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外国人看北京奥运傻眼 讲述北京奥运热情、好客的文化渊源

    时间:2020-07-15 07:33: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北京奥运会是巨大的成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令人惊叹!   但在这些赞美之辞中间,一些西方记者在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似乎总有一些酸溜溜的味道,他们一会儿说北京奥运会是“不惜重金,铺张浪费”,一会儿又指责中国有什么人权问题。
      这让我这个身在伦敦的新华社记者感受到了西方媒体人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或者说是他们在报道中国这个跨文化传播中认知信息的不对称。
      8月23日,BBC电视台找到了我,就北京奥运会和四年后在伦敦举办的奥运会做嘉宾访谈。第一次在全球直播的英国BBC电视台做嘉宾的短短半个小时访谈也让我有机会告知英国同行,北京奥运会成功的背后有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文化渊源,而西方人拿着放大镜看的所谓中国人权问题、发展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则有从更大视角的解读。
      BBC的DATELINE节目是一个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今日关注”之类的新闻访谈节目。该节目是中午12:30到13:00直播,每次关注两三个话题。8月23日谈论的是北京奥运会、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巴基斯坦政局和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任命竞选搭档几个话题。
      参加讨论的是:BBC主持人嘉文・艾斯勒、我、巴基斯坦一家报社驻伦敦的记者、《华盛顿邮报》驻伦敦记者和德国《世界报》驻伦敦记者。
      嘉文・艾斯勒:在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之后,奥运会的主办权马上就要传递给伦敦,伦敦的奥运会预算只有北京的一半,伦敦能不能与北京竞争?
      马建国:马上要结束的北京奥运会确实是一个空前的成功,奥运会的开幕式和整个赛会期间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基础设施被公认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奥运建筑。而更重要的是北京奥运会的运动水平达到了空前的提高,有如此多的世界纪录在北京被刷新,中国排在了金牌榜的第一名,而4年后要主办2012年奥运会的英国也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排在金牌榜的第四位。为此,我在这里要祝贺北京,祝贺英国。北京奥运会确实是一个空前的成功。
      嘉文・艾斯勒:伦敦奥运会在北京之后是一种压力,因为北京的预算很大,北京投入的人很多,作为中国记者,您认为伦敦奥运会能不能与北京媲美呢?
      马建国:北京的奥运会使中国人百年梦想成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感到自豪。
      我认为,成功的标准不同,北京奥运会是巨大的成功,伦敦奥运会可能会很不同,但同样也会很成功。
      至于说中国人投入多,这一方面是中国人的热情的体现,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展示。要知道,报道一个文化不同的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别重要,不然,难免偏颇和走形。路透社总编辑戴卫・史莱辛格先生在离开伦敦到北京参加奥运会报道之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过,“对于路透社来说,记者编辑怎样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是一大挑战” 。
      戴卫显然注意到了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要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孔圣人都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热情好客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要知道,在30年前,中国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以我本人为例,我是1963年出生的,我小时候有时就会挨饿。而即使在那个时候,如果在一个穷困的农村某家有亲友来访,哪怕他家里恰好没有鸡蛋,他会到邻居家借几个鸡蛋给客人吃,因为当时,鸡蛋是很好的待客之物。而被招待的客人也会很感激地接受这种招待,因为这种热情会被认为是中国人对客人的尊重,这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中国人待客已不用再借鸡蛋,能够第一次为世界各地如此多的运动员服务,中国人花的钱是值得的,不是浪费。
      再者,中国有如此多的人参与奥运会、花这些钱与中国的人口、中国幅员和经济状况是成比例的。诸位要知道,中国是个大国,中国有13亿人口,是有6000万人口的英国的20多倍,中国的国土也是英国的20倍以上。我本人去过英国的哈德良长城,要知道中国的长城的长度是这个英国长城的20多倍。中国人在北京奥运会上所做的事情与中国的国情是成比例的。
      嘉文・艾斯勒:北京的奥运会确实很辉煌,开幕式和场馆都让人惊叹,但有些人仍然在关心中国的人权和环境等问题,您怎么看?
      马建国:这恐怕又是个文化问题,或者说是对问题的理解差异。中国人知道自己存在什么问题。解决13亿人的温饱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才是中国最大的人权问题。诸位可想一下,13亿人吃不饱饭,吃不好饭是个多大的人权问题。另外,我还想说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有些人也曾指责这是什么人权问题。诸位可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近一二十年来又会多几亿人口,这些人口对温饱、教育、就业的要求可能是西方人关心的人权问题,多几亿人也可能带来更可怕的环境问题。
      嘉文・艾斯勒:关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您有何看法?
      马建国:两个国家的冲突应该从更大的图画来理解,应该把北约东扩等问题连起来看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约东扩,此后引发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是一种冷战思维的延续。我们不想看到这种冷战思维复活。
      嘉文・艾斯勒:穆沙拉夫辞职后巴基斯坦政局出现动荡,作为巴基斯坦的邻国,您对巴基斯坦的局势有何看法?
      马建国: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友好邻邦,事实上中巴关系一直很友好,甚至在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多次变化后中巴关系仍然很好。作为邻邦,我们希望巴基斯坦和平稳定,但政局的变化是巴基斯坦的内政,我们不干涉,但我们密切关注。
      关于美国的奥巴马任命竞选搭档,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年轻的奥巴马在外交上经验不足,而能够找到一个在外交问题上有丰富经验的人做搭档,对奥巴马有利,布什总统在外交,尤其是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上遭到的批评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外交经验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后,英国大众和媒体对中国关注升温。而BBC邀请我新华社记者作为嘉宾参与他们的英文节目这是第一次。为此,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当然,由于第一次与西方同行一起出现在BBC的英文访谈节目,经验和镜头意识等方面显得有些欠缺。
      但总的看来,新华社记者与西方记者走到一起谈论热点新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西方记者对中国的不真实、不全面,甚至刻意歪曲的报道有政治动机,也有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缺乏理解造成的。
      为此,在访谈中,笔者刻意强调文化交流的差异。比方说,英国人说北京奥运会花钱多,可能造成浪费。
      英国人如此担心,恐怕首先是因为伦敦奥运会的预算吃紧。
      在24日从北京接过奥运会会旗的同时,甚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钱”就一直在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官员眼前打晃儿。
      在电视上看到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气势恢弘,一向以说话没什么把门儿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就说,“北京开幕式把伦敦震懵了” 。等8月21日到北京参加奥运会主办权交接仪式,这位“大嘴”市长又说什么“我们可不想浪费纳税人的钱”,不说自己罗锅爬树――钱紧,他倒含沙射影地说北京奥运会浪费。
      英国人现在说起奥运会除了说北京的开幕式、鸟巢等场馆漂亮之外,开口必谈的是钱。伦敦奥运会预算已经从最初的24亿英镑提高到了93亿英镑(1英镑约为14元人民币)。
      如何在如此成功的北京奥运会后,在这样封顶的预算之下把伦敦奥运会办好是一个让伦敦人头痛的事儿――千万别忘记,英国的物价、劳力是世界上最高的。英国人说伦敦奥运会的预算是北京奥运会的一半,但要考虑到汇率、商品及劳动力价格、通货膨胀等因素,伦敦这比北京少一半的预算可能也就缩水成了北京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现在1英镑兑换将近14元人民币。离伦敦奥运会还有四年的时间,保不齐这四年会出什么让伦敦人着急上火的事儿。
      “钱”好像也成了英国奥运大臣特莎・乔维尔的心病。据说,北京奥运会期间这位身在北京的英国女人嘴里不停地唠叨的就是:“千万别超过预算,千万别超过预算????”
      英国人为4年后伦敦奥运会的钱发愁,而中国人的百年期盼,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为之出力出钱,对北京奥运会而言,钱应该说不是个大问题。
      在参与直播访谈前,我曾与BBC的一位编辑闲聊。对方问,北京奥运会花如此多的钱,场馆以后会不会造成浪费。当时我告诉他,“我是1990年研究生毕业开始工作的,那年正是北京第一次主办亚运会,当时也有人对亚运村的命运有类似的怀疑,但事后证明,亚运村远远不够,中国人改革开放30年之后,作为国家政策理念之一就是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健康。中国人要健康,要改善生活,衣食住行、健康休闲,在国内的需求市场很大。与仅仅有6000万人口,市场基本饱和的英国大大不同。
      至于一些西方人对北京奥运会“浪费”之说,我告诉英国同行,不要说北京市民和全中国的国民,就连居住在海外的华人都把北京奥运会当成了自己老家的大事。要知道,北京奥运会那个漂亮的“水立方建筑”所花费的1亿多美元全部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的捐助,这里面有多年居住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的钱,没有人要求他们捐款,更不可能是某些西方人说的什么“洗脑”使他们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全世界的运动员和客人到北京,这些海外华人高兴,他们希望世界各地的客人到他们老家的首都享受到中国人特有的热情和好客,他们希望用最好的场馆迎接北京奥运会。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文化。
      
