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楞严经浅释 浅释转变“绝缘现象”的良方

    时间:2018-12-29 03:36: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历史与社会》学科客观上存在的特殊性,使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作者把这类现象通称为绝缘体,并总结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经验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转变绝缘体的良方:首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在主观上不想再“绝缘”;其次,在课堂上,改善教学环境,在客观上让“绝缘体”不再“绝缘”;最后,以作业为切口,让“绝缘体”拒绝“绝缘”,旨在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本学科中取得较大的进步。
      关键词: 《历史与教学》 “绝缘体” 良方
      
      本文的“绝缘体”,指的是在课堂上对所有文化课老师的声音不闻不听的学生群体,就像物理材料中的绝缘体――不通电,而他们则是“不通”声音。因为激烈的校际竞争,《历史与社会》学科往往不被学校所重视,课时被削减,时间被挤占,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更有甚者,学生们被直接告知:《历史与社会》课是开卷考,读与不读无足轻重。学校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无形中也给“绝缘体”们找到一个借口――《历史与社会》课是门“副课”,用处不大,可有可无,于是,有些学生把这门课定性为“休息课”,他们在课堂上的“绝缘”功能更为突出,表现更为恶劣,出现了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上课时要么坐着发呆,面无表情;要么趴在那里,无所事事;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偷偷地和同学说话,而对于老师的提问,要么文不对题,结结巴巴说不出所以然;要么歪歪扭扭地站着,一言不发;有的甚至连叫几声他的名字,还呆坐在那里,无动于衷(他听不见),等等。而教师一旦对这类问题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和课堂纪律问题,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面对这些问题,尤其是九年级学生,马上面临毕业、升学考试,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良方转变这种局面?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让“绝缘体”不想“绝缘”
      
      自信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是人奋发前进的一种动力。造成“绝缘体”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校里往往一味受压抑,经常受误会,甚至全盘被否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射,也使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所以说大部分的“绝缘体”学生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是由于智力的原因,而是由于各种消极心理因素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赏识的心理需求,只要尊重他们,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信心就会重回到他们身上。
      为了重塑“绝缘体”的信心,每接一届九年级学生,我都很重视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这堂课是特殊的思想教育课,是给“绝缘体”们鼓舞士气的鼓动课。比如给2006届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我就把上届九年级各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我校上一学年的历史学科在全市的排名宣读一下,鼓舞他们,告诉他们,“虽然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础不理想,不过,没关系,相信老师,有老师在帮你呢。在上届老师承担的几班学生,中考不及格的同学每班只有一两个,其中一班平均分达92分多,一个不及格的同学都没有。有一个同学其他功课二三十分,但中考《历史社会》学科考出98分,其实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谁怕谁啊,只不过我们平时不够努力罢了!以前的成绩是以前的,相信自己,相信老师,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能行”。一番动员,“绝缘体”们也会听得激情澎湃,信心十足,在我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中就暗下决心,要学好这门功课。自信,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和激情。
      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贵在持之以恒,细水长流,在平时的课堂上,对于“绝缘体”们正确的回答,可发自内心地赞一句:“哇,完全正确,某某同学真不简单!厉害!谁还有不同见解?”他们也渴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能过五关斩六将,他们便会茅塞顿开,有登堂入室的欣慰,有放飞理想的喜悦,“我来,我来……”的声音将此起彼伏,这时的课堂气氛用“沸腾”两字描述绝不为过,其实,马斯洛早就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就要满足其基本的生理、爱、尊重等需要。更重要的是,只有当学生的需要进入教高层次时,学生才能真正安于学习、进步迅速”。
      
      二、立足课堂,改善环境,让“绝缘体”不再“绝缘”
      
