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公正性 浅议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社会公正性

    时间:2019-02-11 03:30: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自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对人的关怀体现在个体层次上,体现更多个体人的公正,是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兼顾差异的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相一致。当然,自主招生也存在“分数是硬道理”、“生源地标签化”,高校自觉自律不够,监督机制缺乏等问题,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关键词: 自主招生 社会公正
      
      目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在政府批准的基础上,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要求,选拔适合学校特色的有特长的学生。这种自主招生从2003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试行开始,自主招生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8所、2005年42所、2006年53所、2007年59所、2008年68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说负有为我国考试制度积累经验、探索道路的历史使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各试点高校还是社会舆论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其中之一便是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是否影响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
      
      一、罗尔斯主义公正观
      
      罗尔斯主义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提出来的。他从缔结社会契约的原始状态出发,认为处于公平的“无知之幕”下的人们将选择两条争议原则:第一,权利优先原则。这一原则确定和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与政治权利。第二,差异原则。这一原则认为,社会分配在个人时间的差异以不损害社会中景况最差的人的利益为原则。罗尔斯强调三点:1.权利优先原则是社会制度安排的首要原则,任何为了平等和社会效率对个人自由的干涉都是不合理的。2.用制度调整来保证分配公平,福利和保障应该是制度化的。3.既要强调机会公平也要强调结果公平。由于机会公平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极易导致新的不公平,因此要对结果公平给予必要的关注。[1]
      
      二、现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体现了社会公正原则
      
      自主招生政策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新世纪伊始的一个重大变革。在认识到统一高考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后,自主招生的出台是对其非常重要的补充形式,其初衷是为了给一部分拥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提供宽松的成才环境,打破“以分为纲”的框架,使他们不受高考分数的限制,改变“一分定终身”、“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从而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使其特殊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专业领域中的人才。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统一高考的单一模式,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保持了一定的张力。
      1. 自主招生,有利于更多“个体人”的公正。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人意识逐渐苏醒,从整体人中剥离出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体人与整体人更加具有前提性意义,成为真正的社会政策服务对象,成为制定社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高考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并突出这种嬗变。[2]统一高考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价值内核,将高教资源以分数这个评价标准加以分配,体现了我国公平选材的价值诉求,看起来是十分公正公平的,体现了起点的公平。然而所谓的起点公平不过是幻想而已。从国家角度而言,通过对程序公正的保障,我们的确可以把每一位考生摆在相对于程序的平等的起跑线上。但是,如果仅仅关心制度上抽象的形式,而不是个人实实在在的平等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在智力、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政治地位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利用制度所赋予他们的机会的能力因此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自主招生对人的关怀体现在个体层次上,关注的是个人的自我完善,“用多把尺子衡量考生”,不能不说是有利于更多个体人的公正。
      2. 自主招生政策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兼顾差异,保障绝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更好地体现社会公正。
      把高校自主招生的权重定在5%而不是15%、25%甚至更多,是为了保障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而对于一小部分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5%的自主录取也体现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兼顾了公平和效率,体现了公正已有之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罗尔斯主义的公正观是不谋而和的。罗尔斯主义强调第一原则“机会均等”与第二原则“差异原则”的兼顾,同时第二原则要服从第一原则。5%的自主招生权重的初衷与此相一致。
      通过统一高考招收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其意义在于保证了大众民主,同时也为在小范围内招收特长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保障。[3]统一高考招保证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维护了高考的权威和严肃性。而5%的招生自主权保持了高教资源分配的张力,使高考走出平均主义的阴霾,为一部分“钱钟书”的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
      
      三、影响自主招生实现公正原则的因素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新的变革举措,在推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情况,存在一些缺点,影响到公正原则的体现。
      1. 分数是硬道理,惟才是举没能真正实现。
      高校要求所有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在此基础上给予“偏才”、“怪才”学生降分录取等承诺,但仍有许多有潜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被过高的分数线无情地拒之高校大门外。有了自主招生政策,高校可以绕过分数真正选择学生,但是慑于传统思想“分数是硬道理”,又把统一高考这把“尚方宝剑”亮出来。回顾历史,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时,数学成绩只有15分。如果按照当年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能录取的规定,那么中国文学史上不就少了一个璀璨的明珠了吗?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自己的招生目的,关注那些高考成绩欠佳而具有特殊单科优势或者某一领域具有特殊发展潜力的“偏才”、“怪才”,以体现其打破“一考定终身”,扩大受教育机会,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初衷,惟才是举,网罗到真正更多的“钱钟书”。
      2. 生源地“标签化”,不利于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实现。
      自主招生高校一般都会划定自己的招生范围,并非所有的中学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5%的对象。中国政法大学要求,选拔对象必须出自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把范围缩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学。同样,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用足5%的名额,比如北京大学只用了2%的指标,约50人;而中国政法大学决定自主招生60人,占招生数的3%等。这里的问题是,优秀人才有生源地标签吗?如果以高考成绩为准绳,那么完全有理由认为重点中学的学生总体上肯定比一般中学要高得多。如果说到特长生、偏才、怪才等,则未必如此,尤其是人文科学、艺术方面。另外,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圈定范围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事实上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这样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浪费。
      3. 高校自觉、自律不够,自主招生政策缺乏透明的监督机制。
      自主招生赋予高校自主权利,但是受传统社会权利利益关系的影响,高校招生自主权利不免被高校滥用。权利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妨碍社会公平、公正。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滥用也会如此。一些分数不够、特长不佳的考生,因为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或者经济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各尽所能,撬开通往高校的大门,而把本该进入高校的考生拒之门外,剥夺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利,这对后者来说是不公正、不公平的。高校获得选拔部分学生的权利,但是将权利运用好还取决于高校的自觉、自律。高等学校获得自主选拔录取学生的权利,给考生增加的是机会,给自己增加的是责任。对自主选拔录取学生的意义、价值有自觉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自律,制定严格可行的自主招生录取细则,采用公开透明的工作方法,遵循严格的管理程序,规范操作,不受权、钱、利的干扰,主动接收社会媒体、上级部门和考生家长的监督,才有可能保证自主招生政策的健康运行。
      广开纳贤之门,高校才能广纳百川,汇成江海。自主招生政策为高考招生制度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色彩。相信经过各个方面的协调努力,自主招生政策会日臻完善,更加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A].构建社会这一和谐社会若干前沿热点问题[C].
      [3]张万朋,陆晓燕.从平均走向公正――以社会公正理论审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J].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4月.
      
      (王泽秋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06级硕士研究生;刘惠系天津市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中文教研室助教)

    推荐访问:公正性 高等学校 自主招生 社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