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哲学与人生】

    时间:2020-07-20 07:33: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哲学:“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在这个命题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活动,应当说人人都会有。另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哲学的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活动叫哲学活动;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呢,就是哲学家了。
      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它同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除了哲学之外的其他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将来你可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我们把这称为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
      与此不同,哲学使你“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虽然说你是人,但是在真正人的意义上,缺少一种哲学的修养,还不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指认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他作了这样的一种区别,其他学科使你成为某种特殊的人,用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成为一种“专门人才”;而学习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就是哲学的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怎样才能够获得?
      冯先生说是“觉解”。我曾经写过《哲学修养十五讲》一书,在国内算一本畅销书吧。前几天这本书的编辑给我说,最近在台湾重新出版这本书,更名为《哲学修养的十五堂课》。
      在书里,我说学习科学和学习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科学是什么感觉呢?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则是,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大家会觉得很怪,怎么会是这样呢?大家想一想,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的现象,单称命题和观察名词,经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做出解释和预见。例如,我一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再一说边角关系,你就会作相关的几何题了。这就叫作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了。
      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我不说的时候,你清清楚楚的;我一说,你却可能糊涂了。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我不说,它就是一张桌子,清清楚楚的;可是我一旦问你,你如果没有桌子的观念,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一个东西把握为桌子呢?糊涂没?这就是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地的同学都知道,台湾的同学不知听到过没有?有一首歌叫《我心中的太阳》,歌词是:“天上的太阳和水中的月亮谁亮?山上的大树和山下的小树谁大?心中的恋人和身外的世界谁重要?”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怎么回答?歌曲中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我不说的时候,你很清楚;我一说的时候,你可能更糊涂了,这就需要冯先生所说的那个“觉解”。如果没有一种哲学的辩证智慧,你很容易走向极端,你今天是理想主义,明天可能是现实主义,最后可能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了,荣辱呀,祸福呀,你就不好把握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哲学的这种“觉解”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冯先生说是“境界”。他讲人生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上面是谈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下面,我就想从哲学与人生出发,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我想分成三个问题具体地来谈,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怎么样来理解人的存在呢?我的说法是,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我还有一本书《超越意识》。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怎么理解呢?我首先是使用反证法:人无法忍受什么?尤其是青年人,我概括为五个方面: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那么人生呢,它也是自然。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然而,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它恰好超越了这个自然!把自然而然的世界改造成了一个对于人来说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这才是人!
      我问在座的同学,你喜欢什么颜色?有的说喜欢红色,有的说喜欢绿色,有的说喜欢蓝色。但是,我说如果这个世界只是你所喜欢鲜艳的红色、纯洁的白色、娇嫩的绿色,你还能不能在世界上生活了?!那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一段话,他说:“在太阳的辉映下,每一颗露水珠都会闪现出五颜六色的颜色。”人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
      生活的世界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人无法忍受的第二个就是“凝固的时空”。用马克思的话说:“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
      前些天看鲁豫的一个访谈,被采访的那个女士说,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没有浪费上帝给予我的时间。
      时间构成了人真正的存在,所以人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而是在时间中实现了自己的存在。人的生活是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改天换地的过程。人类世世代代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作、理论创新、政治变革,不都是在时间中构成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吗?“凝固的时空”是人无法忍受的。
      正因为人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时空世界,所以人又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什么叫人?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大家都知道,国内近30年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有一本畅销的杂志叫《读者》,这是一本有情趣的人都会喜欢的杂志。那里边曾经先后登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当我没有钱的时候》,另一篇是《当我有钱的时候》。这两篇文章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叫做人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为了寻求意义而生活的。
      所以,现在哲学有一个说法,说所谓现代病就是“形象大于存在”,就是“包装”,方方面面的“包装”。可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里就有这样的歌词:“你不用涂红又抹绿,只要你不断充实自己,人人都会喜欢你。”充实自己,就是获得存在的意义。人生的存在是大于它的形象的。它的存在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正因为如此,人又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终升华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想,对于每一个年青人来说,最能够使他激动起来的,就是自我实现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峰的体验。最美的体验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每个人的人生,作为一个长卷,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小说;作为每个瞬间,它是一首感动自己的诗篇。人生的幸福,既是在目标的实现中所获得的快乐的感觉,又是在快乐的感觉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
      人生是有限的。人是一种能够自觉到死的存在。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是“向死而思生”,所以有人把哲学叫作对死亡的练习。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就想超越这种有限的人生,因为人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哲人培根说,人的“复仇之心胜过死亡,爱恋之心蔑视死亡,荣誉之心希冀死亡,忧伤之心奔赴死亡,恐怖之心凝神于死亡”。这是心灵对死亡的超越。人的生命面对死亡,又以生命的追求超越死亡。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用这三种方式来使自己有限的人生燃烧起熊熊的生命之火,使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
      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的超越性。有了寻求意义的人生,才能对人生进行有系统的反思哲学。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人的存在?人既源于动物,又同动物具有根本性的区别。人和动物都是一种生命活动,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
      生存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
      在这一点上区分了人和动物。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活活动,动物是一种本能性的生存活动,动物和人的区别就在于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活动。
      为什么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活动呢?马克思说,动物只有一个生命的尺度,而人有两种尺度。动物只有自己所属的物种的一个尺度,所以它只能是本能的生命活动。人有两个尺度,既是按照自己的目的活动,又是按照所有物种的尺度活动,这就是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活动,是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的活动。所以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一个理想性的存在,人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变为现实的活动过程。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院长胡绳,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人类在20世纪的后五十年所创造的科学技术,超过了人类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几千年所创造的总和!
