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大类招生模式下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2018全国大学最新排名

    时间:2019-05-05 03:15: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经管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此,要加强经管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第二课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对接,加强经管类实践环节的训练,强化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主体意识,确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
      【关键词】 大类招生 SWOT分析 经管类 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方面大量需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就业矛盾更加突显。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各个高校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大类招生日益受到关注,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加受到重视。
      一、大类招生及其SWOT分析
      1、大类招生的涵义
      大类招生是当前一些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文理科大类或者院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低年级阶段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阶段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的一种新举措、新模式。大类招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按文理大类、按学科、按院系、基地班或实验班等形式招生。淮阴工学院从2007级开始,在经管学院和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选择工商管理、电子信息2个学科按学科大类进行本科大类招生。到2011年6月,淮阴工学院大类招生的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从实践情况看,受到了毕业生及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2、大类招生模式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H·Weihrich 教授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中,S是指组织内部的竞争优势(strengths);W是指组织内部的竞争劣势(weaknesses);O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竞争机遇(opportunities);T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竞争挑战(threats)。对高校按大类招生模式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评价分析,以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大类招生模式的S(strengths)分析。一是有利于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前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教学资源分散、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的局面,便于促进师资、教学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同时,专业覆盖面的拓宽,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块式的课程设置等,也有利于学分制的科学实施。二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大类招生更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及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掌握学科大类的基本技能,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就业岗位。三是有利于培养社会适需人才。按大类招生培养,每个大类包含了若干专业和专业方向,招收的学生通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再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分流培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专业、了解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性,优化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专业结构,提高就业满意度。
      (2)大类招生模式的W(weaknesses)分析。一是可能造成专业间发展不平衡。完全按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流,所谓“热门”专业选择的学生可能会过于集中,师资、管理、教学设备等可能跟不上,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而所谓“冷门”专业选择的学生可能人数少,容易造成师资、教学设备闲置,形成浪费。学校可能被迫加大对所谓“热门”专业的投入,甚至将所谓“冷门”专业的教学资源向前者转移,造成专业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可能造成分流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按大类招生虽然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但同时专业课程后移,相应课时压缩,无法有效进行系统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可能影响高校办学效益。目前,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的高校一般该学科招生规模不是很大,专业分流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有些专业班级的学生人数少,甚至有的班级不到20人,办学成本增加,办学效益可能会受到影响。
      (3)大类招生模式的O(opportunities)分析。一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其次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二是市场经济对人才选择的必然结果。从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现代社会更需要知识面广、调适性强,具有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各学科或行业间呈交叉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其界限正逐渐被打破,社会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大类招生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教师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为大类招生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到高校工作的意愿不断增强,目前基本形成了一支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广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为大类招生打下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4)大类招生模式的T(threats)分析。一是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致使大类招生模式不能普遍推广。实行大类招生,需要完备的师资力量,比较齐备的教学设施,否则盲目推行大类招生将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当然,有些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和师范类、医学类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是不宜大类招生的。二是大类招生模式与教学改革不配套。一些高校按大类招生后跨专业的课程很少甚至空白,教材还是以前的对应单一专业教学的老版本;整个课程体系不完善,只是将原有课程简单叠加与删减,不能体现学科间、专业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无法发挥大类招生的长处。
      二、大类招生对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1、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探析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解释是:指个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各种职务晋升以及能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和资格。国内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解读。综合来看,就业能力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而获得并养成的,能够实现匹配性就业,成功维持良好的就业状态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新就业机会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综合性、目的性、动态性、终身性等显著特征,本文结合管理学泰斗罗伯特·卡兹提出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三大基本管理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划分,根据淮阴工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及对经管类毕业生持续多年的跟踪调查,特别是用人单位对经管类毕业生满意度反馈情况,认为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应包含个人素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和知识水平。其中,个人素质包括身心健康、敬业精神、形象气质、道德与诚信和竞争意识等;人际技能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受压能力等;概念技能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技术技能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计算机与信息处理能力等;知识水平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经管类专业知识结构等。
      2、大类招生对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招生改革带动教学改革,必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从淮阴工学院试行大类招生的实践看,对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建立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淮阴工学院经管学院首先顺应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改革,积极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三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由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构成选修课。其中“平台”是保证学科大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其次,教师主动跟踪学科发展趋势,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
      (2)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专业,一般都有想读书的“热情”,有想有所作为的“激情”,因此,尽力做好引导工作,保持学生的这种“热情”和“激情”,鼓励他们把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胆质疑。同时,努力搭建科研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有效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3)不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大类招生模式下,前两年统一学习通识类课程基本没有多少时间接触专业方面的知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被调整到后两年。而在这两年中,四年级写毕业论文、考公务员、考研、找工作等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仅有三年级这一个学年,很难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
      (4)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大类招生模式下,再次选择专业分流培养时,由于学生难以准确预测冷热专业大小年变化情况,容易根据往年的一般规律去揣测,造成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变成就业时的“冷门”专业,导致就业困难,将学校推到一个尴尬境地。
      三、提升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加强经管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全程化的工作,不仅仅是就业信息与政策的指导,更包括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成才观、择业技巧等的教育和引导,还包括对经管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和相关教育培养等。建议从一年级开始接受分级职业指导,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经管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成为一名经管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二、三年级侧重塑造和完善自己,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特长与技能;对毕业班学生则侧重于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加强经管类毕业生跟踪调研,定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测评,找出差距,让学生明确需要提升和完善的方向。
      2、加强第二课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对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特别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经管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经管类专业教改中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高校要根据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可以结合经济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证券交易模拟大赛、ERP沙盘大赛、推销员大赛、电子商务模拟竞赛等,形成能力训练的“项目超市”,从而实现就业能力训练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对接。
      3、加强经管类实践环节的训练
      实践能力可以说是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提高实践能力是增强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经管类专业学科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需要更多地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管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调查等实践课程的地位,加强经管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加强经管模拟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在实验室体验企业运营过程和沙盘实战模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技能的培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经管实习基地。
      4、强化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主体意识
      经管类毕业生作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主体要对自己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自我提升的意识与行动。要教育、引导他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能力与发展能力。有意识地强化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工作经历与经验的积累,存储人际交往、沟通协商、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技能。要理性规划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尽早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并适时调整。要塑造和建立良好的个人品性与形象,要构建广泛的正向的人际关系网络,积极参加各类有益的、健康的活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与渠道。
      (注:基金项目:淮阴工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JYB201103)。)
      【参考文献】
      [1] 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2] 瞿祥华、杨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责任编辑:林志红)

    推荐访问:大类 毕业生就业 能力 招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