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问题及思路

    时间:2021-01-19 08:02: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中,山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不能满足分级诊疗的要求,不同层级的公立医院都存在功能错位表现:首先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担当看门人的重任;其次是二三级医疗机构无法提供优质高效的住院服务;第三是医疗服务参与各方对分级诊疗制度存在抵触情绪。文章提出了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立的思路,指出要充分发挥基本医保(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同)政策引导作用,坚持按病种管理、差别化支付的原则,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支付比例,拉开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和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与支付比例差距,深化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建立科学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分级诊疗程序,明确分级诊疗标准和基本医保支付政策,加强分级诊疗管理。
      关键词:分级诊疗 分析 基本思路 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66-03
      分级诊疗制度是被众多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一种就诊制度,它是指在对本地疾病图谱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轻重及治疗难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山西省不同层级的公立医院都存在功能错位表现。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不能满足分级诊疗的要求。二是医疗服务参与各方对分级诊疗制度存在抵触情绪。充分发挥基本医保(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同)政策引导作用,坚持按病种管理、差别化支付的原则,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立。
      一、错位表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不能满足分级诊疗的要求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担当看门人的重任。作为分级诊疗的“守门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尤其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加上城市对优质资源的虹吸效應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薄弱,无法胜任“看门人”的重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基层医疗资源总体不足。2015年,山西省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5.80人和3.83张,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总体与全国类似,城市多、农村少,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短缺。全省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4万人,其中基层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1.8人、注册护士数仅1.2人,分别只有城市的39%和24%。(2)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较差。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医疗设备配置处于全国中等偏下,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条件简陋,设备落后。2015年,全省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1.16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分级诊疗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无论英国还是美国、德国,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看门人——全科医师的培养都比其它医师要困难和严格的多,甚至社区护士也比医院护士要多学习两年,山西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学历较低甚至没有学历,医疗技术水平较差,也不能承担看门人的重任。
      2.二三级医疗机构无法提供优质高效的住院服务。分级诊疗体系中的二、三级医疗机构是提供住院服务的机构,是解决疑难杂症和处理危重病人的核心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师一般由专科医生组成,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专科知识。目前全省的二、三级医疗机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实行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1)医疗机构分级管理不合理。目前山西省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确定主要还是依据办院规模、职工人数、床位数、经济效益、业务范围等因素,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市场化标准的倾向,与分级诊疗模式下的主要依据医疗服务水平、专业特长等来界定医疗机构的等级水平不相符。(2)各级医疗机构功能重叠严重。市场化导向下的医疗机构之间以竞争为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以经济指标作为考评目标和追求,以扩大规模、扩张床位、扩充病人为追求,导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定位模糊,业务交叉较多,功能重叠严重,特别是二、三级医疗机构,将大部分精力浪费在开设日常门诊,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上,科研能力低下,专业优势不突出。(3)优质住院服务欠缺。长期以来,山西省实行的是自由就医制度,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在制定就医报销政策时,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差距不大,引导作用不明显导致患者大量涌入二、三级医疗机构,本应提供优质住院服务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大量精力被日常门诊所占用,无法提供优质住院服务,加床现象普遍存在,医护人数与患者比例严重失调,医护人员时刻处于极度疲惫状态,病人的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治疗,医疗事故频发,住院服务较差。
      二、不适应性分析:医疗服务参与各方对分级诊疗制度存在抵触情绪
      1.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分级诊疗制度的积极性。初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导向,导致各医疗卫生机构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重要追求,把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医院发展的标准,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必将对现有的医联机构发展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分级诊疗制度其实并不是新事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公费医疗就是一种分级诊疗,但由于计划经济天然的低效率,加之中国经济体制的大变动,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国首次医改始于1985年。当时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社会各行各业都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行业更是如此,医务人员短缺,医疗机构较少,医疗技术水平低。1984年,我国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仅为2.1张,医师数为0.70人,仅分别相当于当时日本的1/5和1/2,甚至不及赞比亚。为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市场配置的办法解决就医难题,放弃了原有的公费医疗模式,全面转向了市场经济自由选择模式,医院不再享受政府的全额拨款,而是需要通过业务经营收入来维持发展。尽管当时也提出要逐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在实际上,政府投入却呈每年递减,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1992年,经历低潮的市场经济改革再次加速,“医疗市场化”同时提速,一批医院也纷纷“下海”国家财政大步撤出医疗,医院公立性质改变,其运营须以医师超荷工作、科室分担指标、诊疗费用提高等为基础,中国医疗卫生被彻底推向了市场。市场化一方面确实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了各类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调自由,要求给予充分的就医自主权,加之全民医保的缺失,支付杠杆无法发挥作用,原有的分级诊疗秩序被打破,群众就医难开始出现,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导致医疗费用迅速增加,群众就医负担加重。

    推荐访问:诊疗 分级 体系建设 思路 推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