      什么叫现代化?现代化首先是日常生活科学化,接着是日常消遣文化化,接着是日常交往社交化,日常生活法治化,农村生活城市化。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实现了生活的现代化。所以人的存在是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这才是人的存在。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的最有理想、最有创造性的时期,你们一定很喜欢哲学。这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有系统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我们能够觉解生活,更加自觉地去拥抱生活,更加自觉地去创造生活,从而把我们的世界建设成为更美好的世界,把我们的人生塑造成更美好的人生。
      
      人的人化,人使自己成为人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
      人以外的所有的存在都是本质先于存在,而人这种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之外,我们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叫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本质先于存在,本质就规定了它的存在。
      但是,人就不是这样了。生下来的无论是男孩女孩,我们说他是人,但是长大了,未必就成为人。为什么?人是一个人化的产物,是一种人化的结果,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这是人和动物的不同。动物是一代又一代地复制自己,而人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
      用马克思说,什么叫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的过程而已”。人的这种活动的过程,成了人的历史。所以,马克思说,什么叫作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我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构成我们人自己的生活的历史。人的自己的生活历史,就是我们每个人成为人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成为人的过程,既构成了历史的前提,又构成了历史的结果;而人只有首先作为历史的结果,才能够成为历史的前提,因为每代人总是上代人遗留的文化的产物。我们正是在历史文化的进程中而成为今天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是人化的过程。
      关于人的人化,今天我要特殊地谈一个我对教育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教育是一种社会遗传的机制,它以自身为中介而实现双向的认同:一方面,是个体向历史社会文化的一种认同;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历史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认可。教育就是这种“认同”与“认可”的双向互动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教育实际上是哲学教育;或者说,哲学教育,就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教育首先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遗传性的获得,它还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获得性的遗传。所以,真实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养。它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教育是使你首先能够成为一个认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历史的现代公民。
      我们只有能够成为人,才能够成为某种人,才能够去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去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去扮演某种特殊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
      人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存在,自身是一个人化的过程,使自己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过程。这种成为人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以教育为中介的社会遗传和文化遗传。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哲学,所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它不是把人当作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当作一个历史具体的文化存在。近代以来的哲学,它是一个上帝的人本化过程。上帝的自然化,上帝的物质化,上帝的精神化到整个的上帝的人本化的过程。
      所以,有的同学即使不是学习哲学的可能也知道,美国出版了一套丛书叫作“导师哲学家丛书”,我推荐给不是学习哲学专业的同学。它把中世纪叫作“信仰的时代”,把文艺复兴时期叫作“冒险的时代”,把十七世纪叫作“理性的时代”,把十八世纪叫作“启蒙的时代”,把十九世纪叫作“思想体系的时代”,而把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叫作“分析的时代”。
      近一个时期以来,内地的哲学家们也想用五个字概括当今的时代,有的人叫它“物化的时代”,有的人叫它“体验的时代”,有的人叫它“信息的时代”,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哲学,恰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它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就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人生。它是以一种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的特定的历史的存在。
      刚才说到的“导师哲学家丛书”所概括的历史时代,特别是在座的有学哲学的,有学历史的,你们就会很清楚,这正是一个人的人化的过程。中世纪“信仰的时代”,先上帝而后自我,先信仰而后理解。那么,从文艺复兴以来就发生了一个巨大的颠倒,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我先有思想然后才有我的存在吗?不是!他是说先自我而后上帝,先理解而后信仰,这才是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的转化。
