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主题教育 > 正文

    “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作用机理与价值创造

    时间:2023-05-31 20:35: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贺克,李越恒,牛玉清

    (1.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63;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300)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各领域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进一步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前景广阔且潜力无限,“互联网+”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产生着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需以教育为基础,人才作为关键,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各类要素和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作为创新创业的根本,人才尤为重要,人才的培养以德为先,高质量的双创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顺应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双创引领”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并在实践中不断走深走实,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呈现出学科化发展取向,高校根据“互联网+”的要求,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然趋势和导向,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本质方面具有共性

    “培养人”是双创教育的本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创新创业的教育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通过实施双创教育,帮助学生明晰职业定位,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正确的三观,并为学生提供从事实践的精神能力和综合道德素质为育人目标。前者侧重于实际能力的指导,后者侧重于内在素养的培养,但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找准定位,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在育人目标方面具有共性。在内容上,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都非常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育人本质方面也是如出一辙,都要求学生通过树立正确的三观且通过在现实中践行三观来促成自身理想的实现,来推动自我价值的实现。两者在育人目标、内容、本质方面的共性让融合在机制上具备了可行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能够互为补充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双创教育存在理论支撑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薄弱、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内在管理,一旦遭遇困难,往往缺乏坚持的毅力,变通思维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令创业之路举步维艰。而与之相反的是,思政教育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情境的设置,学生缺少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机会,很难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程也因此成了“纸上谈兵”。此外,思政教育还存在难以实施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主体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的问题,教学内容跟互联网时代内容契合度也不高。两者虽各自存在短板,但却可以互为补充。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因为协同育人理念不够强、机制建设较粗放等原因,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壁垒重重。

    (一)融合目标尚不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虽存在共性,但由于实施主体对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及预期回报存在“不可预知性”,导致两者存在融合目标定位不清晰。具体分析,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在思政教育融合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是文本讲授法,即围绕某个创业案例或者思政知识点进行讲解,导致融合流于形式。教师虽会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应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但因为缺乏合理的理论引导机制,很多内容与思政理论之间没有紧密结合,难免令人感觉有些牵强。

    (二)融合体系尚不完整

    成熟完善的融合体系不应是浅显的两种课程的穿插教学,不是简单地运用思政知识分析双创教育问题,或者用双创教育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实际上,在育人方法方面,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缺乏多元化融合方法的辅助;
    育人场所方面,融合的场所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上;
    育人主体上,尚未充分整合协同企业的力量。

    (三)融合内容缺乏创新

    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自成一脉,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各自的学科知识习得和知识系统的构建,已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两者在育人目标、育人思想等方面虽具共性,但各自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使用的教材等并没有紧密的关联性,教师在采集、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着眼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忽略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元素的创新设计。

    (四)融合信息化水平不够

    依托互联网搭建的学习平台具有学习资源丰富、能进行模拟实践训练、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可以在线进行交流测评等优势,但大多数院校并未围绕两种教育融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重要信息构建一体化、专业化的教学平台。传统的教学平台无法根据互联网时代特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围绕两种教育的融合来搭建专项学习板块,难以实现与社会企业进行有效对接,无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五)融合效果的难以证实

    一般情况下,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分别由不同院系或不同机构实施教学和管理,没有对两种教育融合实施统一管理的部门和机构,尚未构建对融合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机制和体系,导致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获得具有价值的反馈结果,两者融合的效果难以得到证实。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目标融合

    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思政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体”,坚持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和主导作用,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以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为“用”,将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及文化等融入并渗透到教学中,根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构建“思政课+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集育人功能为一体,互为辅助,相互渗透,始终坚持方向和目标的一致,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价值理念的同频共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制定出科学的理论引导机制,运用案例分析、访谈、实地调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思政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创业问题,打破两类课程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深刻体会课程体系知识之间的共性、本质跟意义;
    其次,多开设与相关联的课外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创业需要掌握的各种要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清楚理想和现实的差异,理论和实践的区别,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二)构建一体化融合体系,创新融合内容

    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在内容的设计上,依循两者的内在联系,打破藩篱和边界,将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糅合贯通,创新课程模式,既保证双创课程的政治方向正确,又能丰富思政课程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科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课程的实践体验性,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多元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回归教学育人本真的有效路径。在课程设置方面,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目标来编制出更贴合两种教育特点的全新教材,设计出两种教育关联性更强的课程,将双创教育跟思政教育相关课程设为必修课,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与其相关的课程设为选修课,构建出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内容全面、针对性强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在内容融合方面,围绕学生创业必须掌握的创业技能、基础知识和内涵素养等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加工、扩充和修订,在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和双创教育课程中增加一些创新思维、创业条件、企业风险、法律法规、政治素养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发展、时事政策变化、创业环境变化等,确保培养的学生具备出色的创业技能与合格的政治意识,在双创过程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在融合环境方面,将两种教育融合的场所从课堂内迁到课堂外、从校园内迁到校园外,充分发挥自媒体的力量来开展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整合行业、企业、家庭、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力量来营造出尊重创业、尊崇创新的友好环境;
    在师资融合方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政治、情怀、思维和视野,提升思政教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丰富认知积累经验,更加贴近现实地实施教育。

    (三)搭建协同育人信息平台,提升融合效果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对传统教育生态的转型创新,使得两者形成教育合力,而不是对原有教育体系的解构。基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对应“思政+双创”新型教育样态,依靠互联网技术,搭建具有鲜明创新创业特色和价值导向的文化环境和网络空间,实现两种教育在场景上的“深度交融、循环交互”,不仅在形式上实现融合,还要达到“神似”。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超越时空、地域限制的网络技术平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直观、更真实、更易解读的教育情境,更高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打造出能力出众、素质出色、情感丰富的知识体系架构,进而为学生的自主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微信、QQ、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及时推送包括大学生创业、企业家故事、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文章,弘扬勤劳善良、勇敢坚毅、诚信守则等社会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青年学子心中,确保思政教育于双创教育的“自觉自为”的话语场景,体现思政教育于创业实践的理论力度和解析深度,进一步明确双创教育的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

    (四)构建系统多元评价机制,促进融合发展

    在设置评价目标时,重点应关注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习主动性、创新思维、创业意志等是否受到激发和得以提升,是否将思政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引领和培育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多元文化碰撞时,依然可以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养成勇于挑战、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在评价方法设计方面,因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成效都存在滞后性,容易与常态评价周期存在矛盾,所以要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静态当下评价与动态发展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物质效益创造评价与道德品质提升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以系统的观点设置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多元化,应建立教师、学生、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全方位、多维度地做出评价。

    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双创教育是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载体”,两种教育的融合能够做到相辅相成,互补互助,高校应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紧扣“互联网+”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承载的思想政治元素与特色,实现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形成协同效应,确保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双创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推荐访问:互联网 教育 机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