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文学史》课学习方法浅说]

    时间:2019-01-12 03:34: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文学史》课,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该门课程体制大,头绪多,内容庞杂。在高校中文系所有的专业必修课中,这门课程所花的时间是最长的(一般都会持续四个学期,有的甚至长达五个学期)。笔者是一所高校中文系《中国文学史》课的骨干教师,不止一次有学生向我询问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故撰成小文,聊当解答吧。
      1.理清史的线索,掌握总体框架。既然是文学史课程,就少不了一个史的线索。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必须抓住这条线索,将这门课程的总体框架了然于心。我很赞同一种读书方法:读书,要首先将书读薄,然后再将它读厚。这里所说的将书读薄的过程,就是掌握其总体框架的过程。像《中国文学史》这样的体系庞大的课,更是必须在学习之前就首先明确的一点。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刚开始学习,哪里会有史的线索?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史的线索一定是贯穿于《中国文学史》课程的。并非只有到了学习完了这门课程后,才能着手去理清史的线索。也就是说,学生从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到课程结束,都应该分时期、分阶段理清其中的史的线索。到最后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将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史的线索再进行排序,课程的总体框架自然就会了然于心了。
      除了通常以时间为序梳理课程的总体框架外,还可以按文体排序,这样,各种文体的发展史亦可清晰呈现。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本《中国文学史》就变成了各文体的小史,例如诗歌史、散文史等,这对于完整把握各文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2.熟悉作家作品,填充框架内容。如果将一门课程比作一个人,那么框架是它的骨架,而具体内容则是它的血肉。只有骨架是构不成一个人的,必须有血有肉,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中国文学史》课程也是如此。只有史的线索、只有框架构不成《中国文学史》课,必须以不同时期具体的作家作品填充起来,这门课程才是完整的、丰富多彩的,才会具有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分时期、分阶段的理清课程的框架后,再将各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填充进去,那么整个课程的内容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谓纲举目张,当你提起某一个时期的史的线索时,那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就能呈现在眼前。《中国文学史》课程就成了一个鲜活的、灵动的世界:各个时期的作家凭借他们的作品在我们面前粉墨登场,演绎各自或欢乐或悲伤的精彩人生。而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就能汲取到我们需要的营养。这些被我们所汲取的营养,通常与我们自身的某些特征是相通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将书读薄后又将它读厚的过程。这个厚,代表的是具体内容的填充和掌握。对于学生来讲,必须将具体内容理解消化,才算完成了将书读厚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将它填充起来的话,并非实质意义上的将书读厚。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在课堂上通常强调的东西。
      3.涉猎学术书籍,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前两个步骤仅仅是就掌握这门课程的教材知识而言的。但是正像很多其他的课程一样,仅仅掌握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内容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所以有常研究常新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涉猎一些学术书籍,掌握这门学科的前沿信息,然后,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挖掘,以此作为自己初涉学术领域的尝试。
      一般来说,在初涉学术领域时,起步要尽量高一些。所以,在选择学术书籍时,要注意其学术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尽量选择一些名家的著名研究著作来读;如果是单篇的学术论文,则应当选择诸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公认水平较高的刊物来读。除了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外,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名家论证观点的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吸收。
      4.尝试学术论文写作,巩固运用已学知识。在尝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之初,就有一个问题存在:在翻阅了一定的资料后,总是觉得学术真的有那么高深吗?怎么我觉得别人的研究并不如何深入,所有的问题别人说的怎么都那么浅显呢?但是,当你真正决定要写一个问题,真正动手时,才会发现,所谓眼高手低是什么样的感觉了。所以尝试学术论文写作绝对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一定要勤于动手:首先,对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资料,不管是过去的,还是最新的;其次,在梳理资料的基础上,能发现前人研究中遗漏的空白点,是最好的了。但是由于中国文学史研究者众多,研究历程已历数百年,空白点自然不会很多。所以,发现不了空白点是很正常的,能发现一些有待深入的问题已经相当不错了。最后,从发现的点上入手,开始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一些相关的知识,通过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逐渐发掘出这门课程的内涵。引起自己对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使自己能投身到其中。只有这样,《中国文学史》课课本中的死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都是第一位的。对于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可能会更投入一些。所以,无论哪门课程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课程有意义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能够以快乐的态度对待学习。而当学生真正能够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时,他就会发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例如文学与史学等),学习方法也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一件快乐的事情。以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学习,学生一定会战无不胜。相反,如果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自然会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去学习,更不愿意去挖掘深层意义。那么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目的就难达到,而教师要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自然也就沦为一句空话。

    推荐访问:浅说 学习方法 中国文学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