      什么叫作从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呢?这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化,是一个人化的过程。自然经济条件下,是一种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走向市场经济以来,在经济生活当中反对禁欲主义而要求现实幸福,在精神生活当中反对蒙昧主义而要求理性自由,在政治生活当中反对专制主义而要求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实际上蕴含着三条基本原则:经济生活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的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政治生活的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三位一体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存在方式,这就是近代以来的人之为人的人化的过程。人是一种教养,而教养源于教育。这就是受教育的意义。所以无论是内地的同学还是台湾的同学,你最应当珍视的就是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这是你作为人能够成为现代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这就是人的人化。人是一个人化的过程。这就是我要跟大家讲的第二个问题。
      
      人的世界,有限世界的超越
      
      人的人化过程,是一个形成人的世界、属于人的世界的过程。世界这个概念,可以在两个意义上去使用它:一是在自然的意义上去使用,另一个真实的意义,是在人给自己创造的世界的意义上去使用。
      我在1988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正标题是“从两极到中介”,副标题是“现代哲学的革命”。其中,谈到怎么理解人的存在方式,怎么理解语言?语言既然是人的世界的积极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消极界限,世界在人的语言中生成为有。
      语言之外的世界,对于人来说,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我们的世界的存在的方式。我们在语言当中才构成了属于人的世界。语言不是仅仅作为能指和所指的统一,而是作为历史文化的水库而存在的。它表明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人是历史文化的结果,历史文化的产物。人是以人类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而构成了属于人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人都以什么方式把握世界?是以常识的方式、神话的方式、宗教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伦理的方式、科学的方式和哲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有无限丰富的世界。
      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给了我们几个最基本的命题,叫作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我们原来总认为科学始于观察,甚至有人说,正确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首先应当把我们自己的偏见像脱掉大衣一样放到走廊里边,用没有偏见的头脑进到实验室。你只有有了相应的理论,才能够有相应的世界。
      马克思说,人只有有了欣赏音乐的耳朵,才能够欣赏音乐。你有什么样的音乐修养,才能够欣赏什么样的音乐。想一想,没有看罗曼・罗兰,没有看莎士比亚,没有看巴尔扎克,没有看托尔斯泰,怎么能有相应的修养去享受那样一些相应的作品呢?正如黑格尔说的,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每个人所拥有的世界,同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理论、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西方人叫作“仆人眼中无英雄”。因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背景不一样么!知识背景,理论背景不一样,你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就因为他心中有老子、有孔子、有庄子、有孟子,养我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
      为什么小人常戚戚呢?因为他只知道张三李四,矶矶喳喳,尔虞我诈,蝇营苟苟。
      为什么仆人眼中无英雄呢?因为英雄有英雄的事业,英雄有英雄的情怀。不理解英雄的事业,不懂得英雄的情怀,当然就“眼中无英雄”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对自然的礼赞。接着毛泽东写历史人物:“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最后毛泽东说什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就是政治家的一种博大而深邃的情怀!这也是艺术家的一种空灵而凝重的情怀!你如果不是作为政治家和艺术家的话,你就理解不了他的这种情怀。
      我最强调一个年轻人必须得有两个修养,一是文学修养,二是哲学修养。一个大学生没有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肯定不会有一个完整的美好的人生,因为只有有了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有一种真实的审美的境界,才有这样一种最强烈的理性之美。有了这样两个修养,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才是丰富多彩的。
      这个属于人的世界,它首先是一个常识的世界,同时它又是一个宗教的世界,一个艺术的世界,一个伦理的世界,一个科学的世界和一个哲学的世界。同学们需要学习,你有了哪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对你来说就有了哪种世界。因此,一个人只有在适当的年龄,受到适当的教育,他才是人。
      因为,它使你获得了那种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什么叫作神话的世界?神话的世界是自然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宗教的世界?宗教的世界是世俗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艺术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是无情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伦理世界?伦理世界是小我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科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是经验世界的超越。什么叫作哲学的世界?哲学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你拥有了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真正实现了人自身的超越性,才真正有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人的世界!
