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刘华清:亲历对外军事合作与交往] 厦门远华事件

    时间:2019-04-25 03:19: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11年1月14日,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政治局常委刘华清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这位大别山区放牛娃出身、14岁就参加红军、曾任新中国第三任海军司令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人们称为“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有海洋意识的人”。美联社将其称作“中国现代海军之父”,说他“开启了中国海军强盛的进程”。同时因为在其主政海军期间,积极推动航母发展,外媒又将他誉为“中国航母之父”。作为近20年来唯一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行列的军人,刘华清是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外交发展的见证者。而他在回忆录里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
      刘华清去世后,人民日报发表的《刘华清同志生平》给了他这样的评价,称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和领导才能。他注重宏观筹划,善于统揽全局,在我军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方面均有重要建树。”文章还特别提到:“刘华清同志积极推动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多次率领军事代表团出国访问和接待外国军事代表团来访,参与决策参加国际军事观察、军备军控谈判、军事维和等涉外工作,增进了解放军与外军的了解和友谊,提升了解放军的国际地位,开创了中国军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见得最多的是俄罗斯朋友”
      在与各国的军事交往中,按刘华清自己的话说,是“去俄罗斯次数最多,见得最多的也是俄罗斯朋友”。
      对于俄罗斯,刘华清是十分熟悉的。早在1952年5月,刘华清被调往大连海军学校任副政委,后兼任副校长时,他就和苏联专家没少打过交道。1954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一批团以上海军干部被选派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年仅38岁的刘华清就是其中一员。在那里,刘华清学习了4年,接受了正规的海军高级指挥培训,4年的留苏生活,给刘华清留下了深刻记忆。
      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带头制裁中国,一时间,中美间签订的军事合作项目协议几乎都被撕毁。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展中苏军事技术交往势在必行,苏方也发出信息,表示完全同意中方提出的在高技术、航空等领域进行合作的建议。
      一得到消息,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刘华清,立即召集国防科工委、空军、总参装备部、航空航天部、电子部的相关领导研究赴苏考察事宜。紧接着,他又写信给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提出要迅速组派军用飞机考察团,考察苏联军用航空技术与生产情况,借助苏联的技术,尽快研制出我们的新型军用飞机。此项建议得到中央的批准,自此中苏军事技术合作拉开了帷幕。
      1989年11月,在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由邓小平提名,决定刘华清担任军委副主席。邓小平这样评价刘华清:“刘华清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了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资格好。”
      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后,两国军事技术交流逐步展开。1990年四五月间,中苏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中方组成人员确定,组长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并很快确定了访苏行程。
      同年5月31日,刘华清率领中方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这次访问,是中苏军队高层领导中断30多年后的第一次交往。苏方对此十分重视,派出了强大的阵容。中方把这次访问的重点,放在中苏军事技术合作上。
      尽管在会谈中双方还有些分歧,但经过一致努力,最后还是达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在这次访问期间,举行了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谈后,刘华清与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部长会议军事工业问题国家委员会主席别洛乌索夫,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军事技术合作的协定》和《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访苏期间,细心的苏方还特地安排了刘华清参观当年学习过的地方,并复印了他当年的成绩单和评语,送给他留作纪念。
