹,她们来自长沙县葛家桥名门望族黄家,系黄澹斋之女。
      国源嗣子泰椿,号寿吾,清授奉政大夫,五品衔候选通判,生五女三子。长女向振恺,次女向振熙,三女名字不详,四女早年去世,小女向�虚。长子向理卿,次子向明卿,三子向定前。
      杨昌济因父母早逝,故常在杨、向两家轮流生活、学习。他天资聪颖,在杨、向两家的培养下,十五六岁时便已成英武魁伟、知书达理的少年。向振熙与杨昌济年貌相匹,此时也已出落得端庄贤淑。小时候他们在一起读书,一起劳动,一起玩耍,很融洽。长大了,更是心有灵犀,一个细微的表情或动作都可以叫对方心领神会。久而久之,他们相爱了。
      1888年某一天,杨昌济与向振熙喜结连理。这是杨、向两家第二次联姻。
      婚后的日子是甜蜜的,但杨昌济并不满足于眼前的这一切。他决心用智慧和汗水振兴家业,以报答杨、向两家的养育之恩。他一度沉浸在登科的梦想中。新婚第二年,他参加长沙县的学试,一举考上邑庠生。但从第三年起,他接连应举,却屡试不第,郁结愁苦中,愤而写出了“孤愤遭穷厄,牢骚损岁年”的诗句。
      深爱丈夫的向振熙除了对他劝慰外,还包揽了所有的事务,让丈夫冷静下来,潜心读书。杨昌济很受感动,在妻子和朋友们的劝说下,慢慢冲淡了对功名的热度,受先祖向贤曾的影响,逐渐将精力转到自学和招徒执教中来。1895年至1898年期间,杨昌济在教学中尝到了乐趣。他躬行实践,因材施教,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
      后来,当他目睹国家积弱,民不聊生,并从书报和人们的议论中了解到时局的急剧变化时,便决心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洪流中。但出路在哪里?他感到茫然。就在此时,国内兴起了留洋热,他从中看到了希望。在与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商讨后,他决心出国求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医治国家和人民心灵中的创伤。他了解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日增,因此潜生留学日本的念头。
      杨、向两家亲友逐渐理解了他的想法,并尽力支持他。杨昌济对此深为感动。1914年,他写的《外大母黄宜人行述》中,就说:“自省粗有知识,实本于家庭之教育,祖父之遗传;外大母(即外祖母)之余泽,不独荣及本枝,且有以及于其所出,可不念哉!吾考吾母之世系(其母亦向家女子,后再述),上溯至鲁斋公(即向贤曾),又以见君子之泽,源远而流长也。”尤其是丈人寿吾公,一生节俭却不吝节衣缩食,资助女婿杨昌济求学。1903年2月,杨昌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日生。寿吾公再度出卖田产,为杨昌济置办行装,并补贴其生活费。同时还留了一笔款项给杨昌济妻小过日子。
      为了不负众望,杨昌济不得不告别妻儿与亲友,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路。在日本学习的6年期间,他夜以继日研读资料,废寝忘食听取讲座,并徒步旅行考察,将中国与日本的国情进行比较,以期找出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学成后,又紧接着前往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进行考察。在英国3年,他阅历更丰富了,眼界更开阔了。3年后,又到德国考察教育10个月。终于在1913年,他回到了阔别10年的祖国。然而眼前的一切,比他想象的更糟。他百感交集,心急如焚,决心以实际行动救国救民。他谢绝了多方要他做官的邀请,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长沙,到湖南第一师范就职。
      
      杨昌济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
      
      此时,位于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已人才荟萃,成为远近闻名的育才摇篮。这里聚集着一批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老师以及一批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在课堂和课余的交流中,学生们被杨老师渊博的知识所吸引,为他高尚的人品所倾倒。他们喜欢上了这位衣着朴素的良师,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听课的人群中,杨昌济发现每次总有一位个子高大、眼光炯炯有神的男生聚精会神地在听课。这位学生时而沉思,时而疾书,时而发问。下课后,杨昌济把他请到办公室交谈,才知他叫毛泽东,湘潭人。毛泽东谈吐不凡,思维敏捷,大气果敢,自此在杨昌济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昌济与毛泽东之间的师生情谊与日俱增。在众多的学生中,特别看重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认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的教育观很清楚,就是培育扶危济世的人才。杨昌济不仅用他的伦理学思想给毛泽东以熏陶,而且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精神,也给了这位年轻人以极大的鞭策。他广博的国外经历,使毛泽东等耳目一新。在旧道德、旧文化所统治的社会,像杨昌济这样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老师是十分难得的。有人评价,韶山养育了毛泽东,板仓培养了毛泽东。
