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感悟唤醒教育_生命教育的感悟300字

    时间:2019-01-17 03:27: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为教育工作者,仅仅知道教育“是什么”而不知“如何教”,则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称职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教育要求制约下由施教者和受教者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联系,这乃教育的“是什么”;教育要高质量地实现其目标则必须通过“唤醒”这样的方式。这乃教育的“如何教”。正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然而,在全国庞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有多少人具有或理解唤醒教育这个睿智而宏远的教育理念?况且。从心怀理念到践行理念又有相当的距离――践行比认识要难得多:尤其纵观中国教育现状,更使我们觉得有探讨唤醒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唤醒教育
      
      (一)唤醒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唤醒教育?“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它着力于对人性的全面唤醒,从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过程。”“唤醒教育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充盈与放飞。”“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它还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命对话。借助这种对话,学生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和内在心灵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成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作为‘人’的内涵。”
      
      (二)违背“唤醒”教育精神的种种表现
      1 教育是“改造”和“驯服”。
      什么是教育的核心?孙云晓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改造”和“驯服”式教育恰恰偏离了教育的核心所在。
      “改造”式教育过多地按照施教者的意愿或文本的要求使得受教育者接受和服从。由于按照一厢情愿的、局限性的模式实施“改造”,而使原本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教育对象灵性丧失、自信心减弱、创造力不在。此种教育成了扭曲受教者心灵的工具。
      好奇甚至冒险是学生的天性,“驯服”式教育呈现出这样的状况:只有施教者说,没有学生讲:施教者可以不受约束,学生必须要有“纪律”;老师一切均是对的,学生不能轻举妄动。于是,学生不被信任,甚至竟将监视器派上用场。于是学生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施教者安心了。受教者心灵受到打压、遇事没有主见、创造性无从谈起。这不是在唤醒、充盈与放飞人性,而相反是使人性套上了紧箍咒。
      2 教育是“灌输”知识。
      此种教育将学生看成僵化而非鲜活的对象。片面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使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许多既深又难而对许多学生而言又是无用和僵死的知识上,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灵性遭到扼杀,结果知识不但不是力量,反而成了拖累灵光闪烁的包袱。
      3 教育是无穷尽地吃苦。
      此种教育常常表现为:过多的书面作业、过多的死记硬背、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作业完不成要受罚、过重的升学压力、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太少等等。不但没有让受教者尝到“唤醒”的乐趣,却更多地将教育责任推到受教育者身上而让其吃很多苦,并且拿出的理论依据却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唤醒教育对施教者的要求更高,因为要使千差万别的受教者得到适宜的培育,要求施教者必须做很多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人生苦短,受教者若在受教育阶段尽是吃苦,却体会不到由于唤醒心智而得到的乐趣、冲动、欢快等,必然惧怕、反感甚至痛恨教育。
      4 教育是片面追功求利。
      叶圣陶曾对多级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说: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并指出这是“摧残学生的身心换取本地区的虚誉绝不是光彩的事”。然而叶老所痛心疾首的现象:如分设快慢班、给毕业班指派“把关”老师并规定“指标”、尽量多发复习资料、无休无歇的种种考试等现象,依然是许多学校忙碌的“事业”。这里多见的是施教者的加压施重和学生的疲惫容颜,少见“唤醒”教育的影子。“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功利性事业,没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改变。”
      总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违背唤醒教育精神的现象极为普遍,应试教育的痼疾积重难返。大家渴望整个教育界能普遍地早日实施素质教育,但现实是“素质教育”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为什么我国大陆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会出现钱学森之问?原因很多,但肯定与没有很好地实施唤醒教育有关。
      
