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与实证

    时间:2021-01-26 12:06: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目前中国资源型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割严重,产业链短,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劳动生产率较低,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集群化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试图探求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现阶段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因和发展模式,为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回顾,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结合国家战略,构建包含形成基础、形成诱因和形成路径三维度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模型假说;测算中国资源型产业集聚度,分析其集群规模和趋势,依据模型假说选取表征指标,基于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动因,验证形成机理模型并揭示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在波动性上升。集群的形成基础为矿产资源储量,影响系数为0.555;形成诱因为产业平均规模,影响系数为0.672;形成路径主要依托国家资本,相关系数为0.137;提出 “资源禀赋为基础—规模经济为诱因—政府培育为路径”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模式。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出资源型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创新能力的上升、集体效率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培养等尚未成为集群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出现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因此需要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市场化程度,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形成机理;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11-0103-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1.014
      产业集群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共识,而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是产业集群的核心问题,研究产业集群中的影响动因能够更好的促进产业集聚,发挥集群效益。现有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产业集群特征较明显的制造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很少涉及。目前中国的资源型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割严重,产业链短、低水平的规模扩张、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劳动生产率较低,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而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征,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模型假说。选取具体表征指标,以2000-2011年中国资源型产业为研究对象,测度资源型产业集聚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理论模型中各表征指标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影响机理,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现阶段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因和发展模式,以期为资源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资源型产业一词被广泛使用但没有严格界定,学术界通常将其分为广义资源型产业和狭义资源型产业。广义的资源型产业是指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初步加工的产业,狭义的资源型产业是指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对其初级加工的相关产业[1]。根据狭义资源型产业的内涵,按照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本文选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共11个行业为资源型产业。
      1理论分析
      1.1文献回顾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关于产业集聚的推动力量主要出现了以下3种理论解释。①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众多学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产业区位分布问题,将区域比较优势,特别是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影响因素加以研究,如Kim通过控制要素禀赋区分自然优势引起的地理集中,估计结果表明自然资源优势能够解释美国制造业集聚的大部分地理变化[2],Ellison和Glaeser较早利用企业数据研究美国制造业集聚,发现大约1/4行业的地理集中归因与自然资源优势[3]。马国霞等认为资源禀赋空间分布不均是导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低的主要原因[4]。而具体到资源型产业,我国学者更注重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如徐强指出在地区产业集聚形成之初,自然资源较为充裕,具有比较优势,其对集聚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5]。郑风波以严格的经济学视角,归纳了资源型产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之一就是资源型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来源[5]。张建斌的研究认为资源储量和资源利用方式直接影响资源容量的相对大小进而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6]。张新年等从网络视角,构建集群规模与资源容量、资源价格等相关因素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时发现资源禀赋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7]。朱英明在研究资源短缺与产业集聚效果时指出我国国情决定了代表“第一性”集聚优势的自然禀赋在我国工业集聚中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性(在新经济地理学文献中,通常将自然禀赋等传统因素给地区带来的集聚优势称之为“第一性”优势,将规模报酬递增及其累计循环效应带来的促进基于的优势称之为“第二性”优势)[8]。②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9],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下五大学派,产业集聚理论:包括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工业区理论[10]、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11]、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新产业区理论:代表学者及其观点为意大利社会学家别卡提尼的新产业区理论、斯科特的产业集聚理论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代表学者及其观点为克鲁格曼规模报酬递增理论[12];竞争优势理论:代表学者及其观点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3];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代表性观点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提出的,其核心概念是“创新环境”和“集体学习”,强调产业集群内的创新主体之间要有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14]等。围绕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在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地理格局时,发现溢出效应、劳动力效应、交通成本、规模经济、产业联系等诸多产业特性均影响产业地理集聚[15-18]。国内学者樊秀峰的研究显示行业劳动力密集度、行业增长水平、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运输成本降低能促进产业的集聚[19]。贺灿飞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制度环境以及产业传统等方面对比研究江苏和安徽省制造业地理集聚差异性原因[20],进而结合产业特性和区域特征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21]。何玉梅在研究制造业空间集聚演变驱动因素时指出中间投入共享、劳动力成熟度、知识溢出、开放程度及运输成本的降低对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作用[22]。藏新的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和产业集聚存在互动关系[23]。凌晨的研究表明规模经济等因素与产业集群呈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24]。③国家战略:除考虑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所揭示的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外,Barrios等研究还发现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区域的集聚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认为与国家战略等特定因素如基础设施、产业环境、区位地理等显著相关。金煜等考虑了国家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发现出口导向和沿海导向的开放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集聚。He Canfei指出在中国制度环境同样影响产业地理集聚[25]。胡晨光等提出,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改变了集聚经济圈外在的发展环境,从而改变了其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成为产业集聚的外部动力[26]。郑风波指出资源型产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因而更容易受到国家力量的干预[5]。陈振在对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时认为政府可以在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7]。

    推荐访问:实证 机理 产业集群 分析 资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