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

    时间:2021-07-12 04:00: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满足了新政权巩固执政地位,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凝聚精神动力的需求。《人民日报》凭借权威影响力、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较为广泛地传播主体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通过“理论、道路、制度”三个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统一思想、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为践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有益经验等方面有着历史启示。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日报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1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43-0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乡村到城市,从局部到全国,很好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民日报》为对象来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所借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之后,摆在面前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领广大群众向社会主义过渡等繁重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不可分。
      1.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建立了新政权。但是,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活动在农村等现实原因,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纲领以及党的指导思想还缺少认识。“全国统一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新政权合法化了,这样它就可以取得社会改造和现代化所必需的更深入的政治控制,但它势必面临着来自远古以来就支配中国社会的地方主义。因此,一个一体化的全国政治制度就需要国家以以前政权从未尝试过的方式向社会渗透,而这种渗透转过来需要谨慎地发展组织才能和认真地进行社会动员,以促使社会各阶层摆脱他们的狭隘观点。”[1]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认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是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领导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心关键是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否则,党和人民就将不能维持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执政党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崭新课题。要完成这些繁重的任务,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民众的思想觉悟的提高至关重要。为此,毛泽东提出:“全党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以现在应当在全中国全世界很好地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唯物主义、关于党和国家的学说,宣传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等等。”[2]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广大民众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其认清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形势,提高思想觉悟,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理解、配合、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保障社会有序发展。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政权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3.是確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凝聚精神动力的需要
      意识形态本身固有特性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民众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受资产阶级和封建腐朽思想的影响,并不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就立刻消除的。为此,毛泽东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方法教育人民,用强迫方法教育反动分子。教育民族资产阶级,教育农民也还要并且首先教育工人阶级,教育共产党员,人民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改造。在有了人民国家的条件下这是可能的必须的。”[3]这一时期,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还处于非常艰难的起步阶段,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非常需要广大民众能够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而这一切的思想基础,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形成共识,凝聚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以往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积累,民众对新社会的强烈向往,这些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基础。以《人民日报》为例,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也不断形成。
      1.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权威影响力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并部分肩负起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职能。1949年8月1日,根据革命与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民日报》正式改成中共中央机关报,开始作为党和国家舆论的旗帜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社论来传递党中央意志,体现出极强的权威性,成为指导各地报纸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另一方面积极贯彻党中央的要求,不仅自身带头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还推动其他报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实行采编合一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通过在天津、上海、沈阳、武汉、青岛、石家庄、郑州、长沙、南京、广州等城市建立私人代销处、办事处或营业处以及发行站,与邮电总局签订了“邮发合一”等举措,扩大报纸的发行范围和提高发行量与发行速度,进一步强化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
      2.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紧紧围绕着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一是从内部机构设置上将《人民园地》组改为读者来信组;二是从具体的栏目以及版面上不断创新,把《读者来信》从专栏扩展为专版,并不断设立《来信摘要》、《来信综述》、《读者来访》、《答读者问》、《对批评建议的反映》、《新人新事》、《读者·作者·编者》、《编读往来》、《到读者中来》等栏目;三是建立读报组,开辟《读报组反映》、《读报组活动》等栏目。据《人民日报》工作人员林晰回忆:“处理读者来信,接待来访,深入基层建立读报组,以及就读者来信、来访进行实地调查,使这个机构成为了党报联系群众最直接的重要环节。在这里充满了群众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党报无穷无尽的信息源泉。……,我们运用各种方式争取公开见报,使党报和人民群众的距离缩短了。”[4]

    推荐访问: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 初期 考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