      毛泽东常常求教于杨寓,此时,爱神向毛泽东和杨昌济的女公子杨开慧悄悄走来。刚开始,聆听父亲与学生间的谈话时,杨开慧只是对眼前能言善辩的毛泽东充满好奇。但日子久了,她慢慢地被他卓越的见识、深邃的思维、慷慨激昂的言辞和涉及古今中外的引证所吸引。他俩交往越来越密切,互生倾慕之情。细心的杨师母对洞察到的这一切,佯装不知。
      1918年6月,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杨昌济携妻子儿女北上,担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不久,他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为爱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师生常在家促膝谈心,纵论天下。毛泽东与杨开慧见面的次数也更多了,他们的感情也在悄然间不断升华。杨昌济和夫人默认了女儿与这位学生的来往。
      1919年底,杨昌济积劳成疾。在逝世前不久写给好友章士钊的信中,还恳切举荐毛泽东、蔡和森两人。信云: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办完此事,他感到莫大的轻松。不久,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一天是1920年1月17日,一代宗师与世长辞,终年49岁。
      正在忙于学运的毛泽东 ,一边料理恩师的后事,一边赶忙给长沙向家发电报,望杨开慧的六舅向明卿(向寿吾次子)来北平协理恩师丧事。
      杨昌济一生清廉,没多少积蓄。师生们四处募捐,筹措了一笔安葬费。隆重的告别仪式之后,杨夫人、向明卿,毛泽东、杨开慧等扶柩南下。
      杨开慧和母亲回到了板仓。不久,她来到长沙,入福湘中学读书,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并担负省学联的宣传工作。1920年冬,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冬,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从1922年至1927年,她和毛泽东一起赴上海,回韶山,去广州,到武汉,配合默契地工作着。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的相继出生,给这个忙碌的家庭增添了欢乐。外祖母向氏在他们身边,细心地照料外孙们。她很久没舒展过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杨、向两家人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投身革命
      
      向寿吾的长孙,杨开慧二表弟向钧,少年英俊,博学多才,深受大家的喜爱。杨昌济对这位内侄格外垂青,曾耳提面命,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
      1921年8月,向钧考入长沙岳云中学。通过杨开慧的介绍,他阅读了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等许多文章,亲耳听到毛泽东对时局的分析。毛泽东深邃的思想、风趣生动的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他决心像表姐、表姐夫那样投身社会,改造中华。
      在毛泽东、杨开慧的帮助和引导下,向钧进步很快。他担任学校学生会代表,积极投入学生运动。在毛泽东领导的揭露和抗议赵恒惕政府杀害黄爱、庞人铨的斗争中,他和群众抬着黄、庞两烈士的遗体,在街头示威游行。此后,他投入了由毛泽东领导的声援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工人的大罢工。经过考验,由毛泽东介绍,他于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924年,他任长沙市学联常委、省学联执委、湖南人民反帝大同盟宣传负责人,参与领导长沙学生运动。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长沙,向钧又组织示威游行大会,带领一批学生到日本领事馆,递交抗议书。此后他被选为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执委。再后,他任市学联主席、共青团长沙地委委员、地委学委书记。此时,正临高中毕业的向钧,听从毛泽东的意见,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投入了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
      1925年11月30日,向钧任湖南团省委执行委员、省学运书记,系当时湖南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1927年1月14日,毛泽东来到衡山,对衡山农运进行了12天的考察。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衡山的农运,此时向钧任中共衡山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农运搞得红红火火,卓有成效。