      32年后重访苏联,刘华清感触颇深。经过数十年努力,苏联在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世界上唯一能在航空航天产品和技术方面与美国全面抗衡的国家。同时他深感苏联人民尤其是经历过中苏友好年代的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苏联领导人也十分珍视与中国恢复起来的友好关系,重视并且愿意发展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1990年10月25日,别洛乌索夫率领苏联政府代表团一行19人应邀来华访问,双方举行第二次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会议,签署了《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刘华清和别洛乌索夫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会后,刘华清高兴地宣布:“第二次混委会圆满成功。中苏军事技术合作,比在莫斯科第一次会议时有了更宽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展的前景非常好。希望今后的合作能够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别洛乌索夫更是激动不已。在刘华清送他去机场的途中,他滔滔不绝,还说:“回去后,我马上向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汇报。”他希望中苏高层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刘华清后来说:我相信,别洛乌索夫的话是发自内心,绝非外交辞令。
      由于当时苏联政局的动荡,谈判一波三折,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了协议。1990年12月28日,苏联向中国提供若干架“苏—27”飞机的合同在北京签订。刘华清出席了签字仪式。他在回忆录里高兴地回忆道:“香槟酒‘嘭’地一声打开,人人都满满一杯。我和每一位苏联朋友碰杯,又和每一位中国同志碰杯,大家都非常高兴。”
      风云变幻,1991年苏联解体后,已达成协议的合作事宜面临中断的危险。刘华清十分着急,他仔细分析了俄罗斯的情况,专门指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留驻莫斯科,想方设法与俄罗斯新政府联系,天天约他们,催他们,创造机会,打开高层交往的路子。他还陆续派出了一些团赴俄考察,以期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使这项工作一直没有断线。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中俄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得以顺利成立,时任俄罗斯副总理的绍欣担任俄方主席,担任中方主席的仍然是76岁的刘华清。   年仅41岁的绍欣是俄罗斯经济学博士,是一位年轻的学者,在身经百战、年逾七旬的老将军面前有点拘谨。
      刘华清事前对俄方主官作了一番了解,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绍欣虽然年轻,但他代表俄罗斯,我们必须以礼相待;他又是我们做工作的对象,我们更要以诚相待。人与人交往,感情问题很重要,真情往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与绍欣的会谈中,刘华清自然地聊起了自己当年在苏联学习的事情来。
      他回忆说,那时候,自己带着俄语书和数学书,一路上抓紧时间学习,总共走了11天才到达位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日三餐的西餐,大家只有到了节假日,才能自己买菜做中餐打打牙祭。
      在学习方面,让刘华清大伤脑筋的就是俄文,作为中国学员班的班长,他几乎把所有的自习时间和休息日全搭上,狠下一条心,苦读俄语。上课时“教官讲一段,翻译就翻一段,我们就囫囵吞枣,拼命记笔记,再回去慢慢消化”。经过努力,六个学期的考试,刘华清大多得到五分,少数四分。在最后一次国家考试中,他的成绩也很不错,总评得到了优秀。
      刘华清对往事的愉快回忆,迅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使绍欣心情放松了不少。刘华清还亲切地对绍欣说:“在北京,多走走,多看看,多提建议。改革开放的中国真诚地欢迎你们。”双方没有因为某些谈判细节问题的争执而伤了和气,反而结成了忘年交。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工作顺利起步。
      在此后的数年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召开了6次,其中有3次在北京,3次在莫斯科。俄方主席先后更换了4人,而中方只有刘华清一个人从开始一直干到离职。他多次以混委会中方主席的身份,接待俄方代表团或率团访俄,不断推动中俄军技合作深入发展。
      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进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军委主席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93年6月,刘华清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俄,与绍欣举行了中俄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1995年12月, 刘华清再次访俄。他对这次访问充满了美好的记忆:“12月的莫斯科,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但走出专机,映入眼帘的却是鲜花和微笑。”他与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索斯科维茨举行会谈,“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索斯科维茨副总理。过去给他写过好几封信,只是没有见过面。听说他是一个实干家。一见面,凭感觉彼此能够相互理解”。
      刘华清一行参观了俄罗斯一系列国防工业,签署了《中俄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苏—27”飞机项目合作及其结算办法的协议》,双方还就军事院校学员的交流问题达成协议。这样,刘华清“一直悬在心上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1997年8月24日,81岁高龄的刘华清最后一次率团访问俄罗斯,这也是他在职期间的最后一次出访。在访问途中,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党的十五大后我将退出工作岗位,因此我要加倍努力,把没做完的工作尽力完成。他和俄副总理乌林松共同主持了中俄军技合作混委会第六次会议,并签署了《中俄政府间军技合作混委会第六次会议纪要》。他还参观了列宁光学仪器厂、恰普雷金航空研究所、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共青城航空工业联合体等军工企业及科研单位。每到一处,刘华清都不顾年迈,亲自上生产线、下组装车间,一路上总是详细地问、认真地听、细细地看,尽量地多听、多记、多看,令在场的所有人惊叹不已。