      睁大眼睛、摇头、点头。这是对方的反应。为了自己老家的奥运会捐钱,英国多数人似乎不怎么理解。
      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很会把握时间,也善于“诱导”,总是想把话题引入他提前设定的区域,见好就收。所以在节目中,我重点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一些英国对中国奥运会普遍存在的“误解”,用数字和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的人或事打动对方。
      比方说,在解释北京奥运会的气势恢弘(他们说的“可能是浪费”)时,我给出了一连串的数字:“中国是个大国,中国有13亿人口,是有6000万人口的英国的20多倍,中国的国土也是英国的20倍以上。我本人去过英国的哈德良长城,要知道中国的长城的长度是这个英国长城的20多倍。中国人在北京奥运会上所做的事情与中国的国情是成比例的。”
      特别是我提到了英国的哈德良长城。任何到过这个只有108公里的英国所谓“长城”的人都会马上知道中国和英国的不同。在人口、国土、长城上都比英国大20多倍的中国搞一个气派的奥运会,自然要大一些,自然是“成比例的”。
      再加上西方人熟知的孔夫子早在2000多年前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言,和我自己讲述的中国人借鸡蛋招待客人的待客之道,英国人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好客、热情就更容易一些。
      甚至在批评西方记者缺乏文化知识时,我则用了路透社总编辑的话,采取了迂回方法,这样更婉转,也更容易接受。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而要解决沟通差异,直接的冲撞似乎不是好的办法,需要疏而导之。
      有机会借用BBC新闻栏目讲述中国的文化,介绍改革开放后真实的中国,笔者感到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读者反馈请发至yumiao211@yahoo.省略)
      责编:于淼

    推荐访问:好客 渊源 北京奥运 讲述北京奥运热情、好客的文化渊源 讲述北京奥运热情 好客的文化渊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