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

    时间:2019-02-12 03:25: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民营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民营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民营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民营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民营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以后的民营中学德育实践。
      关键词:民营中学 德育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1]我国进行学历教育的民营学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诞生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我瑞安市开元综合高级中学采取浙江省新创的高中教育模式,本着务实求真、育人成才的原则,创建“人人参与管理”模式,关注德育工作,关注增强和提高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的素质和能力。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感觉不足。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2]现代民营中学德育要想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民营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对于民营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本人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熊掌还是鱼――民营学校德育工作在智与德间的徘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民营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重智轻德”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民营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
      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二、渴望心灵鸡汤――民营学校德育手段的反思
      
      民营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心灵的鸡汤没有得到滋润。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4]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5]
      
      三、谁是真正的主角――民营学校的德育工作过程的重心确定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民营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民营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6]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四、让花朵们走出温室――民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7]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民营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民营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五、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民营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走近学生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违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民营学校的德育内容尚未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如在民营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没有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不能有效地影响其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的。
      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中学生在德育方面有如下一些心理:
      ①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②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③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④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提高民营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2]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3]刘铁芳.人、世界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7-8.
      [4]同[2].
      [5]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359页.
      [6]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4页.

    推荐访问:学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