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晚清新教在华医疗卫生事业的拓展(1834—1911)

    时间:2021-01-19 12:04: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晚清基督教新教在华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当时国际上的宗教大背景,近代西医科学发展的大前提,还有更为重要的国内社会的复杂处境。笔者通过对此背景的梳理,简述晚清时期新教在华所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
      
      一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世界基督教传教事业的新动向
      向世界各地传播福音是传教士们的历史传统及使命。继17、18世纪的“福音奋兴运动”之后,1888年在美国又兴起了“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口号是“在我们这一代把福音传遍世界”,抱着“为基督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和火热的奉献精神,许多青年学生纷纷表示愿意献身于宣教事业,前往海外宣教,于是掀起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宣教高潮。
      1910年,英国爱丁堡举行“普世宣教会议”,将全球宣教事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讨论和研究了宣教组织的协调与合作等8个问题,并提出了要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个传教区进行调查的建议。
      另外,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使得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而根据下列统计,1868~1912年间,美国各大宗派均成立有女子海外差会,共派出女传教士200万。1898年,美国在华医药传教士共111人,其中男68人,女43人。可以看出,妇女在传教事业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基督教的医学传教传统
      借治病以传道并非近代传教士的首创,基督徒崇奉的耶稣生前就是这样做的,《圣经》中有耶稣传教时给人治病的记录,耶稣还教他门徒给人治病以传教,所以说基督教的医疗事业符合耶稣爱人如己、济世救人的精神,也可以说耶稣借行医以传道给后来的传教士树立了榜样,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教活动中都伴随着医疗手段,在近代中国亦是如此。如1569年澳门主教奈罗(MelchiorCarneiro)所建的SantaCazadaMizericordiaHospital就是西方人在中国所建的第一所医院。1692年康熙患恶性热病,法国传教士洪若翰(RJoamesFontaney)用金鸡纳树皮治好了其病,这使得康熙皇帝大力支持西医。精通医术的传教士从此陆续来到北京,由此,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此段历史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教来华传教士进行医学传教树立了榜样。
      
      (二)19世纪西医科学的发展
      19世纪后的医学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有功于医学,如打诊听诊,显微镜检查,内部直接检查,电气疗法,光线疗法等。化学如毒物学、药物学、生理化学等。
      生理学愈益进步,单立一科。19世纪中,卫尔和(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和科和(Koch)的《细菌学》都较出名,两者被称为“医圣”。病理学的发明对诊断和治疗有较大作用,而细菌识别培养和免疫各学说和技术则给传染者和临床者以永久的规范。
      19世纪外科蓬勃怒长,重要的发明为麻醉防腐的创伤疗法,人工驱血法等。眼和耳科离外科而独立,各种精细的眼科手术越改良越精细。耳镜检查以及一切耳病的治疗方法也渐渐完备。喉科学在19世纪也极进步,如喉茸肿的切断摘出法,喉镜检查法,支气管镜检查法。
      皮肤病学的研究19世纪中专家甚多。花柳病学,自1879年奈塞发现淋菌,1905年发现梅毒病原螺旋体后,已明白淋毒和梅毒不是同一的病菌,而1906年后发塞曼(Wassermann)发明梅毒血清反应,1910年厄立喜发明六零六两事,为西医花柳病学的光荣。
      产科和妇科也有发展,如产褥热的原因和诊疗预防方法、产科器械的改良等。小儿科至19世纪也完全独立。
      此外,神经病学、精神病学、法医学和公共卫生也同样发达。医师地位在19世纪愈见崇高,医科大学都附设规模较大的附属医院。
      
      (三)国内背景
      1.新教传入中国的情况回顾
      (1)新教传入中国
      新教传入中国是在1807年,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成为近代第一个新教来华传教士,此后,西方各国新教差会陆续派遣传教士来中国,新教在华传教事业由此拉开序幕。
      (2)新教在中国的初步发展(1842——1900)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五口通商。五口通商时期是中国教会发展的开始,清政府开始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居住、通商和传教,即采取所谓的限教政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全境开放,宣教置于完全的条约保护之下,宣教前景一片大好。因此很多差会把握机会,纷纷派宣教士来中国传福音,并建立教会。到1889年,来华传教士共有1296人,分属41个不同的教会。
      义和团运动对基督教事业以巨大的打击,大批传教士及其信徒被杀,特定的处境,迫使宣教土改变宣教策略。原来他们主要以“直接布道”的方式,经此以后,有人认为“直接布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提倡办教育,以改变社会和改变人心,后来形势的变化正好顺应了并实践了这一想法。
      (3)新教在中国的初步繁荣时期(1900——1911)
      在20世纪初期的10年间,中国社会又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及其后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但国内时局的动荡却让有志之士更加认识到救亡图存的关键是全面向西方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激起了民愤,认为守旧的清政府是中国落后挨打的最大障碍,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却又以“皇族内阁”的丑闻而告结束,但新政中的“停科举、设学堂和讲游学”三项举措却为当时被认为是西方文明代表的基督教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使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受沉重打击的基督教重新崛起。有下表可以看出:基督教来华差会逐渐增多,来华宣教士和全国信徒都增长了3倍多,按立的中国牧师数量也较多了。
      2.当时中国的社会医疗卫生状况
      当时的中国环境恶劣、不讲卫生、缺医少药。城乡许多地方缺乏排污设施,住房拥挤,空气不流通,水源污染严重。霍乱、伤寒、肺结核、血吸虫病、性病、黑热病、腹泻、肺病、麻风等时常流行。传统的中草药固然有其优点,但对许多病症仍比不上西医的疗效显著。而且,一般民众因贫困而无力请医生,患病后往往请巫婆神汉或听天由命。而这种落后的社会现象正好便利了西医的流入。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拓展
      
      (一)初始阶段(1834—1841年)
      1834年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来华并于1835年在广州建立广州眼科医院,由此揭开了西方医学扎根中国的新篇章。纵观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可以从下面图表看出其中的内部运行机制。
      外国医学传教士是受本国差会派遣,来中国最初是借助医学途径来促进传教事业的,也就是说最初是通过个人在中国开办医院诊所为病人服务,并在此适时向病人传播福音,借此扩大基督教的影响,以达到传教的目的的。然而随着医务工作的展开,医院、诊所医治病人的功能渐强,同时医院内福音气氛的渲染,恰恰又为医院在为病人进行医学治疗的同时,增添了人文关怀的色彩。但随着医院

    推荐访问:新教 晚清 在华 卫生事业 拓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