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浑然天成 [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时间:2020-02-25 07:17: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亲爱的陈老师:   您好!   读您的“陈老师信箱”已经两年多了,我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总是教我们怎么写作文,有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还配上了很多例子,通俗易懂。
      今天,我终于鼓足勇气给您写封信,因为,我也想向您提问,希望您能为我解答啊!
      这几次作文,老师给我的评语中总是写“过渡不自然”。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两段话之间要过渡啊,而且究竟应该怎么过渡,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过渡呢?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祝您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浙江东阳 杨菊影
      2011年9月30日
      俗话说:“过河要架桥。”写文章也是如此。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过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桥梁,离开了必要的过渡,文段与文段之间就会脱节,巧妙过渡,方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首先,过渡可以使写作者的思路连贯,文脉畅通,浑然天成。其次,文章过渡得自然、巧妙,读者就不会感到突兀、生硬和费解。因此,过渡的词句或段落既要合乎情理地自然转换,又要尽可能地简短精练,不能喧宾夺主。“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这次,陈老师就怎样进行文章的过渡和同学们好好谈一谈。
      一、内容转换处过渡
      一个内容写完了,准备要写第二个内容,这时需要用个过渡句(或段)使前后两个内容衔接起来。
      比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郑成功》,这篇文章最主要向大家介绍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件事,作者在写完“收复台湾”这件事,开始写建设台湾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进行过渡: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力发展生产。”
      前半句话承接前面的收复台湾,后半句话引出建设台湾的具体内容,就是因为这句话,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
      再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身残志不残,一直顽强地活着,并且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然而课文不只是介绍霍金的传奇人生,还向读者介绍了他那令人折服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在文章内容的转换处就有这样一个过渡段: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这个过渡句自然成段,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作者还用了一组关联词“不仅……更……”将文章内容又向前推进了一层。
      二、地点转移处过渡
      许多文章的故事情节随着地点的转换而变换,随着地点的转移而推波助澜、精彩叠加。所以许多文章在地点转换处也设置了过渡段。
      比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先是讲在厅堂上,林冲对洪教头高傲无礼的一再谦让,而后讲在厅堂外,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故事情节一再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地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厅堂上来到了厅堂外。作者因此写了这样一个过渡段:
      “月亮已经上来了,照得厅堂外面如同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
      这段话把读者的视线从厅堂上带到了厅堂外,故事情节也随之从“斗嘴”转向了“斗武”。
      再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典型的移步换景的游记,每一处景点的描述都是随着作者游览地点的转移而转换,所以几乎是每一自然段的开头都有一个过渡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迎着溪流。”
      这两个自然段的开头告诉我们作者还在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这告诉我们作者已经到了洞口。
      其实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不仅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有过渡句,好多自然段的结尾处也有过渡句。
      如:介绍洞口那自然段的结尾“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介绍外洞那自然段的结尾“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也就是说过渡句不一定都要安排在自然段的开头,也可以视文章的具体情况把过渡句安排在结尾处。
      三、时间推进处过渡
      还有许多文章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于是作者往往就会在时间转换处安排一个过渡句段,以起到衔接转换的作用,、在苏教版教材的很多课文中都可以看到在事件转换处过渡的例子。
      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西湖》,作者先是介绍了白天赏湖,从放眼远眺和穿行在西湖边两个角度介绍了西湖仙境般的美丽;接着介绍了月光下的西湖美景,在开始介绍夜晚时分的西湖时,作者用了这样一个句子进行过渡: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白天赏湖美不胜收,而夜晚月光下的西湖又会给人带来别样的享受,吸引着读者饶有兴趣地继续读下文。
      再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这是一篇极其优美的童话故事,先是讲述了黎明时分小动物向小露珠打招呼时对它美丽的称赞;接着讲述了上午在霞光的映衬下小露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美丽;再然后讲述随着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渐渐变成了水蒸气和大伙儿告别。在这三个故事情节之间都与时间的转换密切相关,所以也都安排了过渡句:
      “一会儿,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爬上了东山,染红了天空,照亮了大地。”这句话意味着黎明时分已过,太阳出来了,整个世界将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焕然一新,小露珠此时此刻也显得光彩熠熠。
      四、内容转折处过渡
      还有些文章的内容不是按自然规律顺着平常思维一写到底的,而是存在着一些变化和转折,从而更具曲折动人处,更添文学艺术性,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于是在文章的内容转折处也需要安排过渡句段。这种过渡在我们的课本中也并不少见。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就有这样一个自然段: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面对人生的种种坎坷经历和磨难,如果阿炳从此意志消沉,又怎能谱写出享誉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呢?正是因为“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所以才有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也有这样一个在内容转折处的过渡: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
      一般人遇上如此多的沉重打击(生活的艰辛、名人的嘲讽、出版的失败……)又怎能坚持下来呢?然而夏洛蒂三姐妹却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而是毅然决然地改写小说、
      五、总分总之间过渡
      在我们小学阶段有一部分总-分-总(包括分-总、总-分)结构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主题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更加清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在段落间出色地使用了过渡句段。
      比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秦兵马俑》就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在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之间,有这么一个过渡段: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在这个过渡段中,作者也使用了一组关联词“不仅……而且……”,可见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特点更加重要,更加能引起参观者的兴趣,也更能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而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结构的文章,开头一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总领全文,而后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话不仅是该自然段的中心句,在结构上也起着过渡的作用: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
      以上所举的一些例子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以致用。另外还有一些在小学课文中不常见的过渡方式,如:插叙处过渡、倒叙处过渡、叙议处过渡……这些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熟悉。
      一篇成功的作文,肯定是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的好文章。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特别注意学习,在作文时更要学会自然过渡,这样才能使写出来的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推荐访问:环环相扣 浑然天成 环环相扣 浑然天成 环环相扣 环环相扣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