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课堂提问策略与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

    时间:2019-01-03 03:39: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教学策略;它应用于实践,a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几大要克服的雷区;其具体途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 自主性 雷区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合理“提问”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提问,是大学英语教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也是教师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一节大学英语课的成败,与教师是否巧妙地设计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大学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一
      利用课堂提问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让学生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李艳梅,2006)。因此,英语教师就必须注意把握好课堂提问的以下原则。
      1.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标新立异,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允许他们就尚未理解的问题进行责询、诘难,这样,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2.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的深度与难度也要适宜,要能给学生留足探究的问题空间,确保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其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提问不但是教师“专利”,而且是学生的“权利”,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性活动。
      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光是由老师单向提问,学生难以摆脱被动学习地位。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想、敢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又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而且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提问技巧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时,应避免走入以下雷区。
      1.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满堂问”实际上只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罢了,而不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同化和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有的教师一节课上提的问题不少,但你仔细听会发现都是用“这是什么?是不是这样?”之类的形式,丝毫没有变通性,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曲丹,2009)。
      2.不“因人施问”。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全班学生站起来一大片,就是谁也回答不了。教师的问题太大了,不仅未能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反而加大了难度,使学生无所适从。相反,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这样的问题不仅谈不上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关键是要把握好问题的“度”,即难易程度,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提出问题后,选择学生回答时应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学优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来回答(侍之春,2009)。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提问和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效果。
      3.不“因时而问”。什么时候提问题,也就是课堂提问的时机(李妍,2009)。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即兴发挥的随时随意提问,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思维中断,茫然不知所措。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制定出提问问题的时间和次序,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教学过程的进行。
      4.形式单调,缺乏启发性,课堂提问不能满足学生新的需求(侍之春,2009)。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如下:提出问题点名答;提出问题大家答;提出问题自己答;提出问题暂不答。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包括:判断性问题;叙述性问题;述理性问题;扩散性问题。但有的老师满堂课下来全都是“是不是”的自问自答,根本没有启发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
      5.课堂提问是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对话(李艳梅,2006)。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教师提问时切忌态度生硬、面无表情,特别是对一些平时不爱发言、胆小的学生更要引起注意。提问时教师要走下讲台,面带微笑,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期盼、鼓励的目光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才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教师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地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课堂提问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好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能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策略[J].学理论,2009,(31).
      [2]李艳梅.课堂提问的技巧[J].基础教育课程,2006,(7).
      [3]曲丹.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4]侍之春.英语课堂提问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推荐访问:学习者 自主性 提问 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