      二、如何施行唤醒教育
      
      (一)唤醒教育的前提是厚爱与欣赏
      “四颗糖”的故事是此方面的经典案例。陶行知当校长时,一天看到一男生在打另一男生。他告诉打人者下午三点到他办公室来一趟。第一次迈进校长室,该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校长居然微笑着招呼他。并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他说首先奖励你这颗糖,因为你很遵守时间。孩子由恐惧变为激动。校长又拿出第二颗糖,我上午叫你别打那个孩子你马上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校长。说着拿出第三颗糖。我知道你打的男生总欺负女生。说明你身上有正义感。孩子早就撑不住了。泪流满面地说:校长,我打人总是错的吧。校长说:孩子,我早给你准备好第四颗糖了,不瞒你说我第一眼就打心眼里坚信,你肯定是个知错必改的好孩子。多么高明的校长,用以奖代罚的方式触动了孩子的心灵。大家想想。当这个孩子泪流满面,手里握着四颗糖的时候。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被唤醒了?
      没有千般慈爱心,哪来万般深情唤?陶行知不是厌恶犯错误的学生,而是满怀深情地把犯错误看成年少时的一种必然,把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一同欣赏,进而循循善诱地指出学生的可圈可点之处,催动学生在灵魂深处反思自己,从而达到了某些教育方法如写检查、罚站、找家长等等所难以达到的超乎寻常的教育效果。
      
      (二)采取启发式教育和教学
      与“满堂灌”方式相比,启发式的最大缺点是知识传播效率低下,但其最大的优势是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和表达力,同时学习氛围活跃而不枯燥。我们选择哪个呢?当然是启发式。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
      启发式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普惠性,即每位学生的学习皆可顾及到:从该意义上讲启发式所发挥的实际效率又比“满堂灌”高得多。能证明其最好的事实是:美国学生所学知识虽比中国学生浅显,但其创造力却高于中国学生。
      
      (三)唤醒教育需要固材施教――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施教对象千差万别,其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各 异。有人长于历史,有人胜于数理。有人喜欢体育,有人酷爱音乐,有人擅长美术,有人对文学作品爱不释手:有的逻辑思维弱但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应试方面弱但实践能力强,有的功课弱而德行好。有的功课弱但体力强壮,当然也有全面发展的学生……。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模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因此,施教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只有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和对待,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使其受到针对性“唤醒”。在“唤醒”过程中,尤其要照顾那些传统学习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四)唤醒教育是快乐教育
      周国平说:“人的智力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生,两者可以称为心智生活。教育的意义正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把人引导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用这个标准衡量。我们发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拥有心智生活的人越多,从其中产生出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伟人的机会就越大。我始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就在这里,而不在别处。”
      以上观点启示我们:在“唤醒”过程中,要调动各种手段与施教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展示个性、力求创新、注重动手、运用知识等等,让受教者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其心智水平。为我们民族多产生出文化伟人创造条件。
      
      (五)唤醒教育需要期待
      诲人不倦是施教者必备的品格,急躁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映迟钝,思维不合逻辑”;罗丹年少时投考艺术学院3次未曾考取,其叔父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然而他们后来成了科学家和艺术家。试想若两位大家当年的老师能多一些期待而给他们更多的帮助,他们的成就会更加辉煌。确实还存在某些学生千呼万唤而不醒的状况。因此施教者要有十分的耐心和期待,进而寻找最适合其的施教内容和方法,循序渐进地使其不断尝到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微小进步的甜头,长此以往,将会开启心扉、唤醒灵性。一个智商仅有3岁孩子水平的舟舟可以成为指挥家,那么,平常的所谓“笨孩子”还愁唤不醒吗?
      
      (六)唤醒教育不排除适当的惩罚
      孙云晓说:“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等于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这段话启示我们唤醒教育不是纯粹的赏识教育,必要的惩罚方法不可少,当然要注意惩罚的恰当拿捏和学生的心理感受。总之唤醒教育不排除惩罚,或者说恰当的惩罚是唤醒的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唤醒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受教者为本的教育,是纠正种种教育弊端的教育,是某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因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是高品位的教育。

    推荐访问:唤醒 感悟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