      1927年4月27日,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向钧作为湖南的代表之一与会。他坚决拥护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所进行的斗争。
      “马日事变”后,向钧参与组织了农军攻打长沙的活动。同年7月,他被派往湘潭恢复党的地下组织,随后任该县县委书记。8月6日,他任改组后的省委委员,然后任农运部长,积极参与秋收起义。随后又与毛泽东一起到安源,做恢复市委的工作,向钧任市委书记。10月底,他奉调省委组织局,接任该局主任。他无惧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血腥恐怖,奋勇奔波在新化、邵阳、衡山、水口山、醴陵、株洲、安源等地,巡视和布置年关暴动。
      八七会议后,向钧负责株洲暴动。他在株洲、醴陵等地多次召开会议,有时向钧让堂妹向自冶在棚外站岗放哨。向自冶抱着小白兔以玩耍作掩护,机警地观察周围的动静。遇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信号,棚内人员就立即疏散。她虽年纪小,多次出色完成了哥哥交给的任务。
      同志们为向钧培养了一名“小交通”而高兴,特为他兄妹合影作为纪念。这是向钧留下的唯一的珍贵相片。
      1927年的某一天,向钧到长沙参加秘密会议。由于叛徒告密,他和6名与会者一起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用剪刀剪开他手上的虎口。他的手鲜血直流,他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28年1月24日,向钧在长沙教育会坪(现少年宫)慷慨就义,时年仅22岁。
      向钧是湖南早期革命牺牲最年轻最有为的烈士。向钧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和杰出的组织才能,成为毛泽东早期革命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领导的湖南学生运动、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8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蔡和森在党中央刊物《布尔什维克》上撰文,称赞向钧是“湖南学生运动中最勇敢、最热烈、最努力、最活泼的一个青年”。
      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在致向钧的叔父向明卿的信中写道:“令侄向钧同志是共产党员,1927年曾任衡山县委书记,是个忠实的能干的同志。1927年国民党叛变被捕,光荣殉难。”
      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进行革命活动时,经常遇到危险。毛泽东得到各方亲友和群众的帮助,尤其是向家人多次通风报信,才得以化险为夷。
      20年代初,毛泽东住在长沙修业学校,从事革命活动。有一天,向明卿的堂弟向振篁,突然跑到向明卿家,小声对他说,有人要抓毛泽东。向明卿二话没说,立即吩咐身边的外甥黄景曾(向理卿的二女婿)跑到修业学校报信。当黄景曾刚转回到街口时,反动派的军队就到了。黄景曾倒吸了一口气,以为会出事,结果敌人扑了一场空。事后得知,原来毛泽东闻讯后,马上换了一身短褂离开了家。
      1923年春,毛泽东一家住在长沙清水塘一栋平房内。当湖南军阀赵恒惕探知毛泽东在鼓动河西华实纱厂的工人罢工时,两次派人捉拿他。第一次,向明卿事先从杨昌济生前好友杨宣诚处得知消息,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清水塘,火速通知毛泽东,反动派扑了一个空;第二次,在华实纱厂工作的向家一位亲戚黄藻奇得到消息,立即给向明卿报信。向明卿急急忙忙赶到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正在院中看书。毛泽东听说后,即刻化装离家,反动派再次扑了一个空。
      1927年春,毛泽东和杨开慧寓居武昌都府堤41号。有一天,他们专程拜访了在汉口做生意的七舅向定前,并请七舅帮忙找位炊事员。七舅为他们物色了一位忠实可靠的老乡贺子安。
      有一天,贺子安听到要抓毛泽东的风声,便匆忙赶回家报信。毛泽东一听,随即向贺子安借了一套衣服,并请贺帮买火车票,送杨开慧等人回长沙。火车开动时,杨开慧才发现毛泽东没有跟上来,心急如焚。直至火车到达长沙时,她在车站上看见毛泽东,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原来毛泽东穿上贺的那套伙夫服,坐在最后一节运煤的车厢里。这时的他,满脸黑乎乎地出现在亲人面前,杨开慧才破涕为笑。
      1951年,贺子安来长沙小住,请向定前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还谈及此事。毛泽东回信说 :“子安先生,惠书收到,致以感谢。专此笔复,顺颂康吉。”
      向钧牺牲后,灾难又降临杨家。