      美国近年来对中小学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发现,像“绝缘体”那样,有问题行为的初中生占了70%(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这表明绝缘体现象在课堂中发生的几率很高,涉及的学生比较广泛,极具普遍性。而一个杂乱无章或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本身就为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就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绝缘”现象。
      根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创造本学科的课堂环境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采用必要的煽情手段。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的特点,一些概念性内容较多,理论性强,较其它学科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枯燥、乏味。特别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时安排又往往在下午几节课,尤其是第一节,学生容易昏昏欲睡。如果这时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绪、感召力,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学生的绝缘性就会更好,而这时如果教师运用必要的煽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述“鸦片的输入对中国产生的后果时”,刻意用悲愤、苍凉的语言诉说着当时经济上白银外流、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生产上土地荒芜,国家陷入一种极端危机之中,煽动学生的悲愤之情,一句高亢、激昂的“作为有识之士你该怎么办?”引发一场人人参与的大讨论,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爱国热情自然而然由心底喷发出来,你不用多说,情感的达成、知识的落实就水到渠成。这充分展示出煽情艺术的魅力――“情到深处自然明”。
      2.渗透时政、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和情景会特别感兴趣,并有很强的参与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让鲜活的生活资源走进课堂。例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时,如果按教材的安排,死板地罗列、讲解知识点:“知悉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在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引导:“我们班李丽同学上周买的球鞋,才穿了一周就断底了,她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帮她。”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本堂课的探讨,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赋予教材内容以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仅会使《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形象、生动了,而且会让学生觉得《历史与社会》知识很实际、很实用,从而触动“绝缘体”感觉神经,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时政热点也越来越多地可以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如果能及时地把最近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身边的、国家的、世界大事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将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天性,使其主动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如学习“市场经济”时,结合百姓关注的楼市焦点话题,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探究。学生会因为兴趣而关注,因为关注而激发热情,同时又能享受到学有所用的快感,让“绝缘体”不再“绝缘”。
      
      三、以作业为切口,让“绝缘体”拒绝“绝缘”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中考是他们的阶段性的目标,而做作业或试卷训练是不可或缺的训练形式。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好作业这个小阵地,利用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同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老师极富人文情调的教育,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让绝缘体不再“绝缘”,或许就会事半功倍。
      1.赏识性地批改作业本,培养“绝缘体”的学习信心。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批改作业为师生感情交流提供了好机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好途径。有人说:“批改作业是教师与学生不见面的交流,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不要轻易在学生作业本上打‘×’。”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淡化了学生的改错意识,遏制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我在作业批改中,总是带着赏识的眼光,努力挖掘学生作业中的成功因素,如书写端正、作业齐全、正确率高、思路独特,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点子都热情鼓励,用红笔在下面画上表示赞美的小圆圈、小星星、一张笑脸、一面红旗或一个红苹果等充满童趣的印章代替原来的分数,或写一些激励性和针对性的评语。如:“想一想,是材料没读懂,还是不知道题目问什么?”“再想一想,这道题究竟要你说明什么?”“分析得很好,试一试,语言能否再简练一些。”“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对策来解决呢?”等。学生翻开本子,看到这些,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得到一种精神的满足,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而学生一旦尝到甜头,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
      2.别具一格地编制、批改试卷,引发“绝缘体”们学习的意向。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育者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分析了“绝缘体”们的认知状态,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临近中考两个月时,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引发“绝缘体”们学习的意向。
      (1)自编一套与中考考点相对应的较浅的系统的练习题,让他们每天认认真真地做十到十五题的选择题,要求他们保证不能讨论,独立完成。因为题量少,要求不高,他们就有耐心、有兴趣去独立完成作业。
      (2)对于作业过程,制定一套比赛规则,及时记录正确的题数,及时评比。比赛能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做题的热情。
      (3)及时批改、订正,面对面讲解;理解了的同学给不懂的同学做小老师,为他们讲解。及时批改,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做了这一组题,还想着做下一组。及时订正,面对面地讲解,就能避免他们注意力分散。做小老师,是他们无上的荣耀,他们从未体验过,就会卯足劲去做。
      (4)选择题全对的同学,奖励一道简单的非选择题。如:提出你周围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环境问题,再针对此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因题目简单明了,再提醒其注意题目中的两个定语:“周围生活”、“环境问题”。他们往往也能很快作答,答题信心倍增。
      (5)为他们创造进步的环境,以及上进的氛围,即在同学中加强对他们进步的宣传。因为离中考只有一两个月,时间不长,题目浅,青少年好胜性强,再加上舆论的监督和鼓励,他们往往能坚持到中考,又因为是作了一系列的训练,他们的基础知识也就无形中得以提高。根据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他们在中考中往往能大幅度地提高成绩,至少能超越他们自己。

    推荐访问:良方 绝缘 现象 浅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