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湖北巴东土家族哭嫁习俗

    时间:2021-06-16 08:01: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了内容丰富的哭嫁歌,独特的教育时间鲜明的教育特征,公开的教育场域,亲密的教育关系和实用的教育内容构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内涵。本文主要以作者调查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巴东县土家族聚集区的哭嫁习俗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蕴含的教育内涵。
      关键词:巴东土家族;哭嫁;教育内涵一、何为哭嫁
      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在亲迎阶段,按照中国的传统,闺女出嫁总要啼哭一番,并且是边哭边唱,其声调相当悲凉哀怨,这就是哭嫁。
      哭嫁的形式多以歌带哭,哭嫁词有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传统模式,亦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哭嫁词,一般表达的主题是哭诉与长辈离别之情、养育之恩、婚姻不幸之痛,也有表达与兄弟姊妹不舍之情等。
      哭嫁在土家族地区不仅是新娘的智慧表现,而且哭嫁过程中演唱的哭嫁歌更是成为土家族一种绚丽多彩的民俗艺术形式,同时由于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所以以“口口相传”为形式的哭嫁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教育活动便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学意义。
      二、巴东县土家族聚集区及哭嫁形式
      作者所调查的巴东县土家族聚集区位于大巴山东,长江三峡中段,居湖北省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全县有常住人口420840人,全县有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人口”)494583人。”[1]
      在过去,该地区土家族寨子女儿出嫁时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与文化变迁,哭嫁形式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人喜则笑,遇悲乃哭,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
      因历史演进民族交往地理区位和经济环境等影响,该地区土家族历史上围猎砍柴为代表的生产、干栏吊脚为代表的建筑、西兰卡普为代表的工艺、摆手哭嫁为代表的歌舞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与土家族传统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形成双向互动关系。“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2]“土家族哭嫁歌体现了哭嫁者对生活的种种态度,更重要的是哭嫁歌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益作用”。[3]以歌曲的形式进行汇编不仅体现着土家族特有的文化传承,同时以“口头文学”的形式蕴含了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教育内容。“使极其重要的族群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得土家族的民族认同感能够维持并深化。”[4]
      三、哭嫁与家庭教育
      当个体从一个文化系统步入另一个文化系统时,必须学习即将进入的系统的文化,以取得“合法”的资格。哭嫁歌因哭嫁而生,该地区女性通过临嫁前程序和仪式进行生产知识、生活经验、伦理道德等的集中传授和教育,故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功能贯穿哭嫁过程始终,哭嫁是土家族进行婚前家庭教育的绝佳机会。
      土家族演唱哭嫁歌是对族群成员尤其女性进行传统教育,是现身说法言传身教的特殊教育行为和过程。哭嫁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源自非制度化的社会活动,参与者多为亲朋好友,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没有被动的教与学,而是由参与者外在兴趣与热情和内在责任心的有机结合促使其自发性触角发挥作用,在教育自觉中没有矛盾和冲突,真正实现和谐开放的家庭教育。
      在土家族传统社会中,新生一代总是重复着老一代人的生活轨迹,哭嫁内容实质上也就是年老几代或几十代人的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总结,虽然在2014年已经到来的今天,该地区的惟有些文化和习俗已经汉化和外化,但文化传承和习俗继承仍然保留。从这个意义上看,哭嫁习俗是一个家庭文化濡化过程。
      四、哭嫁与成人教育
      巴东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系统决定了捞车河流域土家族精细耕作方式,而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生态系统又了决定其婚姻形态。主要以田坝水稻种植为主,辅以高山玉米和黄豆等豆类农作物,这样的种植方式又决定了其粗放的劳动方式 。同时由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教育的落后造成少男少女接受的教育程度低,多在外出务工或者在家务农,于是,沿岸栖居的土家族在这样的农耕系统中,形成了多子多女便是劳动力优势有力体现的认识,这直接深刻地影响了婚姻形态与观念,该地区早恋早婚现象十分突出。
      所以,由出嫁前的“未成人”与出嫁后的“成人”,哭嫁习俗成为土家族女性成人教育的独特形式,受教育的主体是新娘。土家族姑娘哭嫁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角色转化的过程,从未婚世界步入到已婚世界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哭嫁是土家族姑娘“成人”的过程。
      土家族哭嫁习俗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对哭嫁主体——新娘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哭嫁习俗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一种非学校教育形式;再者,由于哭嫁主体——新娘已为成人,所以土家族习俗是一种与学校教育相对的广义成人教育活动。
      五、哭嫁与道德教育
      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常识都必须依靠口传教育来完成。哭嫁歌也是口传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使民族传统美德得以传承,还承担了重要的教育功能。
      从民族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哭嫁歌体现了以孝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新娘对父母的孝亲思想、长辈对新娘的婚前道德教育、对同族未婚女子的集体认同教育。
      孝亲思想在哭嫁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土家族有一句俗语:“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方知父母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时通过哭唱的形式表达她们对父母的无限感激和对没有尽到孝道的无限惭愧,体现了孝忠的伦理价值。
      长辈利用哭嫁的时机对出嫁女子进行传统的以孝为中心的婚前道德教育,主要体现为父母对女儿的嘱咐和嫂嫂对新娘的告诫等。该地区土家人特别重视孝养、敬养,颂扬孝行。孝是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德范畴,也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实践活动。
      哭嫁歌的内容相当广泛仪式非常隆重,气氛异常热烈,这种小至家族、大至村落的集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土家族族群内部的阻隔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交流方式。赋予哭嫁这一集体行为一定的社会意义强化了土家族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小结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巴东地区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内容丰富的哭嫁歌,成为民俗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土家族哭嫁歌的传统教育形式,有力维系了土家族的传统社会。哭嫁习俗以非制度化教育形式存在,在无组织系统中表现出其独特的教育性质,哭嫁习俗活动随情境而自然展开,没有专职的教师,参与者多为自发性,哭嫁的内容包罗万象且寓意深刻。哭嫁 “将人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将多维的生命主体与生活实际整合为无限丰富的经验,而保有了现代科学教育所缺乏的一种本真,一种对生命的感知,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5]研究巴东地区土家族哭嫁歌,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能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探寻巴东土家族地区哭嫁民俗文化中的教育内涵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恩施州统计局.恩施人口统计公报[R],2013.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常钟文.土家族哭嫁歌探究[J].歌海,2009,(5).
      [4]罗章,张诗亚.山歌教育与土家族群经验的成长[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5]罗 章,张诗亚.山歌教育与土家族群教育经验的成长[J]. 民族教育研究,2006,(6).

    推荐访问:巴东 土家族 湖北 习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