      杨昌楷之子杨开明,受毛泽东、杨开慧影响,积极参加革命。1925年秋,他在广州农民运动演习所任干事,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他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在长沙、安源等地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回湘领导秋收起义时,他参与组织安源工人武装起义,上井冈山坚持斗争。1928年他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秘书长,并多次被派往井冈山了解情况,指导工作。7月,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1929年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党中央派他任湘赣特派员,赴长沙、武汉等地开展工作,并参加中共武汉特别支部。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参与恢复重建中共武汉地区党组织工作。同年9月重建中共湖北省委,任省委鄂西特派员。年底,因叛徒出卖,在汉口被捕,押回长沙。敌人严刑逼供,他坚强不屈。1930年2月22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杨开明的牺牲使堂姐杨开慧受到极大打击,她决心完成弟弟未完成的事业,继续革命。此时危险也步步向她袭来。
      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带部队上了井冈山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板仓,随后在板仓一带开展地下活动。
      在白色恐怖下,她无法与毛泽东直接通信。有一段时间,毛泽东只好用化名,通过向明卿转信。他把信寄到长沙大西门“生生盐号”。这家盐号是由向明卿的胞弟向定前和堂兄向朗清等联合开的。每当向明卿接到来信,就等板仓一位名叫缪正和的农民来长沙取,再转给杨开慧。
      在给杨开慧的一封信上,毛泽东写道: “我在这里做买卖,生意兴隆,赚了钱,堪以告慰。”暗指井岗山革命形势发展,队伍扩大。他要开慧将回信寄到江西某地的一个中药铺。
      但有一次,毛泽东的信寄到“生生盐号”,账房先生将信搁在抽屉里,忘了及时交给向明卿。数日后他才发现,将信交给向明卿。这封迟到的信转到杨开慧手中后,毛泽东与杨开慧经“生生盐号”的通信联系便中断了。
      在杨开慧经济困难时,除了杨家人与向家人接济外,毛泽东托弟弟毛泽覃每月到长沙下学宫街18号向明卿家,交给向明卿夫人严嘉一张条子。向明卿凭这张条子往长沙下黎家坡一个钱庄取款。每次取20元,严嘉再将这20元搭给杨开慧。有时向明卿出差外地,此款就由杨开慧五舅向理卿的儿子向复去取。但后来此款也中断了。
      1930年8月,攻打长沙的工农红军撤退后,湖南省“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卷土重来,在各地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悬赏捉拿杨开慧。何键密令追杀杨开慧,并派密探到板仓一带搜捕。
      由于当地群众掩护,杨开慧带着孩子多次转移到向家砖屋外婆家,得到五舅向理卿夫妇及其他亲友向振恺、向漱虚、向锡瑞、向锡芷等的周密关照,才得以脱险。砖屋四周高山峻岭,便于藏匿;向家人缘好,有人通风报信。因此,杨开慧和孩子们在此安全地度过了几段时光。在砖屋居住时,她仍经常只身一人到处访贫问苦,继续宣传和发动革命斗争。
      长沙警备司令部派出的大批密探在板仓一带窥伺,一发现杨开慧回板仓,就到长沙县福临铺保安团告密。
      1930年10月中旬的某一天,杨开慧回板仓不久,不幸被密探发现。次日拂晓,敌人抓捕了杨开慧,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杨开慧8岁的儿子毛岸英。在监狱中,敌人对他们软硬兼施,严刑拷打,却不能动摇她们的意志。
      此时,七舅向定前派“同济布庄”店员杨振湘护送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去南京,与正在南京的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一道找到章士钊、蔡元培、谭延�等营救杨开慧。
      南京政府屈于外界压力,曾致电何键,嘱其缓刑。何键等深知事久多变,他们一方面把南京政府的电报压下,另一方面制造谣言,策划游行示威,叫嚣说: “毛泽东的堂客(方言,即‘妻子’)不杀,别的政治犯都可以不杀了。”
      向明卿的夫人严嘉不顾个人安危,带着幼女向自冶探监送物,见机暗中传递讯息。
      杨开慧从不喜欢打扮,也不化妆。但有一次严嘉去探监时,杨开慧要买一面小镜子和一点化妆品。当时严嘉就觉得她有点反常。严嘉买好所嘱之物递给杨开慧时,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杨开慧安慰她说:“六舅妈,莫难过。杀死我一个,没关系,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 她还叮嘱严嘉: “告诉妈妈,不要难过,帮我带好孩子。”
      敌扬言说只要杨开慧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马上恢复她的自由,遭到杨开慧的严词拒绝。执行处长喊道: “杨开慧既不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又不自首,应立即处决!”
