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也谈“用教材教”

    时间:2021-07-16 12:05: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用教材教”的理念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凭借及载体,吃透教材意图,用好教材案例;把握探究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精选结构材料,推进探究进程;尊重客观存在,还原概念真实;实践学科整合,回归生活现实,使教材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同时又是生长点。
      [关键词]
      教材意图;探究水平;结构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科学课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凭借及载体,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活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同时又是生长点。吃透教材,用好这个例子;完善教材,超越这个例子;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笔者追求“用教材教”的目标。
      一、吃透教材意图,用好教材案例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一套新的教材代表着一种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应站在编者角度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其特点,使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素材、唯一框架、唯一起点,但是也不能轻视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所选的材料虽然不可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及满足所有地区的需要,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名为“用教材教”,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减删补,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化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还不到位。严格来讲,“加减删补”之后的教学过程依然没有摆脱“教教材”的老套路。另外,有时候教师考虑到要“让教学有一点新意”,往往会对教科书设计的活动进行替换,认为这就是“用教材教”,其实这是对“用教材教”的一种曲解,虽然在形式和方式上有些差异,但作用基本上还是等同于“原来”。再者就是,抓不住教科书的训练重点,教学活动设计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把握其训练重点,往往会使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无法到达预定的目标。例如,《冷水与热水》一课,由“冷热不同的水”“冷水与热水有什么不同”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等三个活动组成。教材设计这些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经历通过触摸,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很明显,在知识目标的达成层面上,学生只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不必探究“为什么”。一位科学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将探究活动改成“水里火山”“加热一杯冷水”“烧不死的鱼”等实验,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水加热时对流的过程”。这样一来,教材编写的意图就完全改变了,变成深入探究“热对流”,明显提升到研究“为什么”的层面上,与用教材教的本意相离甚远。
      因此,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把“例子”用好。
      二、把握探究水平,调整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还体现在教师把握学生探究水平,调整教学内容方面。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不同探究水平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例如,关于“磁铁”的教学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领域,其具体内容标准是: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全程教材五年级上册安排了《研究磁铁》一课。遵照教参教学目标,本课内容适合开展中年级引导性、指导性探究活动,安排在中年级是对学生实验方法、思维方法进行培养的很好载体。于是,笔者在四年级引入《研究磁铁》内容,结合学生探究水平,调整了教学目标,科学学习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
      三、精选结构材料,推进探究进程
      “用教材教”还意味着教师必须结合教学任务和目的,不必受教材所示教学具的束缚,精心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一)精挑细选——指向思维的深度
      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科学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学校条件、当地环境资源等情况出发,精心准备探究材料,让材料与科学问题、探究结论紧密联系,具有典型性,要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烂”。在《研究磁铁》教学中,教师选择了特征明显,没有涂抹油漆或镀金的铁板、铁块、纯铜铃铛、铝柱、本色木头、常见塑料、玻璃、纸板,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磁铁和铁能发生作用,而与铜、铝、木头、塑料、玻璃不能发生作用,这便是磁铁的特性。教师选取典型的材料,防止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地关注无关的现象,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真正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二)控制进程——指向思维本质
      把握好材料出示的次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章鼎儿老师说:“很多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材料完全一样,但由于给学生的自由权利程度不一样,其教学效果就会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材料本身也预示着教师思维的状态。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在《研究磁铁》教学中,教师出示铁板:“这是什么?”“怎么能辨别出来呢?”,学生验证了它是块铁板后,教师又依次将各种形状的磁铁放在铁板上,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吸在铁板上的是各种各样的磁铁。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和典型材料使学习活动引人入胜。

    推荐访问:也谈 教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