      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中俄两国军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项目逐年增加,有力地推动和丰富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当这次访问结束,专机起飞后,刘华清望着舷窗外俄罗斯美丽的大地,长长松了口气:任务完成了。
      “处理中美关系要着眼未来”
      1980年1月,刘华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管装备、军务和动员工作。5月25日,他随同军委秘书长耿飚率领的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第一次走进五角大楼。
      访美期间,刘华清随耿飚一行登上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他们留下了极深印象。在看到代表世界海军最先进水平的装备后,代表团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都涌动着尽快改变我国海军面貌的激情。回国后,刘华清立即向中央军委、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对美国军事科技管理工作的考察和改进我国国防科技管理的建议》。
      其实早在1970年,刘华清就曾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对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后,更是深知,中国的海疆辽阔,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中国海军的实力更显得捉襟见肘,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他认为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随后几年,刘华清不断提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尽管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力量有限,中国航母计划一再搁浅,但刘华清仍然被外媒称作为“中国航母之父”。
      1985年11月12日,应美国海军部长莱曼、作战部长沃特金斯上将和陆战队司令凯利上将的邀请,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再次访问美国。
      在美期间,刘华清一行先后参观了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安纳玻利斯海军学院、基斯勒空军基地。观看了导弹水翼艇、航行表演和游艇比赛,还参观了正在建造的美国最现代化的CG—47“提康德罗加”号导弹巡洋舰,反潜直升机,DDG—994“卡拉汉”号导弹驱逐舰,FFG—37“克罗姆林”号导弹护卫舰,“F—14”、“F—18”战斗机,“E—2C”预警机和“密集阵”近防系统生产线,所到之处受到美方热情友好的接待。
      好客的主人特意安排中国代表团成员游览迪斯尼游乐场,刘华清童心大发,后来回忆起来仍很兴奋:“我第一次领略高科技对游乐活动的创造性,既丰富多彩,又新颖刺激,代表团成员玩得都很尽兴。”   这次访问,会见美军方高级将领和参观项目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刘华清重逢了不少老朋友,也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增进了了解,开阔了眼界,收获颇丰。
      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为了打破美国的“制裁”,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有意多接触一些美国朋友,广泛做工作。
      1994年3月19日,刘华清会见并宴请了美国海军部长、老朋友莱曼。
      见面后,刘华清介绍了中国近几年发展建设的情况,坦率地对人权、最惠国待遇、中美关系谈了一些看法。他说:“现在,不再是通过军事手段就可以解决国际争端的时代了。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尊重别国的选择,不要干涉别国内政。处理中美关系要着眼未来。……如果美国取消对华最惠国待遇,对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也很不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的损失也许会更大。”
      莱曼认为,发展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不管政治上有什么分歧,贸易应当照常进行。两国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两军交往。莱曼还为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提出了积极建议,并答应回国后立即去见国防部长佩里,请他尽快访华。
      4月2日,刘华清会见了来北京参加亚洲问题讨论会的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海斯上将。刘华清和海斯也是老朋友了。海斯表达了对中国军力增长存有的疑虑,刘华清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说:中国的军费实际上只够养兵。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可能对别国构成威胁。我们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军备竞赛,不搞对外侵略扩张。
      之后,刘华清又接二连三地会见了美国前国防部长布朗、切尼、麦克纳马拉等人,目的就是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通过他们,再去宣传中国的对外政策。刘华清说:“讲通几个外国人,再由他们去讲,可信性和实效性就比我们自己去讲好得多。”