      11月14日,杨开慧被提出监狱。杨开慧大义凛然地走出了省“清乡司令部”特种刑庭。她贴身穿了一件新做的蓝色布衣,衣的外面罩着她与毛泽东分手时穿过的旗袍,脚穿灰色的袜子,黑色带边的布鞋。敌人把标子插到她颈上,用黄包车将她拖往刑场。
      当时,在监狱署担任会计的向澍霖(杨开慧的堂舅)刚好遇见刑车,闻风尾随而去,然后急往学宫街向严嘉报信: “六嫂,不好了!霞妹子(开慧乳名)已被押解到识字岭,会枪毙……”噩耗传来,亲友们悲痛欲绝。
      严嘉与向澍霖合计:装殓开慧遗体,要换洗,找谁呢?她们想到身边至亲中,开慧的表弟媳郑家娟与杨开慧有过较深的交往,她年轻,手脚灵活,她去最合适。于是,向澍霖和郑家娟等人在识字岭的一处荒草丛中找到了杨开慧的遗体,她面目安详,手紧握着,指甲里塞满了黄土。郑家娟含泪为她轻轻擦洗,然后换上衣服、鞋袜。同时他们又从“生生盐号”拿钱购置棺木,决定按开慧生前遗言,将她安葬在家乡板仓青翠欲滴的棉花坡上。
      不久,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得知杨开慧壮烈牺牲的消息,悲痛地说: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寄来30块银元,以杨开慧儿子的名义立碑。墓碑上刻着: “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兄弟先住在严嘉家,后回到板仓。向漱虚、向锡瑞、向锡芷、向佩铭等前往板仓轮流照顾。向理卿、向明卿、向定前等为防何键加害毛岸英兄弟,派杨振湘护送他们去南京,再与李崇德(开慧之嫂)一道将他们送往上海。
      革命自有后来人。杨开智之女杨展,因为受到姑父毛泽东和姑母杨开慧的影响成长很快。她在周南女中读书时,任学生会学习部长。1938年和进步青年一道奔赴延安。1939年进华北联合大学。1941年选为华北联大第二届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延安期间,她受到毛泽东等领导的直接教导。
      1941年秋,日本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在一次紧急转移中,杨展失足坠崖,身负重伤,因无法抢救,不幸牺牲。1949年8月4日,毛泽东致电杨开智。电文称: “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
      
      毛泽东对杨、向两家老人的深情厚谊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杨开智将老太太健在的消息电告毛泽东。毛泽东欣慰不已,当即回电致意。8月10日,他写信给杨开智: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京。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念外祖母。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
      9月,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回湘省亲,毛泽东即托朱仲丽给杨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同时附有一封信: “杨老太太: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皮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朱仲丽看望杨老太太时,转达了毛泽东的一个口信。她对杨老太太说: “主席想接您去北京,由他亲自照顾您老。他请开智夫妇送您去武汉,这一段火车票费用你们自理。从武汉去北京,由林彪用飞机护送。”
      老太太能听懂普通话和长沙话,但不会说,只能讲浓重口音的平江话。她的话由杨开智逐字逐句翻译。老人缓缓地回答说: “我不去!南京、北京我都去过了,住敷(“够”之意)哒!”当杨开智将这一句话翻译给朱仲丽时,朱仲丽感到很意外。
      事后,杨开智将以上的讲话原原本本向七舅向定前及在旁的亲友作了介绍。大家都为毛泽东的赤子之心所感动,也为老太太朴实无华,毫无奢求的嘉言懿行所感染!
      10月,毛泽东指示湖南省委:“杨开智夫妇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
      1949年11月,杨开慧五舅向理卿的三儿子向三立在毛岸英的陪同下来到中南海丰泽园晋见毛泽东。一见面,毛泽东就带着浓厚的乡音亲切地问: “你就是向三立同志吧?你家里人都好吧?杨老太太好吗?”他仔细地倾听向三立的回答,不时还插上几句。华灯初上,他们共进晚餐。席间,毛泽东一一问到向家老人,讲话时特别提到向明卿,说: “明卿先生忠厚老实,是一位好人。”
      1950年5月,杨老太太八十大寿。毛泽东一直记着岳母的生日,他提前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给外婆拜寿。临行前 ,毛泽东还给老太太写了一封信,由毛岸英亲自转交。信云: “杨老太太尊鉴: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永祝康吉!毛泽东 江青 一九五○年四月十三日”。
      毛岸英的到来使杨老太太十分高兴。她对外孙说: “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颗平常人的心。”她还说: “过去我常给他做些好吃的,现在不能做了。”毛岸英向外婆问长问短,转达其父对老人家的问候和敬意,使老太太获得很大的安慰。
      5月26日上午,岸英由外婆、舅父母陪同,来到长沙市一仓里4号向定前家拜望。在毛家、杨家、向家亲人团聚的家宴上,岸英代表父亲向亲友们反复致谢。
      谈到这次回湘探亲,岸英说:“爸爸要求很严,规定了三条:一、不准坐软卧,只能乘硬座。在长沙只能步行看望亲属,不准坐小包车;二、不准插手亲戚的工作安排;三、不准带警卫。我遵守了前两条,至于最后一条,因为湖南刚和平解放,情况复杂,省委为安全考虑而特地安排的。”
      他又对亲友们说: “毛泽东的亲属,要带头遵纪守法,做好工作,决不能以领袖的亲属自居。一产生优越感,就会脱离群众。全国人民对我们期望很高,我们要处处注意影响。”他询问身旁的表弟学习的情况,深情地说: “我深感学习技术的重要性,表弟们要好好学习。光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愿是不够的,必须有真正的本领,对技术精益求精。你们的条件多好啊,我真羡慕!”