      对于人来说,首先就是一个常识的世界。常识是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却不能超越经验的知识。常识是每个正常的健全人都普遍认同的,在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识。人人都在生活经验中分享常识、体验常识、重复常识和贡献新的常识。
      在常识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常识既为我们构成经验的世界图景,又为我们构成经验的思维方式,还为我们构成经验的价值规范。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具普遍性的基本方式。没有常识的人是不正常的,正常的人就得有常识。
      常识构成经验的世界,而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却总是超越经验的常识,总是以超越常识的各种方式去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的世界。神话就是对自然世界的超越。很多人看神话小说。其实,神话并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它还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在神话世界当中,既把人的世界宇宙化了,又把宇宙的世界拟人化了。在那个被拟人化的宇宙世界当中,人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人总是给自己构成一个神话的世界。金庸、梁羽生,为什么大家愿意看他们的书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它使人们获得了一个神话的世界。在神话的世界中,人们把自己的向往和追求、烦恼和忧伤对象化了。
      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超越。宗教使人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神圣的意义。宗教里面,特别是西方上帝的观念,是很值得思考的。
      按照我自己的说法,什么叫作上帝?上帝就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哲学本体意义上的观念构成心中的上帝。上帝不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是你心中的一种观念。
      用马克思的话说,宗教就是没有获得自我或者是再度丧失了自我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为人要超越自己所生活的世俗的世界,从一种神圣的存在来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哲学家尼采说,上帝被杀死了,一切都是可能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正好是说了这样的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整个的哲学和科学,它的理性的求索杀死了上帝,上帝不再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上帝不存在了,上帝被人本化了。一旦这个神圣的意义不再存在了,人的一切就都是可能的了。
      所以,我曾经给我的学生讲了一段很长的话:“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是在一种没有选择标准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一种失去了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
      什么叫本质主义的肆虐呢?没有选择的标准,给你什么标准就是什么标准,你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是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你们现在的生活,我把它叫作一种失去了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
      现在有的人穿的短衫上写,烦死了,别理我;或者干脆就写一个字:烦!这不就是存在主义的焦虑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今天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呢?马克思曾经说过,市场经济撕去了封建社会的田园诗般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了。这就是存在方式的变化,上帝被杀死了,上帝被人本化了,我们用什么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有真实的意义呢?我们需要艺术的世界、伦理的世界、科学的世界和哲学的世界。
      什么是艺术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是对无情世界的超越,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形式。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叫作创造。为什么?舞蹈家是创造了胳膊还是创造了腿?画家是创造了油彩还是创造了画布?文学家是创造了语言还是创造了文字?没有,但他们创造了意义!我非常欣赏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翻译的一本书《苦闷的象征》,其中说,愤怒出诗人。
      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难出的就是诗人。你看看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里边,你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外婆的澎湖湾呀这样的一些诗情画意当中所蕴含着的一种恬淡的生活的境界。现在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难感受到的就是海德格尔最欣赏的荷尔德林的那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和文学呀,只不过是帮助我们大家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艺术的真实是人生境界的升华。所以你看徐悲鸿画的马,它并不是草原奔驰的骏马;齐白石画的虾,也不是水中游曳的虾;但是,你看看徐悲鸿画的马、齐白石画的虾,你不感到是一种生命的跃动吗?这不就叫作艺术么!艺术使我们体验到了生活的深度,使我们的情感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深度。
      再说伦理的世界。我把今天的社会思潮概括为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人类面对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前几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们这里举办的世界哲学节,在大会上我写了一句话:“趋利避害,这个不言而喻的生存逻辑却成为当代人类的最为严峻的行为选择”。
      人就是趋利避害的么,趋利避害这个不言而喻的生存逻辑却构成了当代人类最为严峻的行为选择了。为什么现在凸显了环境问题呢?大家都知道,现在内地正在讲科学发展观,叫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这就是今天人类面对着的共同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决不仅仅是依赖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解决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发展的标准与选择问题。伦理的世界呢,它是一种小我世界的超越,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当中就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了。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一种纯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这种社会性的存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离开了大我没有小我的存在。所以这种伦理的世界是一种小我世界的超越。
      人类面对着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我们在自己的行为选择当中必须深切地思考发展的问题。今天不是都讲经济全球化么,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有一种深层的时代意识,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我意识。
      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罗尔斯的《正义论》为标志的政治哲学会成为显学?因为公平、正义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我们在座的学文史哲的、政经法的都有,无论你在文科的意义上学习哪门学科,一个共同的问题都是为当代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的前提。用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话说,理论是实践的反义词,理论就是对实践的反驳,我们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够使我们作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大家都在学习科学。科学同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经验世界的超越。什么叫科学?科学给予我们一种普遍必然性的认识,从而对经验世界作出规律性的解释和预见。科学的世界是一个超验的世界,超越了经验的世界。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卡西尔在《人论》里边说,科学在这个世界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它使人类的思维达到了一种极致。“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
      科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图景,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念。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以科学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从而以科学的方式规范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一种经验世界的超越。
      最后我们再回到哲学。人类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茫茫宇宙,又面对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有限人生,总会驰骋自己的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智慧,超越自己所理解的有限的世界。哲学是对有限世界的超越。人们俯仰古今而觉时间之无限,环顾天地而觉空间之永恒,回顾自身而觉人之立于两者间的万千感慨!人总是试图超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困惑与迷惘,以自己的超越性为人生寻求“安身立命之本”。“爱智”的哲学,就是一种超越有限对永恒的无奈、实现“天人合一”的渴望。人的超越性,以哲学的方式迸发出无比瑰丽的光彩。
      (摘自4月16日《光明日报》)

    推荐访问:哲学 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名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