      总参外事办在一篇回忆刘华清的文章里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一位来自美国的客人在与刘副主席会谈时,不时流露出带有“中国威胁论”的色彩偏见,甚至武断地认为在南海问题上是大国欺负小国。刘副主席严肃指出:“南海问题上,现在不是大国欺负小国,而是小国欺负大国,周边部分国家不断挑衅。我们一贯主张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刘副主席进一步指出,中国作为涉及南海争端各方中的大国,主张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期望通过和平谈判、共同开发的方式,与有关国家解决南海争端,这既是为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是为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当时美国国会中许多人对中国发展心存疑虑,“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国会很有市场。这位客人后来在美国作证时也表示,中国有威胁的能力,但没有威胁的意图。这引起了部分议员的极大兴趣,对于遏制“中国威胁论”肆意蔓延起到一定作用。
      1994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如约而至。刘华清会见并宴请了佩里一行。这是中美两军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与佩里会谈时,刘华清说:“佩里部长为80年代和今天的两国两军关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相信佩里部长的此次访问,会使两国两军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佩里也表达了对发展中美两国两军关系的积极态度。此次访问向世界表明,美国军方对中国的制裁完全解冻。
      “看看人家那么好的核潜艇……我一夜都没睡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以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重新出现在国际舞台。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外军队交流也逐渐增多。这期间,刘华清作为海军司令员,先后接待了十几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和海军舰船来华访问。1983年起,他率海军代表团陆续访问了英国、南斯拉夫、法国等欧洲国家,增进了与各国海军之间的友谊,开阔了视野,对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大有裨益。
      1984年11月2日至22日,刘华清率领海军代表团访问英国和南斯拉夫。代表团途经西德时,受到了西德海军的热情接待。因为以前中国与西德军方只有一些军事体育代表队往来,刘华清一行实际上是西德接待的我军第一个军事代表团,所以对方格外重视,接待规格也很高。11月2日抵达当晚,西德国防部专程派直升机去法兰克福将中国代表团接到了波恩。次日,西德海军监察长(相当于海军司令)贝特格中将在国防部与刘华清会见,亲自介绍了西德海军的情况。
      这次出访英国,是应英国海军参谋长菲尔德豪斯上将的邀请。当时,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已发表了联合声明,有必要保持两军的友好交往。由于英国海军具有丰富的建军经验和较先进的装备,中国代表团希望乘此机会,加深对其了解和学习。
      在英方安排下,中国海军代表团参观了克莱德核潜艇基地、“勇敢”号攻击核潜艇、位于诺斯伍德的英国舰队司令部地下作战指挥室、德文港的攻击型核潜艇修理与更换核燃料中心,以及“无畏”号航空母舰等。其中,克莱德核潜艇基地完善配套的保障条件及安全措施令刘华清印象深刻。
      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郑明少将当时跟随刘华清一起访问英国,那时他还是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在一篇追忆老领导刘华清的文章中,回忆起1984年访英往事,十分感慨,他这样写道:
      他到英国海军部队、指挥机院校和有关海军装备的公司、企业的每个地方参观都看得很认真,提出的问题都很细致。……
      英国国防部外事处长私下对我说:“你们这位刘司令真不简单,他真会问。”
      整个访问过程,他一直精神十足,我们跟着他参观都难免感到疲惫。他的秘诀是一上汽车马上就打盹休息,下车后立刻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在英考察前期,我和后勤部长跟随在刘华清左右。几天后,他对我们说:“你们俩跟我一起看的都是军事指挥方面的东西,这样还不够,你们应自己走走看看,考察一下跟你们专业相关的领域。”他这样一说,我们就有压力了。跟着首长走比较轻松,好好听、好好记就行了,自己去考察就要主动提问和交流,但我们还是各自带着翻译分头去参观、学习了。英方安排我去英国海军装备研究中心和试验基地访问。这两次单独高层次专业考察,使我的收获加大,理解了首长让我们独立考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外事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英国海军还特别安排代表团参观了英国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参观后的第二天吃早饭时,刘司令问我:“你昨天睡得好吗?”我说:“早早就睡了,睡得很好。”他说:“你这个郑明啊,你还睡得着觉?我一夜都没睡着。看看人家那么好的核潜艇,那么好的保障条件,那么完整的基地体系,就想到我们那几条核潜艇的条件和安全问题,这些该怎么改进。”他的话让我很受震动。   刘华清还向郑明交代:“回去后一定要把核安全机制建立起来。我国自己的核潜艇一定为国争光,不能给国家添乱。”
      在这次访问中,刘华清仔细考察了英国海军领导指挥体制,了解到了英海军在组织体制、院校建设、官兵培养与使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他认为英国海军人数虽然不多,但组织精干,部队素质好,装备技术及指挥方式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其指挥层次少、海上指挥与后勤保障分别由舰队司令部和海军军区负责等做法,很值得中国海军学习借鉴。
      会谈中,菲尔德豪斯上将从马岛海战的经验出发,强调了海军装备发展要抓好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协调。他说,没有核潜艇和舰载“鹞式”飞机,打不赢马岛战争;核潜艇和常规潜艇都要加强,使对方的潜艇、舰艇受威胁。他特别强调海军自己要有航空兵,以保证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活动。听了英方的介绍,刘华清感叹说:“马岛之战”中英国为什么取胜?通过这次访问,我找到了答案。