      不知不觉已到正午时分,向家特地请了一湘菜名厨做了家乡口味菜,以庆祝毛家、杨家、向家的大团聚。岸英请老人先动筷子,自己拿了碗为外婆盛汤夹菜。牙齿不全的杨老太太满脸微笑,尽情地享受外孙的孝心。
      1950年全国分批进行土改。岸英回湘,正值土改全面展开的前夕。在此之前,毛泽东曾经与当时湖南省领导王首道就杨家划成份一事有过一次谈话。毛泽东对王首道说: “杨家是地主。但她家里为革命牺牲的人多,可以免于斗争。”
      毛岸英1950年回板仓为母亲扫墓。在作农村土改工作调查的一天晚上,农协和土改工作队一道召开了会议,毛岸英列席。其主要内容是为杨家划成份。贫协主席主持会议,毛岸英作了讲话。岸英问出席会议的人员,杨家应该划什么成份。大家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好启口。毛岸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有人认为杨家可划中农,有的说要划富裕中农,有人说杨家应划富农,还有人认为杨家应划自由职业。岸英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土改法》,领会和贯彻其精神实质。岸英打开《土改法》,和大家逐字逐条进行学习,特别是有关地主与富农的区别,中农与富裕中农的区别的章节。一贫协负责人站起来说,根据《土改法》关于划分地主的条例,杨家应划地主。这时毛岸英站起来表扬说: “这位同志土改法学得好。对,杨家应划地主。”
      毛岸英随后问大家,杨家在地方上表现如何。大家如实地反映,积极发言,说杨家虽拥有一定量的田产,但一半田原属杨开明家。他们家境一直不好,却对周围乡亲很好,而且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情况特殊,应该酌情处理。
      毛岸英和与会人员分组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最后杨家被划为地主,但按烈属对待。
      1951年,毛泽东又派次子毛岸青回湘,探望外婆及亲友,之后,毛岸青由舅父母陪同,到一仓里4号拜访舅外公向定前。
      全国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按月给杨老太太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一直到老人去世。
      向振恺系杨开慧的大姨妈。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为筹办“文化书社”所需经费时,她曾借给100块光洋,这笔钱是她大姨妈纺纱所得积攒下来的。解放后,毛泽东派人将老人接到杨老太太身边,并寄生活费,使其颐养天年。
      1954年,向理卿、向明卿夫妇先后由湖南平江迁居北京子女处不久,毛泽东就派秘书田家英给两家送去安家费。过了一段时间,向理卿一家按政策享受烈属待遇,向明卿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9年6月,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并于6月25日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然后返回长沙,下榻省委招待所蓉园。在蓉园,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杨开智、李崇德夫妇,并同他们共进晚餐,合影留念。
      1960年至1962年,当毛泽东得知向定前家生活有困难时,即刻委派中共中央办公厅两次汇款给向定前。
      1960年杨老太太九十寿庆,毛泽东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家乡,便给杨开英写信,并交钱给她,嘱其代购礼物贺寿。信曰:“开英同志:杨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问候。毛泽东 一九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1962年春,毛泽东叫毛岸青、邵华回湖南看望外婆,并为母亲祭扫陵墓。毛岸青、邵华双双回到长沙,带去了其父亲对亲人的问候。
      1962年11月,杨老太太在长沙谢世。噩耗传来,毛泽东十分悲痛,随即发出吊唁函,以表哀悼,并寄上500元,作为杨老太太的安葬费。信云: “开智同志: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 ,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敬祝大安。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寄托了他对恩师杨昌济的尊敬,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中,杨、向两家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毛泽东和杨、向两家的老人大都谢世,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从板仓和砖屋走出来的几辈人,用低调、朴实和勤奋,诠释着他们的信念:明明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推荐访问:两家 情缘 毛泽东 毛泽东与杨、向两家的情缘 杨开慧最漂亮的照片 杨开慧故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