      在英国期间,刘华清一行还参观了刚完工的“斯塔林”号巡逻艇,该型艇是英国派驻香港的海军主力舰艇。“艇上有先进的光电探测与武器系统,简洁流畅的外形设计,宽紧搭配得当的总体布局,实用可靠的动力推进系统,舒适周到的居住条件,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刘华清当即想到,香港回归后,驻港海军舰艇装备一定要在战术技术性能水平上超过英国这一型巡逻艇。后来,我国新研制的导弹护卫艇,成为完全国产化的战术技术性能与生活居住条件兼优的新一代战艇,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被派驻香港,成为驻港舰艇大队的主力。
      结束对英国的访问后,代表团紧接着访问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将这次访问视为“两军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给以了热情的接待。
      这次历时21天的访问结束后,代表团整理出了近5万字的情况报告,1984年12月1日,刘华清用了6个小时,向海直二级部以上干部介绍了出访情况,以期借鉴外军先进经验,推动我海军现代化建设。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是第一个与我国开展军事友好往来的国家。双方自1978年以来,海军互访频繁,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1985年11月2日,刘华清率海军代表团抵达法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法国军方对此次访问非常重视,法国国防部长基莱斯会见了代表团,并亲自邀请刘华清作为第一个外国海军司令参观法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访问期间,刘华清还会见了法国防部武器装备部、航空总局和汤姆逊、马特拉、纳富科等公司的领导人,他们详细介绍了武器装备的生产情况,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法国海军各级组织机构精干,指挥灵便,工作效率高的特点给刘华清留下深刻印象。
      1996年9月8日至24日,80高龄的刘华清率团再次访问法国和意大利。
      这是他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次正式访问法、意,两国政府十分重视,认为这对发展国家关系和军队关系有积极意义。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见到刘华清的第一句话就是:“刘华清副主席的此次访问,是加强中法两国关系的一部分。”
      会谈中,刘华清提出中法两国应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的友好关系,两军关系也应该多层次多领域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他坦率地谈道:“我认为我们与贵国的合作还有不利条件,欧洲各国对我国的制裁还没有取消,还是障碍。”希拉克对此作了解释:“我从未赞成过对中国制裁,这一政策是15国决定的。法国将努力对其他欧洲国家开展工作,让他们重新考虑制裁的立场,以便从政治上消除对抗,彻底取消制裁。”会后得知,希拉克已经明确指示各有关部门,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中法军事技术合作。
      就法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刘华清严厉指出,前政府的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法关系。随后刘华清得知,尽管很艰难,希拉克政府仍做出了停止售台武器的决定,以发展与中国的合作。访法期间,刘华清先后参观了法国正在建造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正在研制的“阵风”式战斗机、阿丽亚娜火箭厂和卫星总装厂。
      之后,对意大利的访问同样达到了加强沟通的目的。意大利政府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各方面关系,意大利总理指出,“有些人对中国发展不放心,‘中国威胁论’是他们在冷战后提出的危险论调。”
      参观访问中,刘华清强烈地意识到,我军与西欧军队在装备水平、军工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加强在西欧范围的军工合作,从西欧适当地引进一些我军所需的先进装备和技术是加快我军军工科技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于是在会谈中,他试探性地提出了从西欧引进一些先进装备和技术的意向。对此,法意两国领导人和军工企业都表现出积极态度。回国后,刘华清向中央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认可。
      中国“自己决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
      巴基斯坦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关系密切。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之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就是巴基斯坦。
      1983年11月11日,刘华清率领代表团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受到巴方的热烈欢迎。访问期间,刘华清拜会了巴国防部长、空军参谋长、海军参谋长等陆、海、空高级将领,还受到了总统齐亚?哈克的亲切接见,并被授予一枚“卓越勋章”。
      在巴基斯坦最大港口和海军基地卡拉奇,刘华清率团观看了巴基斯坦海军舰队的演习,参观了军事院校、海军基地、海军航空兵中心、瓦赫兵工厂、卡拉姆飞机大修厂和卡拉奇船厂。巴方海军的海上航行补给、舰艇管理和教育训练引起了刘华清的兴趣和思考,使其颇受启发。
      在结束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后,20日,代表团又抵达了孟加拉国,同样受到了孟方的热情接待。一行人参观了国防参谋学院、吉大港海军基地和海军训练中心,乘驱逐舰观看了海上演习。这次访问,加深了与巴、孟两国的传统友谊,增进了友好合作关系,也学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达到了预期目的。
      泰国、印尼和新加坡是亚洲发展较快的几个国家,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但西方为了制造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以期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长期进行所谓“中国威胁论”和“填补真空”的挑拨宣传,使周边各国疑虑很多。
      1994年1月6日至20日,刘华清率团对泰国、印度尼西亚进行了访问,之后又对新加坡进行了三天的过境访问。   在访问期间,刘华清与三国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广泛接触,尽力宣传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特别是批驳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刘华清还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外交国防政策。他诚恳地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艰苦努力。中国人穷够了,人心所向是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现在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中国需要长期和平的建设环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地区的一员,真心希望本地区稳定、和平、发展,不希望二次大战的悲剧重演。中国过去长期受别人欺负,与许多亚洲国家有相似的苦难经历,因此中国不会去干涉别国的内政,也不会侵略别的国家。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自己决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决不在国外驻一兵一卒。中国历来主张,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而不诉诸武力。中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军费很有限,我们300万军队,几十亿美元的经费,包括人员的吃住行、购置装备、各种活动费用,加强军队建设完全是为了保卫自己国家安全。”
      刘华清的观点得到了三国领导人的理解与赞同。他们都认为亚洲这些国家都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都需要有一个国内和国际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政治形势和军队的稳定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各国之间相互尊重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互利合作,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如果这一进程遭到内部动乱或外部发生战争的破坏,西方就可大松一口气,并可继续主宰世界。
      通过这次访问,刘华清与泰国总司令瓦拉那上将、印尼总司令丹绒上将交上了朋友。随着后来双方频繁往来,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访问加深了我国与泰国、印尼、新加坡三国的国家之间、军队之间的友谊。为此,泰国总理川立派亲自授予刘华清一枚“一级骑士勋章”。
      作为党、国家和军队高级领导人,刘华清在军事外交实践中既注重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又讲究斗争策略艺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朝鲜半岛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国,对朝鲜半岛采取何种方针、对策,一直为世人广泛关注。
      据总参外事办的工作人员回忆,有一次,刘华清接见并宴请朝鲜客人,宾主双方畅叙中朝友谊。刘华清向朝鲜客人阐述了中国对国际、地区形势的看法,还简要介绍了中国国家和军队建设情况。席间,朝鲜客人突然问道:“如果朝鲜半岛再次爆发战争,你们是否还会派兵支持我们?”面对这出乎意料的发问,在座很多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刘华清则不动声色地说:“还是不要打的好,打了对谁都不好!”他恰如其分的回答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半岛局势的正确判断和长远考虑以及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立场和主张。
      刘华清对军事外交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经说过,他在和外国朋友交往中,非常注意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广交朋友;二是宣传中国;三是友好合作。他运用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娴熟的外交技巧,广交朋友,妥善处理矛盾分歧,解惑释疑。每逢外国客人来访,他都积极宣传中国国防政策和军队建设情况,加深彼此了解,构建相互信任。面对国与国之间出现的一些领土争端,他一贯认为需要用多种形式交错的斗争手段,外交、政治、军事、经济手段并用或择其一二,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人民解放军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说:“人类社会的脾气比大海更难以揣摩,作为军人,尤其要时刻提防风浪骤起,睡觉时也应该睁大眼睛。”“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清晰地反映了刘华清关于军事外交的宝贵思想。他对中国军事外交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题图为2007年9月10日中英海军举行联合演习)
      (责任编辑:徐 嘉)

    推荐访问:亲历